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中记载了杜瓦尔卡Dwarika岛的建造--以及它沉入大海的过程。

它最近才被印度最受尊敬的考古学家巴丁那亚南S.R.Rao博士领导的先驱团队发现,并被誉为继特洛伊发现之后最大的考古发现。它是印度西海岸的一座被淹没的失落城市。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年代为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7500年)在 外围陆地地区的工作,如卡塔纳、洛塔尔和莫蒂布尔,给出了坎贝湾地区在以下时期发生大地震的证据:

公元前2780年---公元前3983年以及公元前7540年正负130左右。

这里就有坎贝湾文明结束的证据。

在大约公元前7600年的重大事件中,南部的大都市似乎被断层推倒,附近的海洋似乎淹没了它。因此,人们似乎在高于海平面的地方向北前进,并建立了第二座靠北方的大都市。这座城市也因4000BP左右的地震而受到断层的影响,并被2780-150BP的大地震所摧毁,海水穿越该地区而完全淹没了它。

坎贝湾现称(Gulf of Khambhat)。介于德干半岛与卡提阿瓦半岛之间,宽25-200公里,长210公里。湾头有马希河与萨巴尔马蒂河,并形成众多汊流。东岸有纳巴达河(讷尔默达河)与达布蒂河注入。各河携带大量泥沙,致使海湾淤浅。沿岸为冲积层和风积层共同构成的海岸平原。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1)

德干半岛,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故名德干半岛。又名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频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无明确界线,大体指阿拉瓦利山脉和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一线以南,略呈三角形。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2)

卡提阿瓦(Kathiawar Peninsula)是印度西端一个小的半岛,划分有不少的印度联邦,其中心在拉杰科特。被小兰恩(Little Rann)沼地、阿拉伯海和坎贝(Cambay)湾环绕。面积60,000平方公里(23,000平方哩)。在印度西部,濒阿拉伯海。介于坎贝湾(东)和卡奇湾(西)之间。

直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在印度古据亚特海边25英里深的水下,有了发现。这次发现的地点是在阿拉伯海的一部分,被称为坎贝湾的地段。印度的国家海洋科学局在勘察污染线时,声纳在海湾深处拍到了一些让人吃惊的图像。海洋专家使用了专门设备扫描海底,结果发现一系列清晰的人造建筑,这些建筑占据了大约五英里海床。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3)

根据,国家海洋科学局在世界上公布的报告,他们用声纳图像技术发现的石柱和倒塌的城墙至少属于两个城市。遗迹发现的地点是一个古代河谷文明的一部分。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4)

据《伦敦时代》报道,潜水员之后从坎贝湾120英尺深的地方发现了2000件左右的人工制品,其中包括陶器、雕塑、珠宝、人骨和书稿。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5)

