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鲁西平原上,鲁冀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蜿蜒曲折,这便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称作鲁运河,德州到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到须城(今东平)段称会通河,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北接御河,其名乃元世祖赐名会通河边上有一千年古县,这便是临清明清两代,漕运发达,带来了临清几百年的繁华,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山东水文局洪水?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山东水文局洪水(临清水文站在历次洪水中的作用)

山东水文局洪水

在广袤的鲁西平原上,鲁冀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蜿蜒曲折,这便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称作鲁运河,德州到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到须城(今东平)段称会通河,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北接御河,其名乃元世祖赐名。会通河边上有一千年古县,这便是临清。明清两代,漕运发达,带来了临清几百年的繁华,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由此可见一斑。

南运河在临清以上称卫运河,是由漳河和卫河汇流而成。漳河上源有二。即清漳河与浊漳河。清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境内,至涉县污犊村入河北省。由于流经地区多变质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襄垣县,流经下马塔后进入河北省,流经地区多黄土丘陵,河水混浊,故名。两漳河在涉县合漳村汇合后称为漳河。岳城水库以下进入平原,河槽平浅,东流至馆陶县万仓附近与卫河汇合。

临清城区先锋路西首,横跨在卫运河上有一座拱形大桥,叫先锋大桥,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而成。如今,该桥已成危桥,只能行人不能通车。但它见证了新中国卫运河上的几次大洪水。

桥下便是流经聊城的第二大天然河道(黄河为第一大河)——南运河。该河是两省边界河,河东是临清市,属于山东;河西是临西县,属于河北。

在大桥的北邻,有一座比它年代更久远的水文站,始建于1917年6月,至今已经百年。这就是临清水文站。在百年历史上,积累了宝贵的水文历史数据,为当地的防汛减灾立下了汗马功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异常多变,局部强降雨过程频繁,部分省份出现了严重的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水库出险、城镇进水、人员被困等时有发生。当前,正值主汛期,防汛抗洪工作处在关键时刻。临清市西临漳卫河,防御客水的任务十分艰巨,近段虽然没有大的降雨,但是防汛艰巨性和严峻性,决不可低估。

漳卫河水系由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南运河组成。

漳河发源于山西高原和太行山山区,地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水系呈扇型分布,主要支流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二者于合漳相汇,漳河河道由岳城水库出山区进入平原,岳城水库以下漳河河道长度119公里。漳河洪水的特点是:峰形陡峻,峰高量大,传播快,持续时间短。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南岭,先后纳左岸的淇河、汤河、安阳河等十余条梳齿状山水支流于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交汇,其中自冠县班庄至王安堤村漳、卫汇流口,长度9。174公里。卫河的洪水特点是:峰形平缓、持续时间长。

漳河、卫河两河于徐万仓交汇后称卫运河,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自馆陶徐万仓至德州四女寺枢纽,中间无支流汇入,四女寺枢纽以下分两支,一支为南运河,另一支为漳卫新河。冠县自东古城镇王安堤村到北陶镇大刘庄,长度30。336公里,是卫运河段最上游的部分,其特点是:河槽之深在海河流域各支流中局首位,滩地与河底的高差一般在7——10米之间,河槽宽在70——200米之间,卫运河主要承接上游漳河、卫河来水,由于徐万仓以上流域面积几乎包括了整个水系的汇流面积,加之上游河流的调蓄,其洪水洪峰形较平缓,而流量较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如1963年,临清水文站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时间长达30天,洪峰流量2540立方米/秒。

漳卫河流域内历史上洪灾较为频繁,从1607年到1997年390年间,漳河发生的大洪水近60次,平均6年一次;卫河发生的大洪水达110次,平均3至4年一次。建国后于1955年、1956年1963年和1996年发生洪水灾害,尤以1953年、1956年、1963年和1996年洪水灾害严重。

现在已年近九旬的临清水文站老站长张铭老人,是新中国建国后培养出的早期水文人之一;老家北京大兴,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他便报名参加了设在天津的水文培训班。据老人讲,他们班有48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大部分是男生,只有4个女生,其中一位来自福建的南方姑娘与张铭相互爱慕,终成伉俪。当时有两个班,一个班学水文,一个班学测量。学校校址位于天津的张作霖府邸,提起往事,张铭老人便精神焕发,面色红润,声音也提高了不少。 “本来要学习三年的,因国家急需,学习了两年便提前参加了工作,先是去的保定,后来去了邯郸。”’ 他说,当时临清属于邯郸专区。老人51年参加水文工作,1953年、1956年、1963年的卫运河洪水都亲历过。

