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不只是一本教写作的书,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教授如何提高创造力的实践指南不仅包括创造的价值观,也包括方法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3单元的读书笔记怎么做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读书笔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3单元的读书笔记怎么做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读书笔记

3单元的读书笔记怎么做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读书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不只是一本教写作的书,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教授如何提高创造力的实践指南。不仅包括创造的价值观,也包括方法论。

我们对创造力十分崇敬,但对本身充满误解。

一 创造力只是源于天赋?

莫奈以睡莲之画举世闻名,不过他一生画过250多幅睡莲,但著名的却屈指可数。为什么?他在不断绘制过程中,了解了画作对象的习性和表现的方式。正是这种对内容的熟悉使他创造出不同的睡莲。

只有熟悉才能创造出不同,而不是任意一个初学者。人们常常歌颂孩童的创造力,可事实上那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好奇的态度。

哪有孩童期或初学者就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佳作?没有。

创造力只有在你充分了解这项工作的各项可能性之后,你才有创造的资本。

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熟悉和好奇才促进了创造。 熟悉一项事物使我们更易发现新思想,新方法。

二、创造是一瞬间的闪现?

我们最喜欢天才灵感迸发的的故事。比如牛顿在树下思考,遇见苹果的落下刺激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凯库勒在梦中看见蛇咬住了尾巴,发现了苯环的结构。

这类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我们总是期待所有的大事都在电光火石的一瞬发生,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所有好主意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打磨。突破确实在一瞬间发生,可蓄势待发却要很久。

创造不是突然间产生的结果,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

乔布斯提出创造力就是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在Iphone诞生之前,有mp3音乐播放器,有打电话的手机,甚至也有能上网的诺基亚,可从没有一部手机能完成所有功能。

乔布斯没有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他只是创造了一个组合。但这个组合不是一夜之间想出来的。

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如果具有把具体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时,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联系不同场景下发生的问题,思考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创造性的思考。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吸收和转化的过程。

三 创造需要独处和舒适?

我们的社会特别崇尚牛顿、乔布斯这样的孤独“天才”,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忽视了其他默默创造的人。创造更可能存在于一个允许思想自由奔放的环境中,而不是光靠某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人单打独斗。

工作地点非常重要。回溯过往,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创造出多少璀璨的艺术。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这种工匠精神渐次消失。充满创造力的工作场所越来越少。原因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以效率之名,将工作变得琐碎和重复化。

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成为工业化体系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企业组织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造。

泰勒式管理的三原则是:第一,收集工作具体实践的信息;第二,将所有信息集中到管理层手中,将复杂的工作实践分割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第三,向每个员工发布具体工作指令。

这种划分和发布可能因工作的技术含量程度有些微区别。但总的来说,员工对工作的控制接近于零,剩下的只有执行。规划的职能集中于管理层手中。

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对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具体分析过,泰勒科学管理存在两个盲点:

第一,它将分析的原则和行动的原则混为一谈。每个员工只能负责个别职能或操作,如果认定这样就能提高员工的绩效,那是荒谬的。

人并不擅长单一动作,如果把人当成机器工具,那他的表现肯定比机器还要拙劣得多

第二,把规划和执行放在两群人身上完成。这就默认了一种精英主义的哲学观,一旦规划成为管理层的特权,那么执行与规划互不能逻辑吻合,屡屡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工业革命之前,工匠自我设计,自我制造,而在那之后,工匠只剩下“手”的功能,只能叫“工人”了。人类的创造力就被削弱了。所以有人说,所有重大的发明发现都在20世纪完成了。之后都在炒冷饭。二战期间,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急速发展,促使战后管理层开始重视创造力的发展这部分内容。

管理层为了激励更多有效的创造,渐渐允许员工拥有少数自由裁量权。也会把工作的环境布置舒适,塑造一种优雅的工作环境,目的就是让员工感觉良好。

但如果把这些当成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能在同一体系内重合的话,大多数人会认为简直天方夜谭。

四、结论

创造属于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指导的活动。外部的压力或是动力无法逼迫出创意。传统的组织规模巨大,要求偏向军事化的严格纪律。这种条件对思想的自由流动来说,是种抑制。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作场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如何改良,仍然是缺乏创造力的地方。

自从自由职业者盛行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工作的形态再次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我们或许即将迎来工作的新的形式—开放创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富有创造力的人士更愿意单干,而非屈身于某个大公司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