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西九 李西九视野

赵本山和刘老根二人转全集 早年的赵本山与潘长江(1)

乡村巨变听足音(连载四)

黑土地上“二人转”

上世纪末,我为通知《电视月刊》第四届全国“十佳”电视演员之一赵本山入选,特地到他故乡辽宁省铁岭市清源县的水泉村去。巩汉林、潘长江,还有咱老赵都出在这块土地上。这样我就有机会亲眼看到二人转在村头演出。但思绪,却随着“东北风”流畅亲切的旋律,带回知青岁月……

雪野。鸭棚。远处群鸭在塘边歇息,近旁是卧着的黑狗“守围”。竹篾棚里大师傅杜贤楚带着老花镜织鱼网,我侧靠在散发着稻草香味的地铺上听收音机。

这是一个多人转节目。这次在铁岭市,我见到东北文化的研究者李忠堂先生,他送我一本自已作品文集。我见机会来了,便问起当年有没有这样一个节目:一位老大娘去内蒙寻找当兵的儿子,信和信封却丢了,只记得什么“浩特”。男女众声轮唱,带着黑土地气息的韵味,一声声“大娘!”的亲切称呼,一股股暖流安抚着焦虑的老人心,也温暖着我这名寒风篾棚里鸭倌的心。

李老师说,记得多年前有,但要找到原脚本,太难了。多遗憾,但我心底暖。

为通知赵本山,我找到水泉村,首先见到的是赵的二叔。

他是位盲人,住敬老院,但坚强乐观。说起已成大器的侄儿,52岁的赵德明口若悬河。随着他滔滔的话音,一幅幅赵本山童年的画面浮现眼前:

辽北大雪,封山塞路。积雪的山林,只见一个孩子孤零零地在砍树。飞扬的雪花, 溶化在他稚气的脸庞上,只见他不时将冻红的小手,送到嘴边呵气。饿了,啃几口玉米饼子,渴了,捧把白雪润喉,同少年对话的,只有呼啸的北风。土布褂子汗透了再用身体烘干,卖柴还有十里路。几个时辰过去了,他拉着爬犁,一步一个雪窝地向孤榆村靠近,爬犁上是十捆梨树、榛柴和玻璃芽子。来到暮色降临的镇上,孩子接过买主递来的二元多钱,小心翼翼地塞入内衣口袋。好了,明儿上学,第一件事就是交齐攒够的学费。

满天墨黑,大雨瓢泼,孩子牵着瞎子,从大山那边归来。一身雨水一身泥,却又说又笑,收拾停当,天已微明。干啥呢?就是为了去保安丘家沟看一个昌图来的地方戏。 去时闷热,山路边全是杂树荆条, 6里来地走了40分钟,回来就成了落汤鸡。小孩就是赵本山,瞎子正是他二叔。炕头温热,冬夜难熬,孤零零的叔对孤零零的孩子讲着《聊斋》里和收音机里听来的故事;夏夜树下,二叔拉着二胡,一句一句教本山唱着,围观者甚众,成为每日队里的娱乐中心。

后来小本山长大了些,村里来了沈阳下来插队的知识青年。有文化,爱文艺,成为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力量。公社特辟出离镇几里地的孤榆村处一块天地,成为宣传队驻地。

赵本山和刘老根二人转全集 早年的赵本山与潘长江(2)

旱年赵本山与潘长江

1996年11 月中旬,我在莲花乡见到当年宣传队负责人,今天的乡文化站站长王永和,他回忆了当年赵本山课余来驻地玩耍和学艺时的情景

王永和是当地回乡知识青年,威远九中毕业后,到铁岭师范学校音乐专科进修过,所以算是专业人才。白天知青和少数当地青年仍要种地,有演出任务时就走村串户,配合形势表演节目。晚上才是他们最活跃的时刻。王永和领着大家练基本功,吹拉弹唱自不必说,还有一个科目是模仿人物的各种形态,这种训练为赵本山以后“出山”,成为著名的笑星打下了基础。比如他们模仿老年人的行走坐卧,模仿盲人的基本特征,学牲畜叫。

