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火炬手”绕场一周,跑到全校最高的二楼锅炉房。他们手握火炬,稍稍倾斜便“点燃”了圣火。几根红色绸布冲天而起,在鼓风机的吹动下蹿到1.5米高。“点火”成功,全校欢呼。

这是一场模拟奥运会上的场景。和普通的校园运动会不同的是,领队员举起一条横幅,红底白字——“欢迎各国朋友的到来”。一队学生顶着头盔,把蓝色的冰球杆举过头顶,另一队用十几台转椅围成“冰壶方阵”,演绎着他们对冰雪项目的理解。

这是北京羊坊店小学每年最激动人心的活动。主办人周晨光是该校的体育老师,2002年春天,他在这里操办了模拟奥运会。3年后,这里挂牌成为北京首个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到今年,模拟奥运会已经开了18次。这是一项将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的实践。

不如就办一场模拟的奥运会

一切始于2000年,周晨光教书的第12年。

2000年前后,周晨光是羊坊店小学唯一一个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老师。在每周二十多节体育课之外,他还负责训练学校的田径队和特殊教育班,每天带着孩子晨跑,下午放学后教孩子打乒乓球到八点半。学生机械地练,周晨光机械地教,生活一眼看得到头。对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他有些不满。他想,体育老师只能是吹哨子、练队列的人吗?是否有其他方式,能让孩子在练习体育的时候,没那么无聊?

与奥运有关的科学小实验(一位老师的18年模拟奥运会试验)(1)

周晨光和他制作的模拟奥运会道具。新京报记者 石润乔 摄

一次,和首都体育学院的教授裴东光闲聊时,周晨光说起自己的困惑。没想到,裴东光告诉他自己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去加拿大留学之前,裴东光曾在北京市延庆区一所小学教体育,裴东光总结自己的体育老师生涯,就是“一把尺子一块表,一把哨子吹到了”。

正因如此,到加拿大留学,裴东光选择主修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给周晨光提示了一个重点:“你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英文怎么讲?是Olympic Games”。之所以叫游戏,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参与,就像玩了一场盛大的游戏。

这样一种理论观念让周晨光兴奋,他想起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时,他在电视中看到,大约200位小号手同时吹响了号角,声音响彻广场上空。这种浪漫的感觉,他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从未有过。

裴东光建议他,不如就办一场模拟的奥运会,虽然没有钱给孩子们买正规的运动器材,但可以在仪式上给孩子们人文教育。孩子们可以去唱歌、去唱体育的赞美诗、朗诵、表演、摔跤,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我支持你开奥运会”

把模拟奥运会办下来,并不容易,甚至充满艰辛。

周晨光和办公室的同事讲起这个想法,大家都没有太多反应,甚至有人觉得他瞎折腾。更令周晨光棘手的是,根本找不到参考对象。

周晨光第一个制作成功的物品是一把火炬。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让火炬能够在夜里闪光。

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全家人帮着周晨光一起从亲戚朋友那里搜集资料,看火炬应该怎么制作。最终,耗时半个多月,第一代火炬出炉了,主体是一把手电筒,上面罩着一款红色塑料,接上电以后,这款特制的塑料表面可以发光。

模拟奥运会最大的不同是每个班级代表不同的国家,相关用语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怎么讲,周晨光也不知道。为此,他打电话给各国大使馆、外语学院的朋友。为了能让火炬台燃烧起来,又不至于危险,一位人艺的舞台美术老师建议他使用鼓风机。

模拟奥运会一共准备了一年半,周晨光每次花钱都是从家里储钱的柜子里抽的,有时是几十,有时是几百元。家里储钱柜子里的钱花完以后,他从儿子的四个存钱罐里偷偷拿钱。

与奥运有关的科学小实验(一位老师的18年模拟奥运会试验)(2)

羊坊店小学模拟奥运会上的颁奖仪式。受访者供图

2001年夏天,周晨光想去一趟秦皇岛。他告诉妻子孙倩,裴东光教授曾经在北京申奥时制作过十几张关于奥运会的展板,他想把这些展板从秦皇岛拉回来,给自己做参考。妻子孙倩一直支持周晨光开模拟奥运会,但是这次,周晨光提出要拿2000元车费。这个数字,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记得,6岁的儿子听到自己和妻子聊天,突然放下玩具,转身跑到自己的卧室,抱着四个存钱罐走出来。儿子把存钱罐摆到周晨光面前,扬起稚气的小脸安慰周晨光说:“爸,我支持你开奥运会!”

