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种技巧,而基础是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否则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讲话的人,如何叙述,对方可以听明白;听话的人,怎么解读,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但每个人的性格、观念、文化程度等不尽相同,鸡同鸭讲的事就多了……


女人和你说:“老公,我肚子疼”,你个直男癌晚期患者头都不抬,“多喝热水”,活该被怼。

沟通最关键的是,考虑对方的感受,知道对方的需求。她的潜台词是“老公快来哄哄我”,结果你扔出了热水治百病的技能包,你不受伤谁受伤?


沟通前一旦预设立场,先入为主,就会产生思维的墙。没有换位思考,就没有对等认知,沟通将变得异常艰难。

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是沟通中最基础的诉求,全是中国人都说中国话,但一样有沟通的障碍,举个例子,先来聊一聊大家最爱看的男人和女人的事……


性别差异

先给男同胞一个捂着胸部的良心建议:

男人和女人,是地球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如果你傻乎乎的认为女人和你是一样的,你人生的苦日子还多着呢,认为“跑步一准儿跑不过你,逛街能把你累趴下”的女人和你是同类,少年,打败你的,不是天真热,是天真。

男人和女人的脑回路是不一样的。

我们一位女老师男朋友特孝顺,每周订花送来,女学员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哇,好漂亮,谁送的啊”,赶紧八卦一下;男学员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卧槽,这么大一坨花得多少钱”,这哥们真下血本啊,肯定还没领证呢。

男人买电脑,主要看配置,女人买电脑,主要看外观,“我们不一样”。

同学长时间不见,女同学和女同学重逢,就各种夸:“哎呀,你又变漂亮啦”,“头发新做的啊”,“衣服真好看”,而男同学对白只有一句:“卧槽,你咋变成这逼样了”……


记得多年前我坐地铁,时常看到一个面膜的广告,开局一个美女,剩下全靠想象,这韩国大妹子在各种风景迷人的地方,晃荡来晃荡去,然后……广告结束了!出来广告语“Magic Woman,**面膜”,男人全看懵逼了, 这什么玩意儿啊,没说用了什么材料,没说能有什么功效,完活了?

你一问女人感觉咋样,“挺好”,为什么,“我用了这个面膜就能和那个女人一样”,我勒个乖乖……这调调男人哪能理解上去?

给男人看的广告都非常简单粗暴,咣当,屏幕出现一个剃须刀,“我们这剃须刀有三个头啊”,“三个头都能180度转啊”,“不仅能转还防水啊”。

男人上网一搜,性价比OK,就买单了……


对于女人,我们总有一种错觉,她们很柔弱。

这么说吧,大学生失恋了想不开跳楼的,一大半都是傻小子。女人一失恋,哭的稀里哗啦的,好像活不下去了,过几天你再看,没事,“男人吗,和土豆一样,有的是”;男人一失恋,表面上没事,看着嗷嗷坚强,没过两天,噗通……

女人很擅长排解情绪,一点小屁事都可以趴在桌子上呜呜一顿哭,情绪就宣泄了。


男人可以吗?

你一大老爷们?

男儿有泪不轻弹,除了偶尔喝多了哭的像个傻逼,你还有什么时候好意思干这事儿?所以,男人什么都憋在心里,憋着,憋着,终于有一天,呱唧,就挂了……

有兴趣你晚上看看遛弯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多都是老奶奶扶着老爷爷,老奶奶推着老爷爷,或者,只有老奶奶,老爷爷已经不在了……

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七岁,这是事实。

所以,女同胞们,对你的男人好一点,毕竟,我们可能走的早。


所以,在生活中也好,在工作中也罢,你要时刻关注异性沟通的障碍。

我曾经在一家公司负责项目合作时,如果对方的负责人是男的,来了就拉进会议室,让他看我们的奖杯奖牌,展示做过的大项目,用数据、用案例、用图表来修理他!