1953年8月7日,卫运河临清站水位达35.53米,超出保证水位0.63米,流量达683立方米每秒,超过保证流量(500立方米每秒)183立方米每秒。在水位高时,10多处堤段背河堤坡发现管涌(小的口径几厘米,大的几十厘米)由清水变为浑水。在这种严重险情的情况下,立即进行抢堵,经过7天7夜,才使堤防化险为夷。在老站长的带领下,站上同志分工协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测到了完整的洪水过程,及时发布水情信息,为防汛调度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对临清人民战胜洪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6年8月2~6日,卫运河水位直线上升,6日,临清站流量达到1300立方米每秒,超过1956年春治理后的保证流量(800立方米每秒)5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达36.72米,超保证水位(35.94米)0.78米。虽经全力抢险,但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于7日黎明,在尖冢区的卫运河左岸江庄决口,水大流急,抢堵无效,汹涌的洪水冲出堤岸后仍有一丈多深,当即夺去河的主流,口门宽500米,最大出流1030立方米每秒,分泄卫运河一半以上流量。加之上游馆陶决口的洪水汇合流入分洪河及其两岸,使分洪河溃不成堤,卫运河以西四个区(当时属临清县)一片汪洋,水深多在1米以上,部分地带2~3米,少数村庄达4米以上,黑龙港排水河系均被漫决,平地行洪,有一股洪水还侵入邢台地区,奔南宫,又循滏阳河外,北向天津外围贾口洼。该四区受灾村庄320个,受灾群众4.7万户、19.3万人,倒塌房屋共9.4万间,淹地65.6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1.7%。

江庄决口后,临清县委连夜派出100名干部到灾区组织群众筑护村堰、顺水坝,使63个村庄、3.9万亩耕地免受水淹。8月7日晨,由8名县委委员组织171只船,带领200名干部,分赴灾区抢救灾民。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派海军带橡皮船救援,省委、省政府运来大量熟食,经积极抢救,使20万灾民摆脱了生命危险。

据张铭老人讲,当时不但在站址上测流、观测水位,除了完成临清水文站的正常工作外,受领导委派,还带领部分工作人员到决口处设立水尺、观测水位,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决口处测流。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测流设备就是利用一艘没有动力装置的大木船,靠人力拉着,到达决口处的指定位置投放浮标,岸上人员利用经纬仪进行观测,测得水面浮标的运行速度,进而推算出溃口的流量。这是极危险的事情,溃口流速特别急,木船没有动力,只能随波逐流,顺水而下;待行至水流和缓处,靠人力将其拉回,重新投放浮标;如此反复,历尽艰辛和危险,才能完成溃口处的流量测验,由此可见老一辈水文人所付出的努力是多么不易。尽管如此,在老站长的带领下,临清水文站职工团结协作,测到了完整的洪水数据,为防汛减灾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南运河聊城段经历了四次大洪灾。每次,这个水文站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1963年那次特大洪灾,有关部门实施了溃堤举措,临西县成为“滞洪区”,方圆百里汪洋一片。水深1~2m,河北人民为南运河安全行洪作出了巨大牺牲。

1963年8月,漳卫南运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全流域军民奋力抗洪抢险。受西南涡流的影响8月2——8日,流域普降特大暴雨,卫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在400——600毫米,内丘县獐么,7天降雨量2050毫米,是我国大陆区域7天降雨量之最。岳城水库最大下泄流量3500立方米/秒,漳河堤防决口80多处。卫运河南陶水文站8月10日出现324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冠县卫河、卫运河右岸大堤吃紧,完全靠临时抢修子埝防御洪水。

1963年的暴雨,是20世纪中国北方最大的暴雨。8月2日至7日,内丘县獐么水文点测量,降雨2050毫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当地平均年降雨量是500毫米,就是说四年的雨水集中在五天一下子倒下来了。河北省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四个地区的本部山区,共降水570亿立方米,雨大而急,来不及渗漏排洪,产生302亿立方米的洪水,整个八百里太行连成一个特大的瀑布。洪水横冲直撞,5个中型水库、100座小型水库垮坝,1000处河道决口。子牙河洪水流量每秒7.8万立方米。这又是什么概念?1937年蒋介石炸开黄河,花园口的流量是每秒2.33万立方米。一夜间,海河水系一跃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河了。而长江和黄河都有5000公里的流程,我们的海河干流全长仅为70公里,它的流域是个扇面,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和北三河五大支流,最长也不过几百公里。坡陡水急,倾泻而下,所以汛情万分紧急。

