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是不是百家姓(郇-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1)

一、文字演变

郇是不是百家姓(郇-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2)

二、姓氏读音

拼音:huán xún

注音:ㄏㄨㄢˊ ㄒㄩㄣˊ

部首:阝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五笔86:QJBH

五笔98:QJBH

仓颉:PANL

笔顺编号:35251152

四角号码:276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90C7

郇是不是百家姓(郇-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3)

1、 郇,音旬,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按:应在临猗县东北)和今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临沭县均有分布。《毛诗.曹风.下泉》: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毛苌传云:郇伯,郇侯也。诸侯有事,二伯述职(伯音霸)。郑玄笺云:有王,谓朝聘於天子也。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音霸),有治诸侯之功。

2、 姓。

三、姓氏起源

据载,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为伯爵,史称郇侯、郇伯,建立郇国(Xún 音)。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被晋国晋武公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郇是不是百家姓(郇-百家姓的汉字的演变)(4)

四、得姓始祖

郇侯。首先,姬姓郇国或“荀叔”的始封地或“缘由”,应该与作为我们共同始祖黄帝的后裔的“笋”姓氏族或方国密切相关——“笋”字的读音和“笋国”的位置,都决定着“荀叔”或“郇叔”的称谓。可以肯定地说,姬姓郇国或“荀叔”的封建,正是因为此前有一个由黄帝后裔建立的“笋”姓方国,而且该方国就位于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的黄河流域(今山西省新绛县、侯马市、绛县一带)。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文王第十七子、同父异母弟弟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也称为“荀叔”或“荀侯”)。1961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中有《荀侯盘》,其铭文曰:“荀侯乍叔姬賸(媵)般(盘),其永葆用享”;1974年在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中有荀侯匜(yí),其铭文曰:“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盘、匜约为夷王、厉王(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42年)时器物,器物的主人即属荀氏家族。关于古郇国立国最权威的表述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后来的文献大都沿用此说。而《史记》进一步断定,“伯邑考、发、管、鲁、蔡、曹、郕、霍、卫、聃”等十人是武王的同母兄弟,从而侧证了首代郇叔的庶子地位。《逸周书·王会解》(大约属春秋时期作品)说,“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约在公元前1020年左右),表明那时的“荀叔”年富力强,朝中地位显赫。《诗经·曹风·下泉》也说“四海有王,郇伯劳之”,也说明了郇侯晚年在西周政坛上的重要地位,有可能是掌管数国的“太伯”。另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六年(公元前990年),王锡郇伯命”。这是周昭王赐予“郇叔”的表彰性赏命,此时已是武王立国近60年,历经武、成、康和昭四代国君,自然功勋卓著。古郇国最初定都于今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都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后来,随着晋国的崛起,古郇国不断受到挤压并最终被晋武公所灭。

唐朝郇谟之前读“郇”(Xún 音旬),至唐代宗时因冒死谏言有功于朝廷,被赐姓“郇”(Huán 音环),因而,郇谟乃郇氏之鼻祖也。青州《郇氏族谱》旧谱据《纲鉴》卷五十二(明)对此做了详尽叙述: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秋九月,召郇(音询)模入见”。“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男子郇模,以麻辫发,持竹笥苇席,哭于东市。人问其故,对曰:‘愿献二十字,一字为一事;若言无所取,请以席裹尸,置筐中,弃于野’。京兆以闻。上召见,赐新衣,馆于客省。其言‘团’者,请罢诸州团练使也,‘监’者,请罢诸道监军使也’。代宗见字,心中大悦。曰:‘朕发政施仁,不料苛刻而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道。理宜撤职查办。使官舞弊,朕一字不知。卿家献二十字以还吾意,是汝之功也。赐姓郇(环)音’。”

五、人口分布

郇氏是当世稀姓,人口数量较少。一般来说,自春秋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绝大部分郇姓先祖都生活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尤其是山西省的中南部,即古代的绛州或晋阳府。元明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明初的数次大移民,郇姓先祖大规模外迁至河南东北部、江苏中北部、山东中西部、陕西与甘肃等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几个较大群落。

据青州《郇氏祖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钢、铃、镇、铎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三人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除青州本地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也有分布,人丁旺盛。

六、家谱文献

暂缺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堂号(缺)

八、字辈排行

暂缺

九、姓氏名人

郇 越(Xún 音旬):西汉太原人,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生活在西汉末至王莽新政时期(公元前32~公元24年)。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风亮节。

郇 谟(Huán 音环):唐代晋州人。唐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贿赂公行,荒淫奢侈,曾规定论事须逐级上报宰相后,才能上奏皇帝。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Sì 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有人问他,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代宗听说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衣服,让他住在内客省。他献上那三十个字,每字论一件事,多是元载的罪状。后来,元载果然因权势太盛,犯罪被杀。

郇 旃(zhān音沾):明初沭阳人。明洪武三十三年或建文二年(1400)考中进士,洪武三十五年或建文四年(1402)、永乐元年(1403)由进士先后授右、都给事中(分别为从七品和正七品)。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后升任鸿胪寺少卿(从五品),卒于永乐六年(1408)六月二十三日,《明太祖实录》卷八十有“小传”。

以上资料为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在收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