打开存钱罐清点,数额超过了2000元。周晨光说,那是记忆中最感动的一刻,他感觉自己被完全地理解了。

五环、五角星、“和平鸽”

2002年5月10日上午,筹备了一年半的模拟奥运会终于开幕了。为了节省开支,此次奥运会只设定软式标枪、软式铁饼、短跑、跳远、铅球5个项目,划分成5个区域,全校852名孩子参加了所有项目的比赛。

周晨光规定,每个班在经过主席台前要表演所属国家的节目,时长不能超过一分钟,这个环节往往展示着学生对外国文化朴素的理解。代表韩国,大家就穿着朝鲜族服装,手拿笛子做出吹的姿势,全场播放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代表日本,有学生就用日语喊出“加油,我们是第一”的口号。有的班级抽到巴西,学生把报纸和塑料袋剪成草裙的样式围在腰间,头上插着羽毛,有模有样地热舞。

与奥运有关的科学小实验(一位老师的18年模拟奥运会试验)(3)

羊坊店小学模拟奥运会上的火炬传递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到了点火仪式,两把简易火炬,从队列头传到队列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传递。最后,两名学生代表举起火炬,跑向学生二楼锅炉房旁边的天台上。那里是全校的最高处,一台电冰箱大小的火炬台已经开始了等待。学生们做出点火的动作,周晨光一插电,鼓风机吹得红色布条冲天飞起。一瞬间,不仅学生们欢呼起来,同事们也都在喝彩。

让周晨光印象深刻的是,三年后,学校申报了奥运教育特色校。在那年的模拟奥运会开幕式上,周晨光让入读小学的儿子穿上小天使的白袍,头戴两只小翅膀,亲手点燃了圣火。他还用废纸做了1000个小足球,让孩子们摆成巨大的五环和五角星的造型,寓意五星与五环携手,世界充满和平。

摆好以后,正好有户邻居养的鸽子出笼了。“和平鸽”像是约定好了,朝着现场飞了过来。

带孩子们感受冰雪的滋味

像是冲破了第一层障碍,模拟奥运会顺利闭幕后,周晨光在体育教学上的探索越来越有劲头。

跟着周晨光上了六年体育课的喻家奥记得,周老师曾经发明了一种足球,是用废纸做的,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画画。他还发起了一个游戏,所有人把球往上抛,球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同学们在空中击掌。一开始,周老师示意大家击掌三下,随后在抛的过程中,击掌的次数一次次增多。他还发明过一套“击缶健脑操”,创意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每次,全校学生在课桌上“啪啪”地击打时,喻家奥总能感受到强烈的激情。

2015年前后,恰逢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周晨光开始琢磨着让孩子们感受冰雪的滋味。周晨光先用一把带轮子的转椅模拟冰壶。椅子太轻,他把孩子们的书包挂在两端,用粉笔在地上画圈,就这样把冰壶的规则讲解完毕。

与奥运有关的科学小实验(一位老师的18年模拟奥运会试验)(4)

周晨光自制的冰壶。新京报记者 石润乔 摄

他不满足于孩子们仅仅知道规则,他把轮胎和转椅的轮子结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外观上和冰壶有些相似的教具。他还试过把冰壶和民间游戏结合在一起,用脸盆加上水和沙子,冻成冰块以后切割成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的“冰蹴壶”。

2019年年末,周晨光组织学生们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冰场上了冰。孩子们第一次在真的冰面上打冰球。

学生王一诺的妈妈李玉说,到冬奥会开始的时候,王一诺已经跟着周晨光学习旱地冰球和冰壶三年。今年读五年级的孩子,在冬奥会期间特别活跃。转播冰壶比赛那天,李玉看不懂比赛,想要把电视换到别的台。王一诺拉住她说,她完全看得懂比赛,而且比赛很好看。她指着电视开始解说:前搓冰、后搓冰,什么是犯规,什么是得分。一场比赛下来,王一诺把冰壶的知识都讲明白了。

喻家奥现在大学读大三,在冬奥会期间,如愿当了一名“城市道路志愿者”。每天,她需要从海淀区赶到北京朝阳站,给乘客指路、拿行李、推轮椅。如果对方不着急赶火车,就请他们在纪念册里留言,写下对冬奥会的祝福。她觉得,自己能够为这场盛会添一份力,能够参与其中,就是最大的意义。就像读小学时,她从同学手中接过火炬,感受着集体的炙热与激情。

(孙倩 李玉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石润乔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