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风采映红天

——深切怀念陈漪凡阿姨

作者 徐鲁海

4月21日早晨,看到陈漪凡阿姨的儿子王岸丰发来的微信,陈阿姨于2022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我得知消息后,十分难过。

陈阿姨是解放战争参军的女兵,参加了抗美援朝,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她都坚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用忠诚谱写出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烽烟战场铸心红

陈漪凡,1930年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个书香门第家中。1949年8月,我军解放常德,她正在桃源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先生创办的,她在学校接受了进步的思想。桃源解放后,38军112师宣传队要招收女兵,陈漪凡就和张毅等同学一起报了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

1949年8月,陈漪凡参军后在38军政治大队学习。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

湖南革命大学同学,左何芥华,右陈猗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青春年少的她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志愿军。1951年6月,陈漪凡和张毅等女同志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她回忆说:“过江就看到四处都是燃烧的房屋和残垣断壁,到处是妻离子散的人们在痛苦中呻吟。”当时她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美帝,为朝鲜人民报仇,让祖国人民免遭祸害!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3)

陈漪凡入朝前在辽宁铁岭

陈漪凡被分到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政治处担任文化教员。这个团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四团”,当时刚参加了四次战役,在汉江南北坚守50昼夜后,从前线转到二线休整,为了防范美军实施“绞杀战”的狂轰滥炸,我军官兵都住到阴暗潮湿的山洞和坑道里。陈漪凡等同志常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到基层教官兵学文化,做好宣传工作,部队开始评功评奖后,她又负责整理评功评奖材料,经常忙到深夜。

据时任团组织股长孙经忠同志回忆,一天下午,他和陈漪凡、张毅等同志到师政治部送材料,团部和师部隔着一座大山,回来时遭到敌机轰炸,陈漪凡跳到一个弹坑里,张毅也迅速卧倒,才没被炸伤,但溅起的泥土地撒了她们一身。像这样的危险,她们多次经历过,但一想到要向英雄烈士学习,就无所畏惧!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4)

337团女同志在朝鲜前线。前排左1何芥华、左2陈漪凡、左3杨筠英。后排左1张毅、左2金蔼旋、左3兰英。

1952年2月,美国违反国际公法,在朝鲜发动了细菌战,337团驻地朝鲜西海岸的龙奉里和大圆山等地也发现了美军飞机投下的细菌炸弹,从弹壳中飞出了大批蚊子、跳蚤、臭虫、苍蝇,还发现成群的死老鼠等。部队官兵和朝鲜群众中发现了伤寒、斑疹、脑炎、肺炎、鼠疫、回归热、天花、白喉等烈性传染性疾病,许多人因此死亡。

面对美军这种灭绝人性的卑鄙行为,志愿军部队立即开展了以防疫为主的粉碎细菌战的战斗。陈漪凡当时也得了伤寒,但还是咬着牙拖着虚弱的病体,坚持参加战斗。她们在驻地200米内火烧荒草、清除垃圾、污水、粪便等滋生细菌的场所,到基层检查个人卫生、灭鼠、烫衣服被褥,为部队指战员和朝鲜群众打疫苗针。经过努力,彻底粉碎了美军发起的细菌战。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5)

1952年2月,在粉碎美军发动的细菌战中,陈漪凡在西海岸龙奉里朝鲜老乡家统计志愿军部队给朝鲜群众注射预防鼠疫、斑疹伤寒等五联疫苗情况。

1952年6月,337团到铁原西北仙游洞接替兄弟部队的防务后,天天有战斗,伤员比较多,机关的女同志都被抽调到野战医疗所救护伤员。救护所设置在一个山洞里,陈漪凡一个人要负责照顾30多个伤员,她每天要给伤员清洗、换药、包扎、喂饭,端屎端尿,还担负转运伤员任务。她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各项工作抢在前,干在前,冲在前。一次在转运伤员时,遇到敌机空袭,路边狭小的防空洞只能容纳一个人,她把伤员安置在防空洞里,自己守护在洞口。直到敌机轰炸结束,才把伤员转运走。

有诗称赞道:

烽火战场献芳华,

巾帼参战卫国家。

须眉敢比铸红心,

前线绽开女兵花。

由于陈漪凡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表现突出,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6)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向陈漪凡父亲陈法廉老先生发的立功喜报,指出“陈漪凡荣立三等功,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7)

