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1)

公元前206年十月的秦国国都咸阳城内,成群结队的汉军将士,在秦皇宫内到处翻找着金银玉器,不时有士兵因为相互争抢财物而发生争吵撕扯。而此时的汉军丞督萧何,却无暇顾及这些,正忙着指挥手下兵士们把秦丞相府里的人口户籍,律令,地图等运回到汉军营中。这些东西对于萧何来讲,才是真正的宝贝。通过这些收缴的秦国档案资料,他对秦国各地的贫富强弱,人口的多少,百姓的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清楚的了解,这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施政策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弄清楚了国家人口数据,也就是掌握了国情和国力的基本情况。

人囗数据就是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普查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讲,不过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可你想过吗,古代科技不发达,信息发展滞后,经常战乱不断,致使流民四散,又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呢?

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意思就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并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家底”活动。普查统计人口数量为13503923人。虽然,有专家质疑这次人口普查的准确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禹时期的这次人口统计,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2)

人口普查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

做为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秦国,建立了非常详细的户藉制度,实施伍什连坐法,严格的控制了人口的流动,而全国设置的四十多个郡的郡守,都需按时高效的统计各郡人口数量并上报朝庭。

限制了人口流动,才能有效控制全国的劳动力。高效率的人口普查,则为国家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也是后来历代王朝不惜下大力气,进行人口普查的原因所在。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3)

西汉时期,全国人口从建国初的1500万升至6000万左右。而到了东汉初期人口就只剩下了2100万。

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短短十几年的战乱,全国人口就减少了3000多万。

可见社会动荡带来的灾难,对百姓们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巨大。

公私兼顾的东汉王朝人口普查。

东汉时期,建立了更为完整的户籍制度称为“案户比民”。每年从乡到县,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孩童都要进行人口统计,连同每个人的身高,长相一并记录在册。东汉负责户籍登记的官员,还会在普查人口的时候“算人”。就是在对每户进行人口统计时,借机挑选一些姿色艳丽,身世清白的少女,来充实皇帝的后宫。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4)

桓帝永寿三年(157年)进行人普查时,统计人数为56486856人。是东汉时期人口数量的最高记录。

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五年(585年)建立“大索貌阅”的户籍制度。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如发现有隐漏户口,谎报年龄的一律治罪。

隋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普查人数为46019956。

唐朝的人口普查结果,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分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5)

唐朝户籍是把刚出生婴儿到六十岁老叟,分成不同年龄断和所属田产,个人身高外貌等由乡里统计后上报至县,县整理汇集后上报给州,最后由各州呈报给户部统一造册。

唐朝的户籍还分成“编户”和“非编户”。编户就是有自由、有正当权利的自然人。非编户只能依附于编户,不享有民众的待遇。

唐朝一般三年会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统计人口为52880488。

有专家认为应为6300万。

还有专家认为应为8085万。

这是因为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才会产生上述的分歧。

宋朝人口普查的性别歧视。

宋朝户籍中有田产者称主户,无田产者称客户。人口普查时,只登记每户家中的壮丁。而老人,女人,小孩通通不予统计。所以,宋朝并没有全面而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6)

明朝的老百姓居然拥有了世界最早的“户口本”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7)

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帖制度。户贴由户部印制,盖有户部官印。户帖一式两份,一份存放在户部,一份则由百姓自己保存。所持户贴上记录该户的人口数量,籍贯,年龄,性别,从事何种职业,收入以及家中财物情况等方面。 登记完成后,还要派军队协助地方官员去复实核查,对隐瞒作假者,严惩不贷。

户帖被称呼为最早的“户口本”。

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户部统一指挥,地方官府负责统计每户的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牲畜,收入,个人资产状况等逐一登记造册。因上交户部的籍册用黄纸做封面,故被称作“黄册”。黄册每十年造册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省,府,县各级府衙。

明洪武十四年,人口普查总数是59783305。

清朝奠定了中国人囗大国基础。

明代如何人口普查(古代的人口普查)(8)

清朝初期,全国人口仅4200万。雍正时期废止了实施千年的“人头税”,继而推行“摊丁入亩”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刺激着人口快速的增长。

乾隆时期人口首次突破了1个亿,紧接着是2亿,3亿,至道光十四年时(1834年)全国人口已达4亿。

古代每次人口普查的数字变化,就是每个朝代的兴衰变化。

每次人口普查的数字变化,就是历史的演进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