全流域降雨总量106.9亿立方米,洪水总量64.44亿立方米,洪峰流量除漳河外均超过1956年。5日,在建中的岳城水库最高水位达144.73米。10日,漳河左堤闫桥段决口,向外流域跑水近13亿立方米,称勾湾水文站洪峰流量达3240立方米每秒。11日,临清县西冯圈决口,口宽240米,出水流量约1000立方米每秒,出水量近1.8亿立方米。14日6时,临清站达保证水位。16日,最高水位达37.84米,超保证水位1.40米,流量2540立方米每秒,水面距堤顶0.3~0.5米,水面低矮堤段甚至漫溢,此水位持续15小时。

8月6日,卫运河临清站接近警戒水位,防汛指挥部发布紧急动员令,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洪工作,当日上堤防汛人数达6.4万人。其中左岸3.4万人,右岸3万人。

8月11日7时,洪水水位达到保证水位36.44米。

8月12日,漳河决口洪水流入境内,卫河水势十分危险。全县大小险情250处。

是月,中央内务部长曾三来临清查看运河水情。由于岳城水库泄洪,太行山一带的山洪,加上连降暴雨形成的巨大河流,致使方圆几百里一片汪洋,水深1~2米,临清站最大洪峰流量2540立方米/秒。近60万亩庄稼被淹没绝产,264个村庄、几十万群众被洪水包围。房屋倒塌9.3万间,亡49人,伤301人。牲畜伤155头,亡153头。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

为加强临清水文站测验力量,河北省水利厅派出4名同志来临清水文站工作;山东省水利厅也派来6名同志支援;加上临清水文站上原有的5名同志,共有15位人员齐集一站。漳卫南运河修卫处派人巡防河堤、维护秩序。河北省航运局派来一艘火轮船,帮助测流。

洪水到来后,老站长张铭带着临清水文站上的3名同志穿上救生衣,踏上了木船。木船长约10米,宽3米左右,在上面安装好流速仪等测流设备。然后由火轮船拖着木船一起开进中泓。火轮船逆着水流方向到达测流位置后,便悬停在那里。火轮船拉着的大木船上也有4人,一个负责掌舵,一个控制连接火轮船与大木船的缆线,并拿着木棍挑开干扰测流的漂浮物,一个控制测流仪器,一个负责监测水深并记录监测数据。流速由流速仪测得。水深的测量颇为不易,因水深流急,测深杆派不上用场。他们就改用合适的大秤砣抛掷测深。当时的漳卫南运河河面很宽,中泓有100多米,测一次断面流量大概需要2个小时。水情紧急时,河北省和山东省水利厅要求一个小时上报一次水情信息。最紧张的时候,一天要测10多次流量。测流不分白天和晚上,只要水情有变,随时测流。这种情况下,张铭就尽量不下测船。测完一次接着测下一次,同时安排测站职工换班上船测洪。

由于洪水水深浪急,漩涡翻滚,测流木船在洪水中颠簸起伏,船上的测流人员很容易掉下测船。针对这种情况,张铭选择水性较好的同志上船,同时要求必须穿救生衣。万一不幸落水,同志们就奋力游向岸边,登上大堤,然后再登上测船继续工作。

岸上的同志负责后勤工作,接听电话,接收指示,观看水位,处理沙包,整理资料。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互相衔接,互相支持,整个水文站节奏紧张而有序。

测流监测的最终成果——水情信息,通过临清水文站上的手摇电话机发送给临清邮电局电报房,由电报房发给各级防汛指挥机构。

经过20多天的奋力拼搏,终于把这次大水的完整过程监测下来。同时,给各级防总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起到了抗洪工作中的耳目、参谋和尖兵作用。因此,他们受到了领导的好评。1964年,临清水文站被河北省水利厅授予模范水文站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状。

据张铭老人回忆,平时测流使用测船,那时没有水文缆道。木质的测船没有动力,一般是用过河缆进行定位。现在的水文缆道使用动力,通过控制设备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点控制,方便又安全,那时没有。卫运河在七十年代以前是一条繁忙的运输水道,平时水面宽有百十米,常年有比较大的流量,河面上有很多的运输船只,要完成测流任务,就要沿着过河缆定位测流船;过河缆一般是高于水面的,这就给通航的船只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测流还要把握好时机,需要经常调节过河缆绳的高度,不能影响通航的船只。由此可见获得的水文数据是多么珍贵。

临清水文站,始建于1917年6月,今年正好建站100周年。如此悠久历史的水文站,目前全省仅有三个,另外两座是济南黄台桥水文站、临沂水文站。它是我市水文站网中观测项目最多,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较为完善,资料系列较长。成果精度可靠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多功能的水文站,历年为临清市防汛抗旱,卫运河水位预报,及近年开发区规划等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1982年:8月2日,岳城水库进库洪峰流量2060立方米每秒,经拦蓄后向漳河河道最大下泄流量为500立方米每秒。3日,卫河淇门和共渠刘庄闸合计洪峰流量达1140立方米每秒,5日,南运河南陶站洪峰流量1370立方米每秒。8月6日,卫河元村站洪峰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南运河临清站最大洪峰流量123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6.25亿立方米,为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峰。

