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60讲<<<

>>>第56集<<<

⬇️

v.qq/x/page/r0871j5e27t.html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下为文稿: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电视剧60讲。我是主讲人李星文。

这个60讲的第一季已接近尾声,今天是第56期。回头看,这个节目是临时起意做的。2018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年,我们带着一颗回馈的心做了这个讲史加评论的系列视频节目。

电视剧60讲不是编年史,也不是严谨的学术文章,它就是从中国电视剧浩如烟海的库存中,选取那些给过我们人生滋养,并且放在当下语境中仍然值得一说的作品,穿凿附会地解析一番。50多期做下来,尽管没有刻意谋篇布局,它还是形成了自己的韵律和气象。

第一季完成之后,我们有意将60期讲稿汇集成纸质图书,让这些文章在另一个次元里得到传播。在一件事情的收尾阶段,人们总会更多考虑它的严谨性和均衡性。对于我们这个节目来说,就是要在原本信马由缰的选题基础上,把一些电视剧史上特别巨大的存在纳入进去,作为压舱石。

具体而言,绕不开的军旅剧经典《亮剑》已经说完,今天要聊的是绕不开的喜剧经典《编辑部的故事》,最后的四期节目,将是绕不开的老版四大名著剧。

书归正传。一个文字工作者,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作家的滋养。就我个人而言,当代作家中得王朔的好处最多。

《编辑部的故事》是1991年开播的。当时只有央视有两三个全国性频道,地方台都是在自家地盘儿上各自为战。我当时还在读大学,感觉一个寒假过去,一半同学说话的腔调就变了,而这个名叫“调侃”的语言技能就来自这部剧。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1)

《编辑部的故事》由赵宝刚、金炎执导,说的是在一本名为《人间指南》的杂志的编辑部里,有六个性格各异也都是热心肠的编辑,他们为了摆脱杂志的传播和经营困境,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交集,产生故事。

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它的出品方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当时最具创作活力的生产机构。郑晓龙是《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在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之前,他先成为了一个擅长抓优秀剧目的副主任。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2)

郑晓龙

郑晓龙善于发掘人才,赵宝刚和冯小刚是他以招工名义延揽进门的,最先把王朔引进影视圈的也是他。九十年代初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拥有“三刚五小”的黄金阵容:尤小刚、冯小刚、赵宝刚,以及郑晓龙、鲁晓威、李晓明,可谓精英荟萃。

《编辑部的故事》最初有六个编剧,先讨论故事和角色,然后分头撰写。初稿到了郑晓龙手里,他发现王朔写的最对路子。最终的定稿剧本,主要是王朔写的,冯小刚也写了一部分。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最后署名“策划”。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3)

赵宝刚

导演赵宝刚早年间是钢厂工人,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四世同堂》里演过汉奸祁瑞丰,在《渴望》里做过导播,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当上导演。他既擅长王朔,也擅长海岩,也是造星高手。

《编辑部的故事》成为经典,王朔居功至伟。王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文坛崭露头角,随后挺进电影和电视剧领域。《编辑部的故事》具备劲爆的喜剧效果,而且总能切中时弊,干预社会。这是所谓中国首部室内喜剧,画面比较单调,靠的就是台词的出其不意。

从古到今,喜剧的秘诀就在于制造反差。你用高雅的词写粗俗,用高尚的词写庸俗,用高贵的词写恶俗,反差就有了。《编辑部的故事》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用在了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充满了反差和笑料。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4)

1991年,市场经济呼之欲出。知识精英回归现实。《编辑部的故事》对一些僵化的话语和丑陋的现象,不再进行正面强攻,而是用调侃的方式解构它。那些明显背离常识的空谈高调,惊心动魄的上纲上线,全成了不着边际的笑料,没了杀气和力道。这就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旋律合拍了。

然而,时代进步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桎梏。《编辑部的故事》拍完以后,因为其本身的锋芒和力度,陷入等待播出的僵局,甚至还涉及到了谁的责任的问题。但当时的氛围就是,每一层级的干部都勇于承担责任。从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到中心主任,乃至宣传部门的领导,都抢着揽责任。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5)