陈漪凡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的奖章及证书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给她的军功章及证书。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8)

1953年,陈漪凡调到志愿军38军112师336团工作。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9)

陈漪凡(左3)与志愿军38军112师336团的女兵战友在一起

夫妻携手举旗红

1949年,陈漪凡在38军政治大队学习时,经教导员孔凡玉介绍,认识了113师轮训队政委王树瑞同志。王树瑞是1937年入伍的老八路,俩人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见面后情投意合,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0)

1950年6月,王树瑞和陈漪凡的结婚照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树瑞调任337团政治处主任。部队入朝作战前,王树瑞与陈漪凡举行了婚礼。在战争来临时嫁给志愿军,意味着什么,她心中十分清楚,但她毫不犹豫,鼓励王树瑞在战场上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英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1)

1950年,337团领导在入朝作战前合影。前排左1王树瑞、左2阎永让、左3郭保中。后排左1李连秀、左2徐炜、左3温治印。

王树瑞入朝后,在337团先后参加了l~3次战役。特别是在二次战役的龙源里阻击战中,1950年11月30日中午,狗急跳墙的美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攻占了机枪二连阵地。连长指导员和阵地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团指挥所暴露在了敌人的威胁之下,情况十分危急,团政治处主任王树瑞立即向团政委徐炜请战,要求带队反击夺回阵地。徐炜当即同意并做了部署后,王树瑞率团警卫连和二营预备队冒着敌人的炮火,乘敌立足未稳,发起反击。很快冲上阵地,用刺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经过浴血奋战夺回了阵地。为确保龙源里阻击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给38军的嘉奖令中专门提到:“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 龙源里阻击战与三所里阻击战,同样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取得伟大胜利,扭转朝鲜战局的关键一环,此战为38军赢得“万岁军”荣誉做出了重要贡献。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2)

彭德怀司令员亲笔起草的写有“三十八军万岁”的嘉奖令。

王树瑞在三次战役中又随337团突破三八线,打到汉城。四次战役中,他调任38军政治部组织科长,以后又担任336团政委,参加了铁原防御作战和394、8高地反击战。归国后,王树瑞先后担任336团团长和112师副师长。陈漪凡1955年转业到通化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3)

1955年,陈漪凡转业到地方前最后一次穿军装照相。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4)

1955年,陈漪凡与侄儿王克贤在吉林通化。

1956年,王树瑞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他学习刻苦,以各门功课全优和年年“三好学员”的成绩毕业,被选到刘伯承元帅主持的军委战略小组任秘书,调到总参作战部。陈漪凡也调到北京工作。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5)

1964年春节,王树瑞上校在总参作战部工作时,全家在北京合影。前排左起:嫂子、母亲、女儿。后排左起:侄儿王克贤、王树瑞、陈漪凡。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陆军第三师(后改为七师)进疆戎边守防,师部由总参干部抽组,几个团分别由北京和沈阳军区负责组建,并任命王树瑞为师政委。当时陈漪凡在化工部档案馆工作,家住地安门的景山后街总参家属院,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女儿在景山小学上学,儿子才8个月,但为了支持丈夫赴疆卫国,陈漪凡发扬志愿军女兵的革命精神,放弃在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人走家搬,来到边疆。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6)

陈漪凡在七师官兵自己动手建好的房子前留影。

师部在北疆伊犁新源县的则克台镇。这里是天山脚下,巩乃斯河畔,当年是戈壁荒原,杂草丛生,渺无人烟,冬季大雪纷飞,夏天蚊虫遍地。新组建的部队没有营房,陈漪凡全家和部队官兵一样,都住在地窝子和土坯房里。地窝子四处露风,雨雪天漏水。粮食主要靠内地运来,蔬菜是白菜萝卜,饮用着漂着牛羊粪的坑水。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许多家属后悔从北京等大城市搬来,哭闹着要回去。陈漪凡不仅带头安心边疆,还给她们做工作,讲志愿军艰苦作战的事迹,对她们说:“这比朝鲜前线条件要好多了,有国才有家,没有解放军无私奉献守边疆,怎能有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向先烈学习,以实际行动支持爱人艰苦守边。”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7)