到2002年前后,科学家们通过用放射性碳测定显示遗迹中的人工制品非常古老,是8500年到9500年前的产物,而根据传统科学的标准说法,这个时候印度应该只有原始的狩猎采集部落和少部分的定居者,不应该出现某个遗迹文明的居民才是。在距海岸40公里,深36米的坎贝湾海底,印度科学家发现了两座古城遗址。两座城市有曼哈顿大小,拥有宏伟的城墙和广场,城中的手工制品已有9500年的历史,比其他古城中的文物都要早5000年。曾经盖棺定论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开始受到质疑,而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将被改写。在印度,传说中的奎师那的王国——杜瓦尔卡就是被洪水淹没的,因此,它也是汉考克行程的第一处。奎师那是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为纪念这位神明和他的王国,人们在印度古吉拉特半岛上,修建了散发着浓郁东方气息的杜瓦尔卡城。城中有一座气势恢弘的神庙,供奉着奎师那。据说,在它下面埋藏着几座有3000年历史的古庙。科学研究证明,古老的印度海岸在历史上也曾不断地遭到洪水侵袭。在大洪水发生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广袤的土地,但现在的海岸线已向内陆缩进了50公里。在这50公里的海域之下是否隐藏着一个或几个古老文明?或许,在远离海岸的地方,在海洋更深处,隐藏着答案。汉考克来到英格兰北部的杜伦大学,向研究海平面上升情况的专家格伦·米尔恩博士请教。米尔恩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通过电脑向汉考克形象地讲述了几万年来印度海岸的沧桑变化:2.1万年前的印度大陆的西北部,许多现在是海洋的地方那时都是陆地,现在的大陆架当时都暴露在外;而1.35万年前,印度大陆的海岸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靠近海岸的大片陆地消失了,在印度西海岸附近,仅剩下一个岛屿;随着时间的推移,坎贝湾里的海水越来越多,800年前,坎贝湾已经完全被淹没。最令汉考克惊讶的是,这些被洪水淹没的地区,与神秘古老的印度河谷文明近在咫尺。印度河谷文明是古代世界最为神秘,影响力最大的文明之一,因第一座古城发现于印度河流域而得名。其文明涵盖整个印度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是其有名的文明中心,土地涵盖面积约有2亿多公顷。在金字塔建造之时,印度河谷文明已发展到顶峰。但即使最保守的考古学家也认为它的起源时间更为久远。也许在冰河时代末期,在大洪水肆虐印度的时候,这个文明就已建立了第一批小型聚居地。那么,印度河谷能否为汉考克正在追寻的海底文明提供线索呢?汉考克一边思虑着,一边把手指向米尔恩铺在桌上的地图。他和米尔恩的手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卡奇沼泽。他们笑起来,是的,这片辽阔的泥淖大荒地的确是个好去处,因为那里有印度河谷文明时代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市——多拉维拉。米尔恩为汉考克引见了研究印度河谷文明的考古学家毕什博士。据毕什博士介绍:“这个遗址始建于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5000年前,这里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小的坚固堡垒,后来变成了一座城堡。之后,又发展成一座繁荣的城市。他们有自己的文字,但与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同。”毕什博士捧来出土于印度河谷文明的手迹,那是一些怪异的文字符号,他感叹道:“这些像谜一样的手迹,至今无人能解读。”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古代多拉维拉的居民不仅懂得进行城市规划,而且是水利专家。这样发达的文明不会在一夜之间出现,这些知识和技术可能来源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但是,如何破解历史深处的谜呢?难道要等到这些奇异的文字被解读的那一天?正当汉考克困惑不解的时候,他得到一个消息,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麓小丘中,有一个更为古老的遗址被发现。那是一个简单的农耕聚居地,距大海数百公里,约建于1.1万年前。其建立年代,与印度西北部发生大洪水的时间刚好一致,这个聚居地很可能就是大洪水幸存者的避难所。找到一条消失的河流据《吠陀经》记载,印度文明是由史前文明幸存者在大洪水之后重建的,说明《吠陀经》有可能是由亲眼目睹过冰河时代末期情况的人编写的,而这条消失的河流,在《吠陀经》中有明确记载:“带着滚滚波涛,撒拉斯瓦提奔腾向前。她庄严美丽,致使其他河流相形见绌。纯净的河水自大山流出,一路奔向大海”。这些诗句说明,在冰河时代,这条河正处于奔涌状态。如果这条河流确实存在,那么,把这条河流写入《吠陀经》的人,自然也证明了冰河时代有人类生存。不过,如今的卡奇沼泽却是世界上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之一,映入汉考克眼帘的,除了荒凉和废墟之外一无所有。汉考克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努力想象着那条大河的模样,但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河流滚滚奔流、庄严美丽的样子。卡奇大沼泽面积约18,000平方公里(7,000平方哩),几乎全部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境内。卡奇小沼泽地自卡奇湾向东北延伸,在古吉拉特邦内,面积约5,100平方公里(2,000平方哩)。原为阿拉伯海的一部,因年久淤塞,终於与海分离。季风季节仍为海水淹没。个别山丘上有人居住。1965年印巴两国因大沼泽西部边界发生争执并交战。1968年国际法庭将边境地区约10%画归巴基斯坦,约90%画归印度。一译“库奇大荒地”。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个独特的地形区,一部分延伸到巴基斯坦境内。是一片辽阔的不毛的泥淖大荒地。约长350公里,宽40-80公里。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面被河流和干河道所切割。河流呈树枝状,没于泥滩中。干河道具有陡岸,且有结晶的白色盐皮。有不少孤立的盐渍化斑点。雨季时,由大小河流流水浸覆地表,形成泥淖,也有不少地势稍高犹如岛屿的地面,散布于泥淖之中。盖普他对这条起源于喜玛拉雅山脉的河流了解颇深,他一边向汉考克展示虚拟的河流图像,一边指着图像示意他:“看这里,虽然河道已经干涸,但还能辨认出来。我们运用现代卫星技术,描绘出了这条河的行踪。看,它从冰川一直流向大海,和传说中的一模一样。这里,你再看这里,它本来是和印度河是平行的,后来突然转向南方,最后流入了卡奇沼泽。河道宽阔的地方有22公里。”汉考克感叹不已:“难怪《吠陀经》将它描述为当时最大的河流。”盖普他告诉汉考克,距今一万年前,撒拉斯瓦提河就出现了,直到6000年前才消失。而《吠陀经》描述的无疑是撒拉斯瓦提河全盛时期的情况,因此《吠陀经》至少有一部分是在6000年前完成的,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前哈拉帕时期。而在古撒拉斯瓦提河的河道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发现(前哈拉帕时期古城遗址),则把《吠陀经》的历史上溯到印度河谷文明时代。一些印度学者甚至认为,哈拉帕和吠陀其实是同一种文化,哈拉帕文化继承了吠陀文化,处于吠陀文化的末期。后来,随着哈拉帕文化的瓦解,吠陀时代也因此而结束。甚至有人把《吠陀经》出现的时间提早到1.1万年前,《吠陀经》中某些诗句所描述的就是冰河时代末期冰川融化的景象,比如:“在此,我要宣扬因陀罗的伟大事迹。他舞动长龙,让大水倾泄而下。洪水咆哮着向前奔腾,整个世界一片洪荒。”