1996年的洪灾为30年一遇。当时,洪水已漫滩,南运河河面宽达600多米,而东西两大堤的宽度仅630米,也就是说水面已接近堤顶,最大流量达1810 m³ /秒。那次洪灾时,临清城区出现大面积水涝,洪水淹至著名文物景点舍利宝塔的第一二层之间。

临清水文站这所老站,留下许许多多水文人的记忆和不舍。其中,有人在阔别半个世纪后,依然魂牵梦萦,重回故地。

2008年11月的一天上午,临清水文站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老人。“我来这里看看,我1950年在这里工作过一年多。”老家天津芦台已经八十多岁、体格健壮刘怡成老人自我介绍说。对于曾经洒下汗水与青春的临清水文站,老人抱有很深的感情。不顾八十多岁多岁的高龄和子女的劝阻,独自一人乘火车来到临清,以了多年的心愿。一听说是老前辈来了,水文站工作人员站长贾振行、高工李延秋热情接待了这位老人。

贾振行、李延秋领着到测流房观看。看着自动测流铰车,老人说:“是比我们那时候先进了,那时候用测船,很危险。”老人又看见远传水位计,得知水位可以直接传到德州、天津、北京时,不由得感叹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竟如此便捷。

1996年:8月2日夜间至5日凌晨,漳卫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其中漳河降雨546毫米,卫河降雨650毫米,中下游降雨455毫米。4日8时,岳城水库开始提闸,泄洪流量80立方米每秒。12时,下泄流量加大到200立方米每秒,以后依次增至600、800和1200立方米每秒。21时15分加大到该年最大泄量1500立方米每秒。漳河观台站洪峰流量达851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8.26亿立方米。卫河元村站洪峰流量915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3.26亿立方米。南运河临清站洪峰流量184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7.96亿立方米。13日14时洪峰到达四女寺枢纽流量达1690立方米每秒。15日,漳卫新河辛集闸洪峰流量达1390立方米每秒。16日,洪峰入海。

1996年8月2日凌晨1时,临清水文站上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具有丰富测站经验的贾振航、李延秋意识到:一场大洪水即将来临。他们赶紧察看水位、雨量等自记仪器是否运行正常,并且立即开展测流、取沙等工作。在测流缆道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和水文局同事们手摇绞车开展测流、取沙工作,共完成流量测验16次,单沙取样28次,输沙取样7次,一直坚守了二十余日,直到洪水退去。这次洪水仅次于63年洪水,滩地过水深度达1~2m,因政府组织得力,沿岸干部群众严防死守,堤防虽有危情出现,没有溃堤,此次洪水未造成较大损失。

2015年,历经百年风雨的老站迎来新生,一座崭新的二层小楼在老站旧址附近建成。这是新建的临清水文站。如今的新站已远非昔日可比。现代化、信息化的水文仪器已经取代了旧的设备,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今天,南运河——这条天然的大河道,在临清水文站的“监视”下,真正成为造福两岸群众的行洪河。

2016年 7月26日零时,上游的漳河与卫河来水叠加,使得流经临清市境内的卫运河水位再次上涨。受支流及干流区域强降雨影响,临清水文站迎来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大降雨、洪水过程。

7月28日,晨光微熹,聊城水文局局长高广东陪同市防办主任一行到临清站视察指导洪水测报工作。对于本次洪水,省水利厅领导极为重视,立即成立专业督导组进驻临清市。为了测得这次洪水的完整变化过程,站上所有职工不畏劳苦,在站长的带领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本次洪水测报中去。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本次洪水测报工作。

本次洪水于26日0:00开始起涨,水位31.60米,流量283立方米每秒。至29日22:00,洪水涨至峰顶,水位33.02米,洪峰流量457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流量457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0.188千克每立方米。洪水过程共测流15次,测输沙率4次,取单沙36次,洪水过程拍报106次,洪峰估报精度达到98.79%,完整地控制了整个洪水过程,圆满完成了本次洪水测报任务。

截止8月15日晚,河水终于渐趋平稳了,临清水文站的水文职工们依然坚守在防汛一线。他们正忙于内业计算统计、整理上报资料、外业修复水毁、安全检查维护,为汛期的平稳过渡恪尽职守,在水文一线阵地上执着坚守。

百年水文站,从白手起家,到现在网络化的时代,测验仪器部分已实现自动化,测流设备采用了先进的ADCP,精度更高。临清水文站在历次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汛减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相信在未来,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水文工作会做的更好。(李延秋 武俊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