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不仅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就像一座座“绿色古董”,赓续城市文脉。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古树名木家族“人丁兴旺”。据介绍,苏州古城区古树名木有986株,全市农村范围内古树名木1370株。

2022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苏州如何讲好古树保护故事?在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的整体保护有何“新模式”?如何擦亮古树名木这张“绿色名片”,传承江南文脉?看苏州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道山千年古柏树

见证苏州中学千年文脉

“苏州中学小山名为道山,是吴越王钱氏南园的遗胜,相传山上有一棵柏树来自五代时期,历来被称作五代柏。”跟随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丁云衍的脚步,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慕名前来想要一睹苏高中古柏风貌。

道山不高,海拔才6米。但是也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在绿丛掩映间,我们看到了那棵苍老遒劲的柏树。这个样貌难免让我们联想到光福司徒寺庙各具清、奇、古、怪特色的四棵古柏树,而在丁云衍的眼中,这一棵古柏就集合了清、奇、古、怪。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1)

树皮久已不存,树干枯槁,且多裂罅空洞,但树颠尚存枝叶,青葱可爱,充满生机,可以说是一大“清奇”的景观。

据了解,道山是吴越王钱氏南园的遗迹,由挖池垒土而成的,据记载,当时山上有亭台,有花木。而这棵柏树历来被称作五代柏,想来就是当年种下的,历经千年沧桑存活至今,当得起一个“古”字。

“据明嘉靖十年(1531)江苏巡抚的告示,当时道山上遍植柏树,旧有498棵,新植494棵,除去枯死的59棵,共计有933棵”,丁云衍告诉看苏州记者,从嘉靖十年至今,历经四百七十余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那些柏树都荡然无存,唯独这棵五代柏昂然屹立山巅,实在是“怪”!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2)

“这棵古柏的主干已经枯死,但侧干仍然顽强生长,并且郁郁葱葱。”为了保持古柏长青的风貌,苏高中历代学子对它守护有加,虽周边树木繁茂,但并没有刻意修缮砍伐,而是维持这棵古柏的生存环境,让它在原有的位置上沐浴适当的阳光,蓬勃生长。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3)

在历代师生、学子的守护下,这株巍然挺立的五代柏,像极了一位沧桑老人,见证了苏州府学的肇始与终结,见证了紫阳书院的风雨兴衰,见证了苏州中学的千年文脉,见证了山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历史。

而对于世世代代的苏州学子来说,抬眼望到的这棵古柏,更是学子的精神支柱、心灵寄托和风向标,大家从这里获得文化自信,激励学子拼搏向上,努力进取。

“悠悠道山情,古柏长青青。”正如苏州中学校歌中所唱的,我们也相信这棵树将永远长青。

百年紫藤

用小小种子传播苏州文化

古树,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苏州2500年历史,文明演进与历史更替的脉络,许多能在古树上找寻到蛛丝马迹。

苏州博物馆忠王府里有一棵480多岁的紫藤树,春花秋月,岁岁繁华。它见证的不仅是苏州文脉延绵,更有文士大儒的世纪过往。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4)

这枝紫藤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徽明亲手栽种。虽然已历经百年沧桑,但出芽率依然很高。紫藤树的主干胸径有22厘米,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更有一个雅称,叫“文藤”,被称为活的文物。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大师也对这株紫藤情有独钟,他特意精选造型相近的紫藤植在馆内,将文徵明手植紫藤与新藤嫁接,新老连接,文脉不灭。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5)

每年4月,紫藤如约盛开,送给苏州人百年不变的紫色浪漫,也让无数人慕名而来一睹为快。

自2013年开始,每年紫藤盛花期后,苏博都会推出文创镇店之宝——文徵明紫藤种子。文徵明是明代画坛领军人物,文藤寓意着苏州文脉延续的和象征,这棵种子也具有了薪火相传的意义。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6)

每一年,都有几百上千颗“文藤”种子,从苏州博物馆被寄往大江南北,在不同环境、不同质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通过种下一粒种子,向文徵明致敬,再用一段漫长的生命旅程,感受历史的延续,寄望文脉的新生。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7)

一棵古柏、紫藤见证了苏州古城的千年文脉,行走苏州城乡,诸多历史故事也都与古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背后也有着感人的“护树”故事。

