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定非遗 中国对人类贡献时间开始 日常用词亦藏时长

“微”5天 “著”15天

“见微知著”来源于此

见微知著书简介(微5天)(1)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杜雯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随季节变化制订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从立春到清明,夏至到白露,霜降到大寒,每一个节气的命名生动又饱含寓意。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昆曲、古琴、京剧、书法、珠算等项目之后,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近日,著名诗人、学者余世存带着他的新作《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即将与读者见面。在法晚记者对余世存的访谈中,他向我们分享了在研究二十四节气时体悟到天文时间与人文时间的统一,也感叹现代人的生活被“绑架”,丧失了自我的时间感,并认为节气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都市生活中的人唤醒自我时间的意识,超脱对物质的依赖,回到自身。

中国人都知道或听说过节气,但却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余世存的形象很符合大众对60后知识分子的印象:一件深灰色的圆领毛衣整洁又简约,金属边框的方形眼镜,衬搭着两鬓已有些变白的短发显得人很精神,访谈中,他逻辑清晰善于引经据典,但语气腼腆儒雅并不咄咄逼人。

余世存说,中国人都知道或听说过节气,但却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知道节气时间的历史、习俗,也不知道节气跟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不知道节气时间对人类的要求。”

余世存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学问在现代的知识体系中是被回避、漠视的一部分。余世存打趣地说道,他曾问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对方的回答是:不知道。

《时间之书》中饱含的信息量很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仅古典诗词就有上百首,书的内容虽是介绍节气时间的,但里面却有非常多的抒情部分。余世存向法晚记者介绍道,“这是一本讲节气与个人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

写这本书,余世存用了一整年的时间。起初,他给一本杂志写关于节气的专栏文章,每月专注地写当月的两个节气,把所有能够查阅的资料找到,继而成稿。他自己坦言,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写越觉得心生敬畏,原因是他发现天文时间跟人文时间是相一致的,天文时间是对人文世界的提醒、暗示或示范。

“比如清明节气,君子以议德行,我在结尾里写道,‘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余世存告诉记者,在写作时,他曾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很难说谁是节气专家,各自的研究都是相对分散的,但研究节气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小细节令他感到惊喜,“我前段时间问过一位比较知名的天文学家,微小的微代表几天?他说不知道。我自己也是从一本特别专业的天文考古书发现的,微代表5天,著代表15天,‘见微知著’来源于此!”

在余世存看来,写二十四节气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整个写作过程很愉悦很过瘾。做出版业的太太是他的第一位读者,创作到某一个结束阶段时,他便请太太品读。余世存说,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写作得到太太的认可。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前不久,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余世存认为,很大程度上缘于节气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中的事物,直到现在的生活,节气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余世存介绍,全球各个文明其实对于一年的划分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印度文明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会把一年分成三份,赤道附近南北极附近的文明中一年分成了两份,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一年的划分有24份、52份、64份和72份,但在这些划分中,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安排是最为合理的。

“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

余世存认为,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在余世存看来,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文化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余世存如是说。

近来,余世存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喜欢哪一个?”这位文雅的作者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答案:惊蛰、大雪、冬至。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一种美学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惊蛰,从天和地的角度,雷在其中,雷震动了冬眠的小动物,把大家都惊起来,就像赛场上起跑前的命令一样。”大雪也是余世存喜欢的节气之一,原因是大雪背后有“让大家抱团取暖、希望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的含义。

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开放的、跟自然互动紧密的东西

从写易经到现在写二十四节气,余世存这几年对时间这个话题兴趣越来越大,“时间感”是他在访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令余世存感到焦虑的状态之一,是现代人丧失了时间感,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圈子时间”、“同龄人时间”、“网络时间”。“比如同龄人中有人买房了,我们就把买房也纳入自己的人生时间日程中,但我们的时间感中很少有自然时间在我们身上复苏,比如对天气的感应。”余世存说。

在他看来,在过去,人的身体对自然时间的感知是很敏锐的,比如有风湿的人会时常提前感知到什么时候会下雨,但现代人对这样的感知敏锐度降低了。

余世存将此解释为“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对时间有超越。”这种对时间的超越,在他看来,是一把双刃剑,都市生活时间是混沌的状态,人们被城市时间裹挟,早上不愿意醒来,生物钟也被打乱。

被现代的生活时间“绑架”,在余世存看来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4年前,他曾在国内一个著名的演讲平台上谈及过这样的议题,谈“被耽误的人生岁月”,其中一段很符合他对于时间感的认识:“人生一旦被耽误了,不仅仅是你赶不上趟了,而且是心智蒙昧、人种退化。我们经常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们因为拜金主义、因为功利、因为受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停止了人生的精进之路,那我们可以说自己就是没有进步,只有退化。”

如何打破这种超越,回到自身时间,是余世存最为重视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他发现了自己的生命时间,发现了自己的生物钟,不应该顺应着外面的东西来,如果你自己的生物钟能调整好,无论在哪里生活都很愉快。但我们如果太顺应着时代走,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被耽误了,生命质量也就没那么高。”

余世存说,希望自己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能够让每个人调整、确定好自己的时间,从而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和意义。

“时间意识的唤醒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讲,你不要管那么多你的同学、同龄人的看法,也不要被社会氛围的风向所感染,盲目地跟随他人的工作脚步,要找到自己的时间感,在毕业后的三五年内,给自己游学的时间,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游学,三五年过去,肯定比同龄人收获更多积累更多。”

在谈及希望读者从书中的收获和感悟时,余世存坦言,希望读者阅读完,能收获对时间的认知,更快地回到自己的时间。“活着做自己的主人比较好,超脱对物质的依赖,回到自身,通过节气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品质和特点,也是一个重新认知中国文化的机会,”同时,余世存还谈道,“这本书也是对前几年国学文化热和传统文化热的校正,这几年读经热传统文化热把儒家的经典当成太重要的部分,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自然哲学基础。这本《时间之书》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传统文化里不全是阴森、严肃的东西,还有很多开放的、跟自然互动很紧密的东西。这些年我致力于回答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也算是答案之一。”

文并摄/记者 杜雯雯

制图/廖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