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每四年才多出来的24小时,然而几天前的这24小时,许多营销狗却把它用在追热点上。相信很多小编在29号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两把枪,如果29号当天小李子依然没有获得奥斯卡奖,就使用小散弹,继续用着世界欠小李子一座奥斯卡此类的老梗,然后小李子继续和春上村树还有水果姐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分天下;而如果小李子最终拿到了小金人,小编们就会用上狙击枪,让小李子在段子界发挥完最后的余热,然后从此世界将永远地失去一个梗。

也许是上帝也被小李子陪跑22年的精(bei)神(cui)感动到了吧,这次小李子终于捧上了那座小金人。

于是一场精准的狙击战就这样无声地展开,而大家又是怎样参与这场木有硝烟的战(re)斗(nao)呢?

比如卖套套的是这样子的:

你关心什么样的热点(你追了这么多热点)(1)

你关心什么样的热点(你追了这么多热点)(2)

而卖手机的是酱紫:

你关心什么样的热点(你追了这么多热点)(3)

你关心什么样的热点(你追了这么多热点)(4)

其实还有更多的真的只是刷一刷存在感的,这边就没有一一列举出来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到社交营销必谈热点。确实,热点是一个很有效的营销工具,所以做Social的谈及推广,第一反应就是“配合热点”、方便传播。而这也就造成了每次热点一出现,所有的品牌都一拥而上,生怕自己落了后,大事件发生的当下自己不在场。

久而久之,追热点似乎成了各品牌或运营者脖子上的枷锁,不管是否适合品牌调性,符合产品特征,该不该追的都追了。由此就会看到很多运营者把热点往自己的品牌上生搬硬套,最后凑了一把热闹,刷了一下存在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错,很多时候,你追了这么多热点,但其实并没有多少卵用(此处Ctrl C V两次)!

如果是有点创意的贴热,至少还能得到来自圈内的称赞,但是普通粉丝看过后估计也不会留下太多印象。而如果真的只是纯为贴热,放了张图,码了段口水话上去,那就真的只有呵呵了。

而且过分地追逐热点还有一个坏处,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误解Social,认为传播就是抖机灵,创意就是卖卖热点萌,然后奔走相告这就是Social,好像自己也是创意大咖了似的。

其实,就我看来,Social的精髓就在于粉丝的参与和互动,而大部分的贴热行为都只是自己在那边抖一抖机灵,然后粉丝过来瞧一眼就结束了,这顶多只能说是做了一次营销,而不能称上是一次好的营销。

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就会说,那是不是都不用追热点了。其实也不是,主要是在追热点这件事上,不能单纯地利用热点的传播势能,而要真正回归到内容创意本身。诚然,热点强大的传播势能会让信息传播地更快,但能不能利用好这股势能,才是品牌和运营者真正要考虑的,而不是只是会了凑热闹而凑热闹。其实还是偶有品牌在追热点上做的比较成功的,比如去年5.20告白节美的的“丑的才过520,美的在卖空调”,就是一次真正让粉丝们参与进来的热点传播。

你关心什么样的热点(你追了这么多热点)(5)

恩,突然想起还是学生狗的时候,听老罗讲座时他说了这么个观点:当整个市场没人耍流氓的时候,这时候耍流氓可能会胜出,而当整个市场都开始耍流氓时,我们偏偏不耍流氓是不是也有机会呢?(当时老罗正在办英语培训,而市场上充斥着“单词不用背,N天搞定GRE”此类的营销方式)

最后就以这样结尾吧:

“上帝早已告诫人们要走窄门,但人们往往喜欢走康庄大道,因为容易。”——沃·兹基·硕德

以上言论仅代表颜值直逼二十年前的小李子的作者的观点,如有不服,除非颜值超过作者本人,不然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