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锐 通讯员 曹漫

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

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意义重大。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安宁疗护也是“临终关怀”更为温和的专业说法。

提到安宁疗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在医院的ICU或是病房里,但其实在平均年龄超过86岁的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约六成选择安宁疗护的老人都是自然终老。

生命的最后时光,更需要陪伴。

从2020年5月正式启动临终关怀(安宁疗护)项目以来,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芸汐工作室安宁疗护团队已经服务了超100位老人。

10月9日,小时新闻记者再次走进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和社工们一起感受,“在这里经历的100次生与死”。

治愈一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感受100次生死)(1)

胡丹莹在病床边为老人轻声哼唱。

陪伴是最好的告别

第一次直面死亡,更多的是遗憾

“我还记得第一位服务的老人,是位百岁的奶奶。”

驻院医生判断,老人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家属同意之后,刚刚毕业的杭州小姑娘胡丹莹对老人开展了安宁疗护服务。

从开始服务到老人离世,1995年的胡丹莹,陪着这位百岁老人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个多月。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陪伴老人,并且减轻老人的痛苦。”胡丹莹会采用一些芳香疗法、音乐疗法,让老人的身体处于一个愉悦的环境,“我们会给奶奶用桂花味、柠檬味的精油,虽然奶奶不会讲话,但是她有时候会朝着我们笑一下或是发出简单的音节,就知道奶奶觉得舒服了一些。”

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家属也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我们在服务的时候,老人的女儿都会和我们聊一些她妈妈年轻时的故事,比如妈妈喜欢做什么、听什么样的歌,和她们一起做过什么,我们也会一起给老人放她最爱的歌。”当看到老人嘴角或者眼角微动,就知道老人能感受有人守护陪伴着她。

“老人还是走了。”当说起这句话的时候,胡丹莹略有些伤感,更多的是遗憾。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死亡,三个多月的陪伴,虽然知道老人最终会离开,但总期盼着奇迹发生,或者希望老人可以多留一些时日,“当天是夜里了,女儿刚刚离开,老人就走了。当女儿们赶来的时候,最后的一刻的遗憾成为了满溢眼眶的泪水。”

不过,也正是有了安宁疗护的过程,老人的女儿们早已做好准备,没有过分的悲伤,“老人送走的时候,两位女儿都表示老人最后的时光没有遗憾,还和我们一一道谢。后来,她们也专门来院里表达感谢。”

收到家属的肯定,对初入职场的胡丹莹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治愈一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感受100次生死)(2)

胡丹莹(左)和同事一起安慰病痛中的老人。

习惯了生离死别,但最怕猝不及防的离开

2020年从文化艺术专业硕士毕业的胡丹莹,专业并不对口。

生前预嘱、遗嘱见证、老人心愿达成、老人情绪和心理状况的维护、老人及家属正确死亡观树立……无论是做社工还是安宁疗护,胡丹莹都需要从头学起,边干边学。

和团队里的所有成员一样,每天胡丹莹都会思考,“我们能为生命末期的老人做些什么?”

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大部分都是高龄老人,很多还是失能老人,在生命的终点即将到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只能通过去感受老人细微的动作,比如眼珠微动、手上的小动作等等,去判断老人的身心状态。”

也可能是因为院里的老人年岁都大了,经年累月间,绝大多数家属都已经准备好迎接离别的时刻,“家属最后的心愿都是譬如多翻翻身、放一些老歌等等的日常琐事,最后的时刻总是显得很平静。”

加入安宁疗护团队两年来,胡丹莹已经服务了十余位老人,习惯了生离死别,有的老人第一天就走了,也有的老人挺过了几个月的观察期,最终奇迹康复,“最怕的是老人猝不及防离开,这往往也是最难受的。”

胡丹莹记得有一位老奶奶,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身体状况持续改善,很有康复回到普通病房的迹象,“那天早上我们查房的时候,奶奶的精神头都还很好,结果中午突然就接到电话说,奶奶走了。”

因为疫情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家属都只能在院外等候,当送老奶奶的殡仪车开出大门,在大院门口短暂停留,所有的家属在道路两旁鞠躬送别,“不知道是儿子还是女儿,可能因为没有见到老人最后一面的遗憾,特别伤心,这个场景深深刺激了我。在死亡的面前,我们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

治愈一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感受100次生死)(3)

赵肖倩习惯了倾听,这也是一种安慰。

生者往往更痛苦,主动介入家属情绪引导

“安宁疗护不仅仅让逝者走得有尊严,对于活着的人也有着一份慰藉。”在28岁的社工赵肖倩看来,有时候生者远比逝者更痛苦难受,“尤其是那种老人夫妻二人都在院里的,一方的离世很容易造成另一方的情绪不稳定,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最让赵肖倩印象深刻的是一对老夫妻,爷爷93岁、奶奶94岁,“两位老人就住在隔壁房间,奶奶长期卧床,爷爷时常回来照料,平常没事的时候会下楼和其他老人打麻将、聊聊天,心态很好的。”

但是,今年年初,奶奶去世了,爷爷就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待在房间里不愿出去,“奶奶走的当晚,90多岁的爷爷一直陪着我们帮奶奶办完了身后事,我们劝他去休息一会儿,他就摇头,也不说话,就要陪着。”

治愈一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感受100次生死)(4)

病床边的陪伴和聊天有助于老人走出低落情绪。

得知自己无法出席老伴的葬礼,老人更是情绪低落。这一切都被赵肖倩看在眼里,她在和老人家属沟通之后,最终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方式,让老人“云上”参加了老伴的葬礼,送了老伴最后一程。

之后的老人,也和赵肖倩打开了心扉,“我第二天去的时候,老人就说昨天没睡好,想老伴。”

后面的日子里,赵肖倩经常来陪爷爷聊天,爷爷也经常会和她聊一些自己和老伴的恋爱和生活的往事,“能看得出老人的低落的情绪逐渐恢复了。”

两个月后,老人提出要回家见见奶奶,并打扫一下两人的家,“那次回来之后,老人就缓过来了,愿意和别的老人交流了。”

大学里,赵肖倩学习的就是心理相关的专业,一年前加入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外面的心理师不一样,他们是等别人来找之后才会介入,我们却需要主动去介入家属和老人的情绪引导。”

赵肖倩说,在老人最后的时刻,就会引导家属建立“老人随时可能会走”的心态,倡导他们多陪陪老人,“最后的时刻来临,才能拿出更大的勇气去接受。”

无论是赵肖倩还是胡丹莹,在她们看来,安宁疗护的意义不止是让生命末期的人有尊严、尽可能舒适的离开,同时更能让亲属尽可能地了无遗憾,坚强平和的面对接下来的路,“死亡固然冰冷,但是活着的每一分钟更需要有温度、有意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