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李知府(小街地名故事李官)(1)

李官村 图片来源于小街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平台

李官村,明朝崇祯时因村人为纪念李渠曾敕封为龙纳土主,改此村为李官村。清末小街叫“龙纳镇”,李官叫“凤梧所”。这里最早的村名已不可考,明初屯垦戍边时,已有汉人居住。相传这里林木茂密,尤其秋桐更多,各鸟类聚集,人们起村名“凤梧所”。凤梧所土著民是乌蛮人,亦即后来的黑彝人。随着民族融合,彝汉通婚,凤梧所成了汉族村。李官村“李土主”的故事,最能折射出云南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区域土司制度。

民间故事李知府(小街地名故事李官)(2)

李官村 图片来源于小街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平台

众所周知的丽江木氏土司,统治丽江跨越了元明清三代。宋元时期,高氏是云南大姓。嵩明高氏土司遍布各地,嵩明土司高阿况将“崧盟”改叫“嵩明”,小街的高土司延续到清朝光绪时代。

土司制度,在云南源远流长,实质是奴隶社会。明朝后期,一直到整个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集权统治,持续施行改土归流制度。新中国成立,云南佤族、傣族等,成为“直过民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早在秦汉时代,云南滇国、南中、南诏、大理等政权区域,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三国,孟获作乱,蜀汉不稳,马谡献计平定南中,以夷制夷,于是诸葛亮亲率大军,七擒七纵孟获。云南以孟获为首的彝族首领,即“大土司”,历史上第一次归顺朝廷。

民间故事李知府(小街地名故事李官)(3)

李官村 李云飞摄

明初开始推行屯田戍政策,北方和江南一带汉族大量移居云南。云南本土政治制度仍为土司制,黔国公沐氏世袭统治云南期间,各州县为沐氏一族及立军功的汉人为官。到了崇祯年间,从《徐霞客游记》可以看出,嵩明地方官是南京那边过来的,但各村寨仍是土司农奴制。

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朝廷,进一步完善改土归流政策,对待土司,应该区别对待,恩威并重。土著居民从改土归流中得到好处,提高政策了的拥护程度,得到很好的群众基础,对云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意义重大。

鄂尔泰推行的改良政策效果好,经过持续推进改土归流,嵩明土司领地最后只剩下村名或土司领地遗存的“土主庙”,成为土司后代祭奠祖先、供奉香火、宗族信念的“家庙”,没有了土著黑彝族的痕迹。如小街哈拉谷,阿古龙,乃卜村,本纳克,月字本等,以及杨林罗良村土主庙

民间故事李知府(小街地名故事李官)(4)

李官村 李云飞摄

话题又回到李官的李土主这里,相传明代天启年间,云南因为改土归流政策影响,各地土司叛乱此起彼伏,灾祸频发,震动京师。沾益县土司,武定土司和东川土司起兵围攻昆明失败,三路兵马转而攻打嵩明县城。

一天晚上,匪众围嵩,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匪兵从南门进攻,遇到电闪雷鸣,闪电触死两个匪兵,匪众惊慌失措撤退。

又过几天,匪兵再次攻城,但久攻不下。夜幕降临之后,抬头看见城墙上出现一个“怪物”,七只手,八只脚,金光闪闪,忽高忽矮,面目狰狞。频降异象,便吓走匪众,彻底放弃攻城。

这个守城的“怪物”,叫做李渠,李官村人。

李渠因守城有功,被天启皇帝敇封为土主,就是民间传说的“李土主”,“有只七手,八只脚”。

李官村的“李土主”在民间威望很高,是皇帝敕封民族英雄,后来就逐渐演化为村民的保护神。曾经是土主的领地,李官人勇武,爱打架,匡郎槽子山区村民到小街,李官是必经之地,会遭到李官村民刁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是他们的规矩,因此在村口就有了“下马台”,他们要让外村人“吃个下马威”,如果骑行傲慢无礼,李官人就找岔子给点颜色看。

直到80、90年代,匡郎坝子的人出来赶小街,经过李官,年轻人都得从自行车下来,推着车走,看到李官三三两两的伙子们,唯恐避之不及,因为李官人会拿年轻人开刀,动手动脚的,至于老人和妇女,他们就睁只眼闭只眼。时间长了,外村人都知道李官人的这个“潜规则”,叫做“下马台”的“下马威”,过李官要下车,出村再骑行,成为特殊的礼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