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某度上的定义是“口令”。

如今,它已经可以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我们日常工作中也时常遭遇忘记密码的尴尬。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1)

此时大家会忍不住爆粗口:“谁XX发明的密码¥%@%&%……”

那么,现代密码的创始人是谁?他又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创造了密码呢?

现代计算机密码诞生记

如今被人们重视和想着用各种方式谨防被盗的“密码”,在最初只是某个更重要发明的附属产物。

而它的发明者就是不少计算机专业人士熟知的费南多·柯巴托。

这一出生于1926年的伟大科学家,在1956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之后,就留在了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工作。

因为此时距离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出现仅十余年的时间,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开发还处在十分原始的状态。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2)

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在“多道批处理系统”问世后,费南多·柯巴托率领团队发明了“相容分时操作系统”。

这一全新的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让多个终端共享同一台主机,从而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终端作业的速度。

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大家都是在同一个主机上处理不同的资料,不同部门的文件存储极容易发生混乱。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给不同终端设置不同的密码!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3)

根据费南多·柯巴托设定的这一密码,大家可以直观地甄别来自不同终端的文件的登录方式。

计算机密码由此诞生。

密码诞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使用、银行加密,乃至战争中的通信等。

自己做一个属于你们的“密码本”?

世界上最早的密码本出现在我国的宋朝,是升级版的阴符,名为字验。顾名思义,先有“字”,再进行“验”。

宋代军事类书《武经总要》记载了这一“密钥”的制作过程:

首先收集40个短语或字,然后给这些短语和字“编码”排序。

将领们约定一首40个字的五言律诗作为“密钥”,配合排序好的“密码本”,进行消息的传递。

编码顺序可变化,不同的编码顺序可形成若干不同的“密码本”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4)

资料显示,有人就这一“密码本”也做了详细的举例分析——

比如“密码本”内的编码顺序为:

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以及40、战小胜。

“密钥”为《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假如需要补充箭矢,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箭”的编码是“2”,诗中第2个字是“家”字。

于是,将领就把“家”字写入一件无关机密的普通信件中,在“家”字盖上印章。

后方在收到信件后,查出“家”字在诗中的顺序是第2个字,再对照密码本上的编码译出“请箭”的信息,然后就可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了。

看了这一分析,你有没有想要试着自己也编辑一个“密码本”呢?或许可以为你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乐趣。

有趣的四方密码,你也来试试?

早在计算机密码诞生前,人们都使用的是手工密码。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四方密码。

它是一种对称式加密法,由法国人Felix Delastelle(1840年–1902年)发明。

具体操作是:

将要传递信息的单词按照每两个字母为一组的形式进行切分,采用多字母替换密码。

密码信息通常需要4个5×5的矩阵来加密。(通常会取消Q,或将I和J视作同一样,或改进为6×6的矩阵,加入10个数字)。

好奇的小梦老师自己演练了一遍,体验自己制造“密码”的乐趣。

首先,选择两个英文字作密匙,例如change和dream。对于每一个密匙,将重复出现在一个单词里的字母去除。

然后,将每个字母按顺序放入矩阵,再将余下的字母顺序放入矩阵,便得出加密矩阵。

切记,每个矩阵的规格是5×5哦——共四个矩阵。(如图)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5)

小梦老师要发出的信息是:help me,切分好之后是这样的he,lp,me。

在右上角的矩阵里找到“h”,右下角的矩阵找到“e”。然后,和第一个字母同行,第二个字母同列的字母(见下图,得出F)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6)

找左下角矩阵中,和第一个字母同列,第二个字母同行的字母(见下图,得出A)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7)

同理,可以在这上面分别找到对应的字母。最终得出help me的对应密码是:FA GO KA

神奇吗?你们也可以试试制作一个这样的表格,发掘自己的密码。

二战伟大的“解密者”

一串串密码像一个个谜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并破解它。

特别是密码后来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泛应用,更让“密码”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维吉耐尔密码被当时的人们奉为“坚不可摧”。

但在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这一手工编码的“传奇”被人破译,加之无线电报的发明,让截获密文信息变得更为便利。

此时,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更为可靠和有效、且可以保证通讯安全的方法。

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紧追当时的新潮流,研发了一种用电气技术取代手工编码的加密方法。

这就是后来最为著名的ENIGMA。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德国通讯的保密性达到空前高度,在当时也被证明是有史以来最为可靠的加密系统之一。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8)

于是,各国都开始研究如何破解这一密码。

从1939年秋开始,英国政府召集了一批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ENIGMA的工作。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密码学家,也在征召之列。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工作,图灵成功破解了ENIGMA,并在1945年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最高奖——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勋章)。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9)

从数学到逻辑思维,再到破解密码,这位“天才”并未在此驻足停留。

他凭借着出色的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人们普遍认为,图灵是提出通用计算机概念的第一人。

他因在1950年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为后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也因此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美誉。

Dorabella密码,无人能解

从中国最古老的密码,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维吉耐尔密码、ENIGMA等,都被一一破译。

但有一个密码的破译至今成谜。

1897年,英国作曲家爱德华·艾尔加给挚友多拉小姐留下了一封信。

这封信上写了87个歪歪曲曲的符号,里面隐藏着艾尔加想对多拉小姐说的话。收到这封信的多拉小姐始终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10)

直到1937年,多拉小姐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将这份密码公之于众。

但时至今日,这个密码仍未被破解。

忍不住想吐槽:无论是想和好友倾诉秘密,还是想对心仪的人表达情感,还是直白一些好。

至死都无法破解的密码信,留给彼此的难道不是终身的遗憾吗?

最容易被破译的密码,你中招了吗?

相比上面这位优秀的作曲家,日常我们设定的密码估计只能用“简陋”和“简单”来形容了。

有资料显示,英国媒体曾针对用户密码进行了一次匿名性大规模统计,并公布了最常用密码Top10。

当然,这只是针对英国当地人的。但其中的几个设置方式看着格外眼熟。

我们挑选了出来,看看你中招了吗?如有雷同,请尽快重新设计你的密码!

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历时百年都无人能解的密码(11)

123。相信不少人用了含有这一数字组合的密码吧,如果你也用过,黑客最容易破译的人名单里估计也有一个你。

password。“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这是对如此设定密码人思维的最佳概括。但你能想到的,黑客也能想到。

最著名的XXX。这一密码设定可以延伸为你最爱的人名字的缩写,你最喜欢明星的简称等等。

但对于了解你的人,想要破译你的密码是不是很容易。这一幕也是悬疑电影中常用的桥段。

123456。初始密码的设定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自己的密码也如此不走脑,那就怪不得别人轻易攻破你的“防线”了。

monkey。如果你用了这个密码,你的monkey也快离你而去了。

看完这些的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思考重新设置个更加复杂的密码了呢?!

同一个代码,不同的排列会生成怎样的密码语言?不同的代码,同样的排列又会有怎样神奇效果的产生?

想了解更多有关于图灵的故事吗?点开小梦老师的福利包,它将给你们打开一扇通向学习破解神秘“口令”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