赵本山在小品表演中学老太婆学得很像,那上嘴唇板死,用下嘴唇产生动作的嘴形,就是在那些个夜晚由王永和一手教出来的。当时还有个叫康瞎子的人常到鹿场来,大家就跟着这位盲人后面模仿着,赵本山后来的“摔三弦”里张志的成功塑造,也得益于这个时期的熏陶。

有一次,开饭了,忽听到猫叫,大家怕饭菜让猫弄脏了,到处寻找,不见猫影,这时赵本山才得意地供认是自己让大哥大姐们瞎忙乎了一阵。

在宣传队里,知青们都喜欢这个挤进来凑热闹的农村孩子,管他叫“老三”。“老三”也乖巧,打水扫地的活儿都抢着干。王永和至今还记得赵本山开饭时一手掐两窝窝头的情景。

该走了。在敬老院,给赵本山如父一样亲的盲二叔拍完拉胡琴照片后,离开赵的老家水泉村,上了去清源县城的中巴车。

邻座小伙眼毒,我没开言,就断定我是南方来的外乡人,聊起来了。

你道小伙干啥的?收购闲置的机械设备。有的乡镇企业垮了,当废铁卖,不值。低价让人收购,心里总好想些。

我说,到东北不是第一次了,你们这儿有三大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小伙点头,嗯那。我又说,还有三大怪,说完,小伙笑了,挺内行的!又说,五大怪呢。愿听。

窗户纸糊在外;养的孩子吊起来;“二人转”炕上蹦起来;大姑娘吊起水烟袋。第五,小伙狡猾地笑了。公公——穿錯了——媳妇的鞋!邻座的东北老乡异口同声。为啥?大冬天全睡炕上了,黑灯瞎火的。笑声拉近了东南西北的距离。

在东北农村这短暂的日子,就像走马灯似的,每天都有新鲜事:途中夜宿农家,醒来后在老乡炕头“过早”;同原是知青的女乡长交谈,听她讲起农村工作的苦乐;在村头同“二人转”演员合影,听班头讲“马前泼水”“包公赔情”等传统戏的戏文……

最难忘,同赵的老家的文化站长关鸿业告别时,他也送了一本收有介绍自已文章的书,我走了十几米远,回头一看,这位高身材的前大队支书仍站在路正中,这时只见他向我扬起手,大声地喊,你还要再来啊!我心头又是一热。

在铁岭市同赵本山父亲乘三轮车时,我问身后踩车的人(南方踩车人在前)师傅,您过去干啥?钢厂的。他又自叹道,还是老毛对咱们工人好!我无言

赵本山和刘老根二人转全集 早年的赵本山与潘长江(3)

作者与赵本山在《夜深人不静》剧组

这次见到赵本山本人,是他同高秀敏一起在当年抗日联军根据地之一的汤沟拍电视剧。当我告诉他被全国的电视观众推选为“十佳”演员时,他的第一句话却是“有没有姜文?”有。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次在沈阳,我见到《甲午风云》里的邓大人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时,他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赵本山如果称得上艺术家,我这个艺术家——不要了!看这话说的。

回武汉后,我接通了赵本山二叔养老院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电匣子里温暖、流畅、带着黑土地气息的二人转音乐,他二叔接电话后,我说已平安回到武汉,感谢接受我的采访。他说,哪儿能订到我们的《电视月刊》?我知道送给他们的刊物他们一定很喜欢,但这些农村孤寡老人是没有条件订阅的。

放下电话,忽然想起了美国著名的盲人女教育家海仑,她在瞎、聋、哑三者全有的困境下还出书,还到世界各地讲演,还帮助无助的残疾人。而赵本山的盲人二叔,不也是在自己黑暗的世界里,点燃一盏小小的油灯,给孤苦的侄儿,照亮走出林海雪原偏僻山村的弯弯小路吗?

像这祥平常的人,像这样平常的故事,人们听得早就不新鲜了,但如果你不幸或有幸成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你就有了做成一件人生大事的希望,这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

东北,是抗日联军战斗过的地方,是赵一曼、八女投江、杨子荣牺牲的地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为解放战争送上奠基礼的地方。在这块黑土地上,我买了不少东北大秧歌和二人转的磁带,我至今还记得“嗯哪”“嗯哪”的应答声,那是在赞同你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