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AAA肯德基疯狂星期四代吃

编辑丨Vitória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因为淋过雨,所以要把伞都撕烂(bushi

看到00后老师“折伞”现场学生们的欲哭无泪,你的嘴角是否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

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并不总是感到悲伤和难过,有时也会出现愉快的体验,短视频软件上的“运动会失败合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人不幸的遭遇常常让我们捧腹大笑。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1)

为什么看到别人倒霉我们会幸灾乐祸呢?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2)

什么是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乐他人之不幸,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在他人遭遇不幸时感到开心

Heider在1958年首次从心理学意义上区分了人类面对他人厄运时产生的两种不同效价的情感:共情与幸灾乐祸。前者与他人感受一致,同为消极效价;后者与他人感受不一致,表现为积极效价。因而幸灾乐祸有时也被称为“共情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empathy)。

我是英国人,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感到愉悦就像谈论天气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Tiffany Smith

幸灾乐祸在各个文化中都普遍存在,例如德语中的schadenfreude(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法语中的joie maligne(在别人受苦时感到魔鬼般的快乐),还有日本民谚里的“别人的不幸尝起来像蜂蜜”。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3)

幸灾乐祸的原因

01社会比较

将他人的不幸置于自身的幸福之下,并在此衬托下令自己的幸福感得以增强,这一做法据称是人的本性——以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

——康德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4)

我们总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自我,随之而来的种种情绪渗透了我们的生活。

尼采认为,与成功的人(指具有高成就、高地位或者拥有某种厉害的技能的人)进行比较时,人们会感到自身弱势的痛苦,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对他们随后的失败感到幸灾乐祸。

也就是说,一旦成功的人遭遇失败时,我们便会感到幸灾乐祸,以此消减对自身弱势感到的痛苦,提升自尊

02咎由自取?公平世界理论

当坏人进监狱时,每个人都拍手称快。

——里奥·罗斯顿

当某个烦人的家伙受到狠狠一击时,大家都会为此开心。这种感觉虽然有些病态,但却是人人都赞同的,且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即便他们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

——康德

我们常常认为世界是公正的,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们所获得的也是其应得的,这就是公平世界理念

毫无疑问,目睹一个做了坏事的人得到应有的处罚会让我们幸灾乐祸,别人经历的痛苦在我们看来恰恰是正义的体现

对正义的渴望是人的本性,其强烈程度常常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何为“罪有应得”时心存偏见。当正义得到彰显时,幸灾乐祸显然也会随之而来。

作为幸灾乐祸的基础,罪有应得会使判断某件事正义与否的标准看起来似乎是超脱个人立场、杜绝偏见且极其可观的,因而洗脱了幸灾乐祸中的自利色彩。

不同的人有不同强度的公平世界信念,公平世界信念越强的人,越倾向于认为个体应该对自己的厄运负责,并在看到他人受难时体会到更多的幸灾乐祸和更少的同情。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5)

03团队认知性

战争的目标不是自己为国捐躯,而是让敌方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乔治·巴顿二世

人类是群居动物,隶属一个强大的群体无疑能为个体的生存带来优势。

因而,团队认知性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并促使我们偏袒己方团体反感其他团体。所以当个体与团体紧密相连的时候,幸灾乐祸就会变成个体在得知敌方团体遭遇不幸时的标准情绪。

我们附加在群体中的情绪往往坚不可摧,并令我们变得盲目且主观。

即便躺在沙发上,体育比赛粉丝们仍然会因自己支持的队伍的输赢而产生发自肺腑的情绪;在运动比赛中,人们会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的黑暗情绪,对立球队的失败始终是一件能带来愉悦的事情,它能提升我们的团队认知性,从而提升整体的自我感觉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6)

04刻板印象

犹太人无疑是赚钱高手。但在他们赚钱的同时,已俨然成为有同样需求却能力不足的邻居的眼中钉。

——马克·吐温

Fiske等的刻板印象两因素模型,将刻板印象分为能力和温暖度,他们发现能力维度与幸灾乐祸有关,人们更容易对自己认为能力高的人所遭遇的不幸感到开心。

刻板印象是一种笼统的、概括的和固定的印象。

有研究者认为当不幸方被抹去个人化特征,即将不幸方非人化之后,他人更易认为这些非人化对象是不值得道德考量的,更易对其产生刻板印象和歧视,也更易对其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7)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8)

幸灾乐祸的影响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幸灾不仁”,即认为幸灾乐祸是不仁的。公元前350年的西方,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灾乐祸是一种恶意的情绪,这种观点某种意义上对后来学界的研究起到了价值定向作用,倾向于将幸灾乐祸看作是“邪恶”的。

研究也发现幸灾乐祸与伤害意愿以及伤害行为紧密相关,对于人际与群际关系的维持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体验到幸灾乐祸后,人们更倾向于不公平的分配、更倾向于做出折中保守的决策而放弃尝试新事物。

直到19世纪末,尼采开始将幸灾乐祸当作一种中立的情绪,不带有道德评价地分析。到了21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幸灾乐祸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并且有其积极的意义。

在个体生理水平上,幸灾乐祸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当个体产生幸灾乐祸的情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奖励中枢——腹侧纹状体。也就是说,幸灾乐祸其实是一种适应个体进化的、得以鼓励并存在的情感反应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9)

也有研究者认为,幸灾乐祸是因为人们普遍地存在着维持内心平衡的倾向,当出现不平衡因素时,便会采取类似幸灾乐祸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变化,降低自我威胁,提升自尊、控制感、价值感和存在感,以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由于幸灾乐祸通常不破坏表面上的群际合作关系,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代价最小的胜利”。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10)

“人性更好的一面”

由于幸灾乐祸是基于他人的不幸产生的情绪,因此人们总会认为它是不正当的,但幸灾乐祸是再自然不过的情绪,它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不应该将这种情绪妖魔化。

幸灾乐祸代表了我们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它是灰色的,而非纯黑色。幸灾乐祸的同时,也不妨碍我们产生共情

大多数人都是本性善良的,很少会真心希望他人碰到大灾大难,因而,大部分幸灾乐祸都不具有伤害性,几乎相当于无伤大雅的流言蜚语带来的快乐。但如果有人“咎由自取”,我们会非常乐意看到他们被小小地惩戒一下。

几乎没有人会将自己的幻想付诸现实。我们不用强求自己当一名道德完人。当我们觉察到自己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时,更重要的是接纳,思考我们为什么而幸灾乐祸,与情绪共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幸灾乐祸是感受还是心理(是人类的本性吗)(11)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平息这种情绪,即拥抱共情,走向“人性更好的一面”。

人们常常会有补偿性偏见,总是拿内在特质来解释行为而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目睹他人遭受不幸时,这种基本归因错误使得我们幸灾乐祸的心理战胜了恻隐之心——如果他人的不幸是由其内在特质导致的,那么就是咎由自取。

如果我们能够抑制这种倾向,改正这种错误的归因,“用他人看待他们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共情就可能会击败幸灾乐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