但如果对方的负责人是女的?不着急谈事,先领着在我们公司转一圈,看看我们的互联网风的工作氛围,“你看这个墙上美工的手绘”,“你看那个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是最有文艺范的技术团队……

不好意思,一写男女关系就控制不住自己……接下来,再说下语言障碍造成的“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典型的有三种:方言、英语、专有名词。

我曾经去南方一个本地招生的大学讲座,结束后一个学生问我,“李老师,你说的挡害是啥意思啊”,“挡害”是典型的东北话,就是碍事,但他们听不懂。

这事儿我印象特别深,所以,时至今日,我讲课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我也许不能完全控制我的口音,但我尽量不讲方言让你听不懂。

谁不说我家乡好,我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虽然它的轻工业是直播,重工业是烧烤,但你的爱不一定需要通过方言体现。多年以前,当我在中国一座自我优越感很强的城市,听到公交车的售票员报站说本地话的时候,其实,方言就是天然的隔阂。


无论你的英语有多好,我个人不太建议中英文混着说。

第一,这事不是特别有范;

第二,人家不一定听得懂。

最可怕的是,听不懂不一定好意思问!你要知道,别人不会因为你装逼他听不懂而认可你。


两种人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外企待久了的和国外留学回来的。

我有一次因为合作,去一家知名的外企拜访,接待我的对方的负责人一出来,看到我就讲,“Mr李来了啊,我们一会儿有个meeting,你来做个presentation,看看这个trouble,我们能不能讨论出来一个solution……”

我始终不明白,都是中国人装什么洋鬼子啊。

这话说的简单点就是“老李你来了,咱开个会你演示下,看看这事怎么解决”,齐活。

了解对方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1)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市场总监,海龟,刚认识的时候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他突然说,“李明,那个项目reliable吗?”

听不懂……

正好另一个人拍我肩膀说个事,我就装作没听见,然后过没两分钟,“我去放个水,你们先聊”,其实,是赶紧跑回自己办公室问下“那家伙问我项目reliable吗”,什么意思?“就是问你活儿靠不靠谱”,搜迪斯内……

回去还不能马上找补,装模作样聊了两句,一拍脑袋,“哎呀,对了,你问我那个项目reliable吗是吧,非常reliable!”

累不累?

最搞笑的是,还有人中英文混搭时,说完了英文怕你听不懂,再说一下对应的中文什么意思……你的感觉,就好像是请了一个英语私教。


专有名词,是做技术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最幼稚的沟通姿态,就是摆出一副我是专家的表情,卯足了劲摆出想教对方点什么的架势,老子是权威的调性溢于言表……

真正牛逼的沟通,是告诉对方是什么的同时,通透的说明为什么,只有被说服才会真佩服。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难懂的、专业的事情讲给别人听,你才是高手。


知识结构

你说的话对方能不能听懂,还在于他是否具备同样的知识储备。

了解对方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2)

上周一所大学邀请我,给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做一次职业规划的讲座。

期间提到就业和面试,不可避免的会谈及人资,我尽量回避一些名词的使用,比如HR、比如offer,更不要说KPI之类的了……我是在职场浸淫很久了,但他们不一定知道,尤其大一的孩子,“要说人话”,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话。

除非你可以用作科普的时间比较久,否则,不要用他们陌生的概念去尝试解释他们不懂的事情,他们的感觉只会是“哇塞,专家呀,他说什么呢”,“听不懂啊”……

我给我妈买手机,她说买个照相好一点的,我不会告诉她什么“双摄防抖啊”、“2000万像素啊”,这没意义,老太太听不懂,你就告诉她拍照清楚的吓人,就够了。

金黄色就金黄色,没必要告诉她,这是土豪金,她拿过来一看,“臭小子,这不就是屎黄色吗”,你多尴尬……


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尊重。

有了烦恼找明哥,找了明哥乐趣多,关注明哥聊求职,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