既然没有明说有什么问题,他们就想办法寻求高层的支持。最后还是李瑞环同志一语解围,他说:“我没有看这个片子,但我请中办的年轻人看了。我跟他们打篮球,休息时候就问他们怎么样,他们说很好。我想中办的年轻人是有水平的吧,他们认为好,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就这样,有了尚方宝剑的《编辑部的故事》可以播出了。纵观中国影视发展史,有很多作品都是大胆地进行了思想或者艺术的创新突破,完成之后遇到了“拿不准”的问题而延宕播出。其中有些幸运儿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一旦出闸就大火特火。而也有些作品永远地尘封、沉没了,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劣成败。

《编辑部的故事》一共25集,几个复杂的故事拍了上下集,其他都是一集一事儿。编辑部里六个人,跟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斗智斗勇。小单位里也有左中右,因为年龄、性格、立场的不同,编辑之间也打成一团。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6)

吕丽萍饰戈玲、葛优饰李冬宝

戈玲和李冬宝的关系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都不想在对方这棵树上吊死,又一时找不到更高的枝头。他们成天当着同事调情,私下里又各相各的亲。他们代表着编辑部里的朝气和新思路,与老同志们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军。

李冬宝是王朔等人为葛优量身定做的,他演起来如鱼得水。葛优自己也承认:“我就是演这部戏出的名。”吕丽萍当时刚从上海调到北京,家还没安顿好就来到片场拍戏。后来,吕丽萍凭着这个角色拿了飞天奖,但没得到金鹰奖。她自己分析说:“估计是南方的女士不喜欢快人快语的北京小姑娘!”

老刘和牛大姐的关系也很微妙,既联合又斗争。牛大姐看不上老刘的小气自私,老刘嫌牛大姐总是盛气凌人。老刘年轻时候落了话把儿在老牛手里,所以一到针锋相对的时候就矮了三分。但遇到少壮派和元老派闹矛盾的时候,他们同进共退,毫不含糊。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7)

童正维饰牛大姐

牛大姐是永远正确的革命老太太,剧组考虑了很多优秀演员,但总觉得跟牛大姐还差一点,最后找来了上海演员童正维。导演对她的形象很满意,但担心她不能适应京味儿风格。童正维显示了她话剧演员的功底,很快过了语言关。于是,一身列宁装的牛大姐正式出现在了《人间指南》编辑部。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8)

张瞳饰刘书友

老刘这个人永远寒酸,可怜之人必有可笑之处。人艺演员张瞳演得太好了。剧组开始找他演“陈主编”,他一眼就看上了“刘书友”。他就是爱演这类歪的邪的,比如《茶馆》里的算命先生唐铁嘴。任何时候,一身毛病的家伙总是容易让人记住。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9)

侯耀华饰余德利

拉广告的余德利是小混混出身,大学毕业后混进文化单位。余德利就是我得利,经济头脑最发达。余德利的年龄不高不低,坚定地站在年轻人一方。侯耀华人到中年,凭着这个角色一战成名。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10)

吕齐饰陈主编

主编老陈是领导,超脱一些,还得搞平衡。既要保护年轻人的锐气,也要维护老同志的利益。同样是人艺演员的吕齐,把一个既不会调侃也不会出丑的领导演出了彩儿。一个最应该打官腔的人反倒不打官腔,到局面真的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出来说一句“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这事就过去了。

《编辑部的故事》拍摄时,电视剧的片酬还很低:葛优和吕丽萍作为男女主角,片酬最高,加起来每集500元,用葛优的话说就是“俩二百五”。其他的演职人员也就是每集一百多块。《编辑部的故事》演员的需求量大,剧中诸多客串的演员后来都成了大腕儿。

学道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这部剧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欢乐指数电视剧60讲(11)

王朔

《编辑部的故事》之后,王朔操刀的调侃类电视剧连续上马,宋丹丹、谢圆主演的《爱你没商量》,刘斌挑大梁的《海马歌舞厅》,都没成功。王朔也在写电视剧的过程中元气大伤,一度远走美国。当然,王朔风格余波未了,英达、梁左后来筹备《我爱我家》时,王朔也是主要的策划者。1997年后,冯小刚系列贺岁片打响,也是在发扬光大王朔的风格。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

主讲人 | 李星文

编导 | 吴勇

摄影 | 吴勇 宋新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