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

此文是我从自己以往的学习笔记中整理出来的,内容少且不全。回顾自己人生成长的经历,个人感到,这些是教育启发我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影响最大的,可以说终生受益。希望您能喜欢!

一、名句格言

古人云:“诗书悦心”。

古人云:“不经磨砺千般苦,哪有芬芳次第开?”

赵恒(宋真宗)在《劝学文》中坦言:“书中自有千斛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陈实说:“读书能养德。”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苏轼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

培根说:“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

朱熹(宋代)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即不专一,却只能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对读书提出五条要求:1、不要先立说。朱熹说:“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已有下落,然后再看一段;须如人诉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2、不得有自足心。要反对夸夸其谈、自满自足的不良学风。3、不应穿凿附会。4、不可先责效。5、不能心粗性急。

朱熹说:“读书须下功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

王豫(清代学者)告诫我们:“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萧抡(清朝学者)言:“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以养。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善挤,总还是有的。”

黎靖德(宋代)在《朱“子语类”》中写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黄庭坚(宋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陈继儒(明朝)在《小窗幽记》中对“读书”有一段言近旨远、耐人寻味的论述。人生在世,忙于生计。读书的时间从何而来?陈继儒说:“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学问。”意思是,夜晚是一天所剩下的时间,下雨天是一月所剩下的时间,冬天则是一年所剩下的时间,在这三种剩余的时间里,人事纷扰较少,正好可用来专心读书。

曾国藩家书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孙中山先生说:“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康濯称“书是空气和阳光,是力量的源泉,是生活中起码的养料之一”。

华罗庚(著名数学大师)有一句至理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就是说,开始读书,难得要领,书显得越来越厚;而坚持下去,孜孜不倦,就会达到脉络日清、条理自明的境界,于是又感到书好像越读越薄了。

张中行(著名学者)说:“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

郭沫若在他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说:“读书的方法在于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种境界,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第一境界,选准目标,高瞻远瞩;第二境界,苦心孤诣,废寝忘食;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得心应手。

翦佰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位永不变的朋友,一笔永不消逝的财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那就是书。”

读书需作选择。一位学者把书分为五等:浏览之书、细读之书、熟读之书、再三细读之书、终生相伴之书。

列宁将书比作动力:“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书籍引导我穿过生活(显然我是十分熟悉生活的),并且还教会我某些不知道和在身上没有注意的东西。”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外国哲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凯勒将书比作船:“一本书像一艘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海洋。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罗曼·罗兰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苏沃洛夫(俄罗斯军事家)曾经说过:“无知比敌人还坏,它可能葬送整个军队。”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克鲁斯卡娅说:“书籍虽然有巨大的意义,但不是受教育的唯一源泉。不仅应当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还应当从生活中学习。”

美国一位叫彼得·瓦格斯查尔的教育家,写过一篇《获得博士学位的文盲》的文章,说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博士也可能成为“文盲”。

二、读书点滴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因素就是读书,他在实践中创造了三结合的读书方法。一是学与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读书时只有两者适当结合,才能得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知灼见。二是学与习结合。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边学边复习才能完成循序渐进的升华过程。三是学与行结合。他说:“纳于言而敏于行。”学是为了行,而行是最终的目的,即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千百年被人传诵。

拗相公王安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和“宋诗四家”之一。

写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则无论是文采还是精神都堪称永垂不朽。

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毛泽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周恩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陈毅等人民领袖,更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功绩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精神令人高山仰止,他们写下的文章,也堪称顶尖之作、千古绝唱。

冰心在为梁实秋祝寿时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要好的朋友。”

毛泽东是持之以恒坚持读书学习的典范,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把读书当作一种特殊的休息来健身心,经常在刚刚起床,在入睡之前,在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看书学习。即便到了晚年,在长时间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毛泽东也常常以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调节。他常常说:“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书与他终生相伴,读书几乎占据了他工作以外的全部业余时间。即使晚年病魔缠身,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天天读书,坚持读《二十四史》,并不时背诵南北朝文学家庚信的《枯树赋》,直到不能讲话为止,实践了他“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初衷。1976年,他病重卧床期间,为了读书,他准备了两副奇特的单腿眼镜:一副无左腿,一副无右腿,向左侧卧时戴无左腿的眼镜,向右侧卧时戴无右腿的眼镜,真可谓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在读过的《伦理学原理》的空白处写下1.2万多字的批语。

苏东坡每读一本书,均有计划地将内容分作意义、故事等几个方面;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究根问底。他说:“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用42年时间画了一幅人体解剖图。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献身医学,写下了“身如逆流传,心如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诗句向父亲表示决心。

梁启超(清末)每天将所要读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如格言要精读。

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坚持了四十年,查阅了一千五百多种资料,在伦敦博物馆,二十五年过去,他座位下的水泥地被他的脚踏下了一个深印。

一本书叫《牛津个人生涯设计》,其中有一个命题就是:“没有天分,只有勤奋”。作者在书中写道:“这世上的任何一件事,仔细推敲,没有一件事是靠天分做成的,只能靠勤奋。”马克思不读书就写不出《资本论》,诸葛亮不读书就无法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法成为一代名相。

世界生物学家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一书花了整整21年。

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在81岁取得第1033项专利。

古人有几个著名的读书名言(常用古人名人有关书的名句格言和读书点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