1973年,全家在北疆军营

部队开始搞营建,修窑烧砖,所用的地基石头不够,陈漪凡响应师的号召,发动家属小孩满山沟去捡。陈漪凡也背着1岁的儿子,和女儿拉着自制的小爬犁,在冰天雪地的河沟里和荒滩上捡石头。从师长、政委到战士和家属,一个月就用爬犁备齐石头14270平方米,备齐所需石料,为建好营房做出了贡献。“小爬犁”精神是陈漪凡等志愿军老兵献身边疆的生动写照,也成为七师部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8)

七师宣传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节目《我们的小爬犁》,王广成作词、刘增智作曲。

2008年,七师政委郑军辉在他的长诗《师魂颂》中的“艰苦创业”一节中,专门赞颂了“小爬犁”精神,称这是“用行动书写忠诚,用生命传承红色!”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19)

王树瑞将军与夫人陈漪凡在新疆。

子弟学校育才红

七师驻扎在以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为解决部队和边疆群众子女的教育问题,陈漪凡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思想,在师党委的支持下,自告奋勇去办子弟学校,当了校长。

则克台镇地处中苏边境,为了促进军民团结守边疆,让在草原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教育,不荒废学业。陈漪凡提议将子弟学校与当地的红旗公社小学合并。学生中,有从北京、沈阳、保定等城市来的部队的孩子,也有伊钢工人和牧民、农民的孩子;有汉族的孩子,也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学校设立了小学部和中学部,每个年级都按学生的人数来分班,有的年级几个班,有的年级就一个班。各民族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亲如兄弟姐妹。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0)

陈漪凡校长在子弟学校的土坯房中备课。

陈漪凡虽然上过师范学校,但在边疆办学还是第一次,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在于始终牢记党的教导,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她带领学校党员向着党旗宣誓:“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坚持以革命传统立校、以红色文化育人,经常请老红军、老八路讲传统课,陈漪凡还亲自为师生上思想政治教育课,讲自己的老战友,337团红三连模范共产党员姜世福,在西官厅守备战中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引导师生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许多学生在参军、参加工作和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她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办学初期,条件艰苦,没有校舍,陈漪凡就与师生一起,拉土打坯,搭起简陋的土坯房做教室。寒冷牧区的那拉堤草原,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三十多度,她们砌火墙取暖,燃煤不够,她就带师生们到草原和山上去捡拾柴火、牛粪来烧火取暖。后来学校又借用伊犁钢铁厂的公房,自己动手建房。夏季天气热,她们就在草原上架起黑板上课,师生们说:“那拉堤草原有多大,我们的学校就有多大。”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1)

部队子弟学校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3陈漪凡、左5张淑芳。

学校虽然条件简陋,经费缺乏,但她还是积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孩子上学都是自带饭菜,她就准备了热水和热饭的炉子,有的饭不够吃,她就把自己的饭给孩子吃;草原上起了暴风雪,家在远方牧区的孩子回不去,就安排到部队战士的大通铺休息。对那些语言不通,跟不上课的牧民孩子,安排教师补课教汉语。有的学生家中困难,她就捐款支援;有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孩子生了病,陈漪凡亲自带着孩子到师医院治疗。陈漪凡的学生,三五九旅老战士的后代郭文涟,在四十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陈校长是全校师生共同喜欢的一个人,我们都舍不得她离开。”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2)

部队子弟学校建校初期,一个年级的师生合影。当时一个年级的学生编一个班,教师由部队有文化的战士和随军家属担任。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陈漪凡就向师党委建议,请部队中有文化的官兵和随军家属及部分支边知青来担任,鼓励她们增强责任感,在教书育人中不断成长。时任七师司令部参谋宁树良的爱人周爱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在初中部当教师,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陈大姐为办学操碎了心,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后来担任伊钢学校校长的张淑芳老师回忆说,1971年我是一个21岁的知青,来到学校时,除了满腔热情别无所长,是陈校长教育我鼓励我,还给我们四个知青去县上争取了转正指标,让我象一棵树苗一样成长起来。陈校长是我人生的导师,我最敬爱的长辈和领导。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3)

陈漪凡的学生李迺(左一)、巴晓红(右一)参军后,来看望陈校长。

边疆地区教育资源少,为提高教学质量,陈漪凡就到州县的教育局去联系教材,购买教具;到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学校去和老军垦子弟学校学习取经,结合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并亲自审阅教案,安排备课试讲,做好教改工作。她发挥学校依托部队和伊钢的优势,组织学生到军营军训,观摩训练和内务,进行野营拉练;到伊钢和牧区参观学习,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4)

