北京露天体育馆(半世纪老场馆焕新升级)(1)

站在首都体育馆运行指挥室的露台准备接受采访的丁东,在等着场内的音响安静下来的空档,感慨了一句:“回家了。”

首体有53年的历史,承载了太多中国体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记忆。而对中国冰雪运动而言,这里更像是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坐落在这里,早期北京承办的冰上项目比赛在这里,这里也见证了中国的冰球、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等的历史时刻。

现在,作为双奥场馆,首体又将迎来新的荣耀时刻。明年冬奥会,这里将举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比赛,为自己显赫的历史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4月1日至10日,“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期间,首都体育馆同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和国家游泳中心一道,接受“模拟考”。

北京露天体育馆(半世纪老场馆焕新升级)(2)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首都体育馆将举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 黄亮/摄

座位“越改越少”为哪般?

对于首体场馆运行主任丁东来说,“模拟考”既严肃紧张,又让人欣喜兴奋。在测试活动开始前一天,首体运行部门还进行了四场演练。

运行团队的人员来自各个方面,“既有北京冬奥组委的人员,也有业主方冬运中心的人员,也有属地海淀的人员,还有媒体、公安、安保,高校——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们,电力——国网北京公司海淀分公司,卫生防疫等等,我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丁东说,“我们在一起工作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北京冬奥会成功顺利地举办,为了确保我们的测试活动安全有序地推进。”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场馆运行的人员陆续到位,截至测试活动前,“我们应该有将近1200人,已经在各个岗位上开展工作了。”

场馆内,我们可以看到的各个岗位各个工种的配合协作,而场馆外,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协同联动、指挥部署,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协调,共同保障测试活动的顺利进行。办赛是个系统工程,更不要说这是一切标准向奥运会看齐的测试活动。

根据2022年冬奥会的办赛需要,首体进行了场馆改造,丁东将其总结为“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

首体始建于1968年,“当时的设计理念还是很不错的,随着时代发展,有些东西落后了。”场馆常务副主任兰立回忆起2014年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当时首体申办的时候“信心满满”,“但一来就发现,这个老馆设备落后,除湿功能不够,最后临时加的设施,完成了比赛。”

这次首体改造后,场内实现了恒温恒湿,即温度16°C,相对湿度35%,风速小于0.2米/秒。场内空调、通风、除湿、暖气4个系统协调运行,不断吸引热能转换,保持恒温恒湿条件,改造后的新风系统也响应了当下的防疫需求。

除此之外,场馆的观众席也有了变化。

“大家都知道以前我们体育馆能容纳的是18000,改造完能容纳15000,大家会问,怎么改造之后还少了呢,不应该是增加吗?”丁东笑着解释说,首体作为城市功勋建筑,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文物,整体的框架不能改变,改造也是在原先的基础上“修旧如旧”。

“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把座椅加宽,让观众观赛能够更加舒适。另外一个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单项组织的要求,我们增加了无障碍的座席。在首体馆有80多个无障碍的座席。”丁东说,“改造之后能够不同人群观赛的需求,舒适度也提高了。”

“以人为本嘛。”兰立说。

北京露天体育馆(半世纪老场馆焕新升级)(3)

中国冰雪的吉祥物“冰娃””雪娃”在天幕上登场

声光电打造“最美的冰”

走进焕然一新的首体竞赛场馆,现场震撼人心的气氛扑面而来。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音响效果,配合专业的灯光照明以及综合视频显示系统,无处不展示着首体打造“最美的冰”的成果。

综合视频显示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场馆顶部的1360平米的天幕,它由36块网格膜组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视频显示系统,中国冰雪的吉祥物“冰娃””雪娃”在天幕上登场,在现场紧张严肃的竞赛气氛中注入了一丝亲切可爱。顶部天幕与东西端屏、四周环屏互动,提升现场观赛体验。花滑比赛时,选手将在天幕下进行表演,人与场馆的艺术感交相辉映,选手和观众仿佛与现场融为一体。

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硬件条件,为体育展示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从传统上来说,花样滑冰在体育展示方面做得较好,短道速滑相对差一些,这些年国际上也在努力使冰场更艺术化、更舞台化一些。这次测试活动,体育展示团队也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致力于将短道速滑比赛的冰场氛围升级,比如以前决赛出场大家只是站成一排逐个进行介绍,今后可能采用介绍时配合追光等形式。

“现在要求办赛要精彩,那球场气氛、冰场气氛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方面他们也下功夫准备,争取在知识性趣味性观众互动这些方面更上一层楼。”兰立说。

北京露天体育馆(半世纪老场馆焕新升级)(4)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沙盘

“全能场馆”的责任与匠心

从首都体育馆诞生的那天起,责任与匠心便是这栋建筑的关键词。穿越历史的长河,它承办过体操世锦赛、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亚运会体操比赛、奥运会排球比赛等等;它见证了乒乓外交和新中国的起步,它见证了2008年奥运会的无与伦比与中国的腾飞,它即将见证双奥之城的新时代。

在设计之初,它就采用了活动地板和地板仓的设计,上层地板收到地下储藏空间里,露出混凝土预制板,放下冷冻管就可以制冰。上世纪80年代“冰球热”兴起时,中国男冰历史最佳战绩就是在这里创造的。也就是说,在50多年前,这座建筑就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需求和可能,真正履行着一个全能场馆的责任。

如今,它还保持着最初面世的外观,还是17条凸出设计、整齐排列的窗户,秩序井然,庄严肃穆。但内里这座场馆又始终保持着“新鲜感”,朝气蓬勃,与时俱进。13年前排球比赛的有利于弹跳的地板,已经换成了30×61的多功能冰面,它要接受新的挑战——两小时内完成转换,以适应赛时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种不同的比赛要求。

转场的压力被丁东看做是首体馆场馆群运营团队面临的第一大压力。

“我们是唯一一个要在同一天进行转场的比赛场馆。有的场馆承担的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比赛,所以他们转场有时间的间隔,而我们必须在比赛的同一天进行。”丁东说,“包括冰面转换,温度、软硬度都要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调整,包括临时搭建的设施比如发令台、裁判席、防护垫,还有媒体摄影的位置,这些都要进行转换。”

北京露天体育馆(半世纪老场馆焕新升级)(5)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场地转化黄亮/摄

根据2022年冬奥会第八版竞赛日程,首体承办的花滑和短道比赛有在同一天进行的安排,两项比赛之间间隔不到五个半小时。快速转换是本次测试活动中,首体馆需要重点进行演练的项目。

“这次是难得的机会,而且是唯一的机会。”兰立说,“因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赛事常年都单独举办,十月份的比赛也是两个项目分开举行,不存在一天之内转场的测试机会了。”

随着测试活动逐渐展开,场馆的各个岗位都活跃起来,即便是因为没有观众而无法全向测试的赛事服务,骨干人员也全部到场,“八个方面的业务流线都在模拟进行,而且也跟其他领域配合,帮助其他领域做好测试工作。”场馆服务副主任杨晋山说,“他们也请求其他领域为他们提供条件,模拟实现他们的测试要求。”

“大家进入场馆,听到崭新的音响,看到全新的展示,很兴奋。作为记者、观众很兴奋,作为运动员、工作人员会更兴奋。”丁东说,“我们也希望他们在改造以后的首体馆创造自己最好的成绩。”

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