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仅依历来惯例,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智氏,三家分晋为起始标志,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 。

战国时期人口大约在三千万以上 ,公元前249年战国七雄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 。

战国时期的形式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烽火战国五星英雄(战国烽火之七雄争霸)(1)

“战国七雄”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争霸是指他们之间的争夺地盘的过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率先崛起,成为七雄之中的第一雄。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直逼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逼退魏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魏国衰落以后,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大国。双方旗鼓相当,不断兼并小国,扩大领土面积。同时,双方都在拉拢楚国,为什么呢?因为魏国衰落后,齐秦双方谁也没有实力消灭对方,那么第三方强国楚国,就成了左右天平的重要砝码。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军事力量日渐壮大。先后灭中山国,大破匈奴,军事实力仅次于齐秦,成为当时第三强国。

烽火战国五星英雄(战国烽火之七雄争霸)(2)

而此时齐秦两大国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三国攻秦,秦败。齐国逐渐成为东方六国盟主。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势力很盛,让六国感到恐惧。于是,秦国联合六国攻齐,大败齐军。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破齐国都城,连下70座城池,齐国领土所剩无几。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交战。秦国一战坑杀赵国40万降卒,赵国从此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那么,此时还剩下一个韩国!

烽火战国五星英雄(战国烽火之七雄争霸)(3)

韩国在七雄之中实力最弱,南面是楚国,北面是魏国,东面齐国,西面是秦国。处于四强的包围之中,没有实力,是很难立足的!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任相15年,韩国实力达到历史的顶峰。但是,这并不是让韩国足以长久存在的原因。

韩国之所以立足于强国之间,是因为韩国有2个秘密武器:弩和剑。韩国的弩在各国之中最强,射程可达800米,令各国畏惧。再说韩国的剑,韩国的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可惜,纵使工具再好,终究是国家太小,难与大国抗衡!韩国成了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对象!

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同年,义渠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大败于此。

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烽火战国五星英雄(战国烽火之七雄争霸)(4)

秦始皇

烽火战国五星英雄(战国烽火之七雄争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