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奴才”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最初的意思就是“是指侍奉主子之奴仆”。

这个词流传至今,词义一直没有变过,以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在清朝大臣之间,“奴才”却成为彰显地位,用以表达自己与皇帝亲近的词。

为什么大臣自称“奴才”,表达自己与皇帝的亲近,其中的缘由,由我细细道来。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1)

满清早期的制度

清人入关以前实行的是落后的奴隶主制度,奴隶主家里都拥有大批奴隶,即后来的“包衣”,

还有旗主与旗人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主子与仆人的关系。

故这两类人对自家主子,自称“奴才”。

虽说满人建立了清朝,从奴隶制大跨步到封建制度,但很多奴隶制的习俗还保留着,这奴才的称号便是其一。

很多立了大功的旗人、包衣纷纷建功立业,不少人地位高了,也尊贵起来了,但见到旧主依旧自称“奴才”,一方面是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忠心不忘本。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2)

奴才之风的盛行

皇太极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从称谓上动起来脑筋。

他效仿前明官场制度,让曾经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八旗旗主对自己称“臣”。

满族汉族也是如此,至少满人要在公开场合称“臣”。

所以这段时间,自称“奴才”的旧习在官场还未广泛出现。(并且汉人也是能称“奴才”的)

时间来到康熙年间。

一批康熙对其有恩的满大臣开始自称“奴才”。

用以彰显对康熙的感恩之情,另一方以此表达自己与皇帝之间的“依附”关系。康熙对此并没有反对。

等到康熙晚年,“奴才”之风开始盛行,满臣对康熙皆称“奴才”,亲近的汉臣也对皇帝称“奴才”。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3)

雍正改制

雍正即位后,他开始整治这种现象。

他认为大臣作为国之栋梁,怎么能用这种卑微下贱的称谓。

于是他特意下令:

“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特谕。”

在这之后,大臣自称“奴才”,他也会令其改正。

故雍正一朝“奴才”之风骤减,除了少数大臣依旧乐此不疲外,大多数大臣已经改正过来了。

可惜雍正寿命短,在位时没有根治这种现象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4)

乾隆推翻父制

到了乾隆当政时期,他为了拉拢满人,警惕汉人。

于是在官场上想出了区分满汉的办法。

他一改往日的规章制度,直接强制满人官员必须称“奴才”,汉人则称“臣”。

“奴才”表示自家人,“臣”就是打工人,以此表示亲疏之别。

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为此有些汉臣想要钻空子称“奴才”。

比如:乾隆年间,发生了一场科场舞弊案,有满汉两位大臣天宝、马仁人龙一同协同审查。

事后,两位大臣一同署名上奏折汇报结果。

满臣署名在前“奴子天宝、马人龙。。。”

乾隆还没看奏折内容,看个名字就开始发火。

大骂马人龙冒称“奴才”。

事后,乾隆为了防止汉臣钻空子称“奴才”,便做出如下规定:“以后凡是满汉大臣一起奏事,不分满汉,全部称臣”。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5)

奴才称谓的结局

鸦片战争后,皇帝威仪逐渐降低,不少满臣对“奴才”这个称谓反感。

终于在光绪年间,有人提出:“废除满臣称奴才的旧习”。

于是光绪召集众大臣讨论这个议案,最终多数大臣赞同此事,于是光绪口头答应这件事,自此不少满臣不在奏折上称“奴才”。

直至宣统二年,正式下诏书废除了满臣称“奴才”的称谓。

以后满汉大臣奏事,一律称臣,以显示满汉地位平等。

然而宣统三年,清朝便覆灭了。

以“奴才”为荣的时代,自此结束。

为什么清朝所有人都称奴才 为什么称奴才的风气(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