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司马迁怀着济世救民的壮志,带着深入了解社会的决心,于公元前128年开始了第一次学术游历,研究各地历史、山川、水利、地理、人文等。游历对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地理学科最为有利。

司马迁背负简单的行囊,出“三秦要塞”武关(今陕西商县),经宛城,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县),渡长江,一去许多年。

万里奔波不惧苦

司马迁首站来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历史悠久,是长江、汉水与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来往必经之地,工商业繁盛,为南北贸易枢纽。这里“俗杂好事,业多贾”,有“先王遗风,好礼重农”,司马迁写下这样的感悟。同时,他也把在这里考察的历史人物、地理知识等详细记录下,待回京后整理。

离开宛城后,司马迁经过襄樊(今湖北省境内),来到历史名城南郡。在这里他登楼眺望,城内楼房栉比,绿树成荫;城外护城河宛如玉带环绕,楼台倒影,岸柳轻拂,景致煞是迷人。南郡地处长江中游,镇巴蜀之险,是春秋以来秦、楚两国必争的战略要地。后来的三国时期,吴、蜀两国都对南郡志在必得。

接着,司马迁追随爱国诗人屈原的遗踪来到汨罗江畔。屈原一片忠心,见楚国日趋败落忧心如焚,极度悲愤之中写下《离骚》、《九歌》等千古诗章。被逐流放,秦国灭楚,理想与希望破灭,自沉于汨罗江中,只留清流悠悠,忠魂长存。“观屈原所自沉渊……想见其为人……未尝不流悌”,他在帛书上记录了此次行程,并从史学、地理等方面对屈原生平进行分析。此次瞻拜之行,为后来撰写《屈原列传》、介绍楚国地理作了充分的准备。

著名史书史记属于正史还是野史(史家之绝唱史记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1)

汨罗江(图片来源:地图网)

司马迁从湘江溯流而上到九嶷山。此山九峰异岭同姿,山中常年白云缭绕、青松翠竹。他考察了上古舜帝的遗迹后,写下“(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的史实。下九嶷山,他又考察了西楚的地理特点和百姓习俗,记录这里“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游历全国为撰史

汉阳峰上汉阳台,司马迁此行的重要一站。汉阳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之顶,海拔1474米,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坐上面筹划如何“疏九江”。站在台上,南见山中森森黑松,形奇古雅;北望长江,一泻千里;东观五老峰、太乙峰等,山恋起伏,峭然屹立。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系传说,但山下村民口口相传,族谱中也有关于禹时臣工的记录。司马迁认为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口传的史实,就该写进史书。下汉阳台后,他重点考察了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其中关于古生物学和地理学方面的记录弥足珍贵:“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铝)、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豫章(江西南昌)出黄金,长沙出铝、锡。”从中可知,西汉时期长江以南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物产资源很丰富。

此后,司马迁风餐露宿,又到过会稽(浙江绍兴市)、姑苏(江苏吴县境)、彭城(江苏徐州市)、阳城(河南登封东南)等地。路上,他从百姓口中详细了解秦末在阳城起义的陈胜,楚汉战争中彭城人氏刘邦、萧何、樊哙等。

楚汉之争是距司马迁最近的大型战争,也是当时最能给后人经验与教训的素材来源。楚汉之争中,彭城是十分重要的城市,不但出了许多风云历史人物,还被项羽定为国都。司马迁到彭城沛县拜访刘邦等人的故宅,到淮北了解樊哙屠狗、张良亡匿下邳等故事的细节。这些都为他后来撰写史书取得了真实感人的第一手资料。

著名史书史记属于正史还是野史(史家之绝唱史记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2)

秦末彭城之战地图(来源:新浪网)

在最后一站——大梁城(河南开封市),司马迁感慨万千。因为这是战国时魏国的都城,不但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还发生过秦魏的最后一战。他站在夷门(大梁的东门),向过往的、歇脚的乡亲打听关于“窃符救赵”的故事,并时不时用笔和木简做记录。

躬行全国裨益多

结束多年游历,司马迁回到长安,此次行程几万里,途中劳累饥苦、辗转流离自不待言,但真真实实收获了许多。其中绝妙之处,可用若干年后诞生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形容。

经过休整,抖去一身风尘。司马迁全心全意地整理着路上收集的各种见闻、史料及文物,沉浸在游历的兴奋中。他既像一个观众,可以真实地欣赏历史人物的悲喜剧,欣赏各地的风景名胜;又像一个导演,不但把各地风光拍在剧中,还准备着摄制从上古到汉初的历史大剧。此剧亘古未有,他踌躇满志,恨不得几天就完成这“剧本”。

著名史书史记属于正史还是野史(史家之绝唱史记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3)

司马迁铜像(来源:新浪网)

全国游历对司马迁后来创作史书更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感受到了汉朝强盛的时代气息,领略到山川风物的民族豪气,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接触到社会的各阶层,看到百姓的疾苦,锻铸了幽明深察的见解,因此方能助发精神,鼓荡奇气,写作编书。可以说没有这次游历,就没有后来的伟大作品。“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俊豪郊游,故其文疏荡、宏博、颇有奇气……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若干年后著名学者苏辙的评论可谓中肯。

信心满满的司马迁总结自己此行收获,本想拟定提纲,编撰史书。计划不如变化,他遇到什么?到底何时开始写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参考资料】

1.专著《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作者吴宏歧、王元林等,2006年9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专著《潜迹明工的古代地理》,主编李穆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论文《<史记>与地理学补述》,作者李会康,《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9月。

4.论文《<史记>——地理学研究的一部佳作》,作者晏波,2007年5月《天水学院学报》。


著名史书史记属于正史还是野史(史家之绝唱史记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