陈漪凡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姜小光看望陈漪凡。

学校越办越好,出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科学家姜小光,伊犁州文联副主席、著名散文家郭文涟等人。她的学生们都十分怀念这位老校长,经常给她写信或去看望。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5)

陈漪凡的学生陈学东、姜小光、林辉来看望老校长。

2007年,陈漪凡专门写了《喜见雏鹰飞起来》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诗中写道:

难忘伊犁则克台,

拉车垒屋育英才。

牧娃军崽弟兄结,

寂寞关山桃李开。

雪骤风寒苗怒茁,

剪枝培土细萝筛。

劝君莫道园丁苦,

喜见雏鹰飞起来。

夕阳晚霞胜火红

培育红色家风。王树瑞将军夫妻离休后,定居在北京。他俩有一儿一女,还供给侄儿、侄女、外甥女等十多个孩子读书上学,有五个长期住家中。夫妻俩的工资大多用来供养这些孩子和资助身边有困难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留下积蓄。陈漪凡对他们不但在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支援,更注重从思想上帮助。

她不但讲革命道理,更注意以身作则,当好榜样。她工作兢兢业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生活上艰苦朴素,买月票坐公交按时上下班,家事绝不让公务员插手,公务用车绝不染指,公家便宜绝不贪占。

在红色家风的影响下,几个孩子都发展得很好。侄子王克贤从小在婶子身边生活,成长为海军工程学院教授,几个侄女也考上军医大学,在部队医院工作。

陈漪凡退休后,也始终保持这种作风。孩子们回忆说:“她经常嘱咐我们,不要受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要常想想牺牲的革命先烈,要发扬保持人民军队本色,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6)

王树瑞将军病重后,陈漪凡始终不离不弃,精心照顾。这是夫妇在301医院病房。

传承红色基因。1994年,王树瑞病重时,陈漪凡始终不离不弃,在他身边精心照顾,直到他病逝。

王树瑞将军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逝世后,陈漪凡在侄子王克贤的帮助下,采访老同志,整理了反映王树瑞战斗历程的回忆录。

陈漪凡还积极帮助老同志、老战友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我父亲徐炜、母亲张毅与王树瑞和陈漪凡是战争年代的老战友,感情很深。陈阿姨得知我要写父亲的战斗经历后,非常支持,热情地接受采访,回忆了大量的生动事迹,还帮助辨认老照片上的烈士和老同志,提供健在的老前辈的联系方式,并带我去看望采访武世鸿将军等老前辈。《磨砺——徐炜将军的战斗历程》一书的顺利出版,与陈阿姨等众多父母亲的老战友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7)

陈漪凡带部分老四团后代采访老同志后合影,前排左起:王克贤、武世鸿、蒋观研、陈猗凡、张宝琏;后排左起:朱冬民、于涛、刘希平、徐鲁海、张冰华。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8)

作者向陈漪凡阿姨赠送《磨砺—徐炜将军的战斗历程》一书。

参加红色活动。陈漪凡离休不褪色,积极参加志愿军老战士帮扶等公益活动。先后向遭受洪涝、地震、疫情等灾害的地区和人民捐款,救助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失学儿童。为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她参加了集邮展,其中《我家四口人参加抗美援朝》在北京市老年集邮展中获一等奖,以后又获全国“德胜杯”专题集邮展镀金奖。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29)

干休所为陈漪凡等同志举办集邮展,来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30)

陈漪凡集邮选编获奖

陈漪凡始终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和监督,她住在总参第九干休所,党组织有什么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晚年行动不便,就让孩子们推着轮椅去,从不缺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失忆的她还常惦记着说:“我的党费是不是还没交?”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女兵演唱 女兵风采映红天(31)

陈漪凡的老战友和学生前来看望陈漪凡,并为她贺寿!

陈漪凡生前嘱咐后事一切从简,逝世后因疫情没通知亲友,她走得静悄悄!但她的精神感染了人,她的行为感染了人,她的事迹感染了人,在我们心中,她永远是靓丽可爱的志愿军女兵,志愿军妈妈,志愿军阿姨!她的风采映红了心,映红了地,映红了天!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志愿军妈妈、志愿军阿姨、志愿军军嫂!

2022年5月2日完稿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