精通《吠陀经》戴维•弗雷里博士解释道:“在《黎俱吠陀》中,因陀罗杀死了住在山脚的巨龙,把洪水释放出来,让水流向大海,这应该是冰河时代末期的传说。当时,巨大的冰川崩裂,整个印度北部地区都流淌着大河。毫无疑问,这个神话就是大洪水的象征。”

但是,即使这些传说可能是发生于1.1万年前的真实历史事件,也只是线索而已。只有在冰河时代末期被洪水淹没的地区找到一个大规模的远古水下遗址,才能说明一切。声纳探测到冰河时代的古城在汉考克密密麻麻的清单上,他用笔划下了古城马杜拉这个名字,这也意味着他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这里。这里是印度南部泰米尔人的居住区,最靠近冰河时代末期被洪水淹没的地区,当地并且也流传一个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汉考克在古城最神圣的马杜拉神庙中,与几位泰米尔人聊起了这个传说,他们说,神庙是由大洪水的幸存者修建的。这些幸存者之前所处的社会十分发达。他们还建立了一所伟大的学会——“桑甘”,供人们交流创新。“桑甘”的意思是收集。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著作。其性质大概类似于今天的会所或者某种协会。

当汉考克向当地研究史前文明的考古学家汉莱聊起同一个话题时,汉莱也认为,当时这里确实有一块很大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曾有过最发达的古代文明,由泰米尔人创造。约一万年前,海水泛滥,才把整块土地都淹没了。泰米尔人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东北部、马来西亚、新加坡、斐济、毛里求斯和南非。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泰米尔人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所属的达罗毗荼人很可能是辉煌的印度河文明的主人,也就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居民。他们的发源地就是泰米尔纳德邦。

世界五大失落古城 坎贝湾海底古城--海底史前古城将印度历史提前到9000多年前(6)

达罗毗荼人--泰米尔人在南亚次大陆的分布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

桑甘的洪水传说暗示,一个失落的一万年前的文明遗迹正躺在印度南部的海水之中,等待汉考克去发现。而这片土地沉没的时间,恰好是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岛在另一个海洋中沉没的时间。曾主持坎贝湾勘探的地质学家巴丁那亚南教授接待了汉考克,他告诉汉考克,他们当时在用侧扫声纳扫描海床,结果在水下36米深的地方,发现了这两座规模宏大的城市,都是沿河修建,其中一座大概有8公里长,另一座有9公里。它们正处于冰河时代末期消失的大片陆地的位置。在对样本进行测定后发现,它们属于冰河时代末期的建筑。这两座古城原本位于陆地之上,七八千年前的那场洪水将它们淹没了。“在没有检测前,最初我们认为它们可能是哈拉帕文化早期的遗址,但仔细研究了那里的手工艺品之后,我们认为它们的年代应该更为久远。结果进行碳定年测试后表明,其中一件工艺品所处的年代居然是公元前7500年,比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最古老的物品还要早4500年。”说着话,巴丁那亚南向汉考克展示了打捞出的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小工具。汉考克发现,那些工艺品有的像勺子,有的正反两面都雕刻了鹿的形象。而有的工艺品非常薄,这说明当时的人已具备很高的打磨技术。之后,巴丁那亚南又向汉考克展示了人颚骨和脊椎骨化石。当巴丁那亚南示意汉考克看一块石板时,突然显现出格外的激动。石板上面有一些突起的记号,巴丁那亚南认为,那就是古人使用的文字。“果真如此的话,它会把文字出现的时间提早到冰河时代末期。”巴丁那亚南充满感情地低声说。无疑,这的确是一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