在相城区太平北浜北岸利民桥头,有一棵900多岁的古银杏树。

这棵古银杏树下总有一位八旬老翁王振昌的身影,每天早饭后,迎着阳光,站在古银杏树下眯着眼享受眼前的美好。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8)

王振昌是宋太尉王皋第29世孙,抗金英雄宋太尉王皋南渡后在太平定居、归隐,并长眠于此。

据《三沙王氏宗谱》记载:王皋次子王铎,效仿祖先“三槐堂”前植槐树的故事,在“王氏宗祠”前种植了两棵银杏,其中一棵枯死,另一棵枝叶茂盛,存活下的就是这棵古银杏。

从那时起,王氏祖祖辈辈就守在这棵古银杏旁,“这棵古银树900多岁了,我小时候就常和小伙伴在树下玩耍,踩踩它粗壮的树根。”对于王振昌来说,这棵古银杏就是根基和历史的见证。他这一生除了当兵那5年,一直未离开老街,离开过这棵银杏树。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9)

如今,为了保护这棵古银杏,太平街道围起了栅栏,每年定期给它做养护。

老街上不少人都搬到镇上去住,王振昌却很抗拒,他说要守着老屋、守着银杏树。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10)

从历史中走来,古树的年轮即是文化的沉淀。守护好故事,传承好文明,更将为我们叙写崭新故事提供最深沉的滋养。

“公益诉讼 新兴技术”双管齐下

为苏州绿水青山“让路”!

近年来,苏州市一直在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示范工程,对濒危或生境条件急需改善、生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抢救复壮。

而古树名木保护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一颗颗“绿古董”的背后,是一群守护人的创新和探索: 公益诉讼“对症下药”,高新技术赋能“古树保护”……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11)

今年4月初,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某村落里传来了一条好消息:56棵古树名木“救活”了,还拥有了可以“扫码”的“身份证”,可动态监测的“智慧系统”,还有“量身打造”的复壮和保护方案…

时间回到2020年夏天,太仓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沈建新路过浮桥镇某村落时,发现工人们正在对一棵有410年历史的古银杏树进行抢救性保护。沈建新不禁想,怎么利用检察职能,为古树名木保护做点什么?

为改善古树名木保护现状,沈建新和同事们对全市范围内56棵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发诉前检察建议。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12)

古树名木公益诉讼调查

随后,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部门第一时间成立整改工作小组,展开“抢救工作”,补充营养液、开辟排水孔、设置围栏保护……常规管理手段以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结合实地勘察情况,在太仓市国土资源“一张图”上标注好每棵古树的具体位置,确保在土地出让、城市建设中做到合理避让,打造动态监测的“智慧系统”,做到实时监测。

“公益诉讼 新兴技术”双管齐下,为百年古树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12月, 据介绍,苏州古城区古树名木有986株,其中一级古树176株,二级古树781株,后备古树29株,全市农村范围内古树名木1370株,其中一级(500年以上)172株,二级(300-499年)160株,三级(100-299年)1038株;后备资源13014株。

苏州古董园林(苏州守护绿色古董)(13)

公益诉讼“回头看”行动

如今,苏州的大街小巷里,已经复壮的古树郁郁葱葱,“绿古董”们再次显出勃勃生机。2022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未来,苏州如何讲好古树保护故事,持续擦亮“绿色名片”?

苏州市林业站副站长唐建告诉看苏州记者,苏州将根据2022年农村范围内古树名木计划,持续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示范工程,守护好绿色“活化石”。根据《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要求,继续开展古树名木巡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除此之外,将在吴中区率先探索古树名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古树名木信息化平台。持续加大古树名木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潘文明看来,古树名木是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最好见证。苏州历来重视古树名木保护,从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再到出台《苏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保护,苏州摸清了资源家底,加大了保护力度,让古树生命力更加旺盛。

“下一步,苏州要加大古树名木的复壮与绿化工作,持续做好资源调查、依法保护、文化普及等工作。”潘文明补充说,要加强对苏州古树的科学化、智能化、全民化保护,让历史文脉、悠悠乡愁在古树的年轮里传承下去!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严悦嘉 许圆梦(实习)

来源: 苏州广电看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