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1)

胡一虎

今天,认真的把一虎一席谈关于联想的讨论看了一遍,以前呢,我对这个节目吵吵嚷嚷的风格,一直不感冒,作为辩论,我认为还是应该设定规则,比如说就像正规辩论赛,分一辩、二辩、三辩论最后总结呈词。这样每个辩手都能够有破有立,针对对方各个辩手的回应进行反击,各自才能达到通过不断的反驳,树立自己观点的效果。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2)

司马南七问联想

但是呢,一虎一席谈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可能是考虑到节目效果吧,想要制造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紧张氛围,节目中允许反对方插话打断,这样争论的焦点很容易因为对方的打断而发生转移。不过这次邀请的九个嘉宾还是很有分量,很有发言权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神舟电脑的总裁吴海军、中关村的王钧、通信观察家项立刚、中关村子弟张捷等等,张捷的视频最近在平台很火,爆了不少中科院的旧料,不过这次上节目好像没能发挥出来,和君咨询的李肃这次也来了,而且是代表司马南,这算是对他和司马南的合作关系的公开承认吗?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3)

这次节目请到的人,可以说都是比较有代表性,李肃是司马南的朋友,应该也是合作伙伴,应该可以代表司马南。项立刚和王钧这次为联想说话,他们一个是杨元庆的朋友,一个是中关村的资深老前辈,应该他们的发言比较有一定的代表性了。站在支持司马南一方的还有大家比较喜欢的张捷老师,北师大的万喆,还有一个律师陈旭。后来加入的还有联想方的还有唐兆凡和吴海军,加入司马南方的还有一个深圳一个网络公司的创业者。总共人数九个,4:5。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4)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是否国资流失,这个问题,李肃指出三点,一、国资转让不能定向转让;二、司马南指出2009年股份转让过程中流失13亿,是有根有据的;三、2003年的国有资产法律可以评估,要求出示评估报告。王钧很快就指出了,一、已经有专家指出此交易是在北交所挂牌交易的,经过国资部门监管的,一切程序合法合规;二、司马南对财报解读错误,统计净资产时未扣除外资成分,(其实是少数股东权益,我之前视频有详细解答,看来这个概念确实很多人搞不明白啊),从财报上看国资流失是不存在的;这些都是专业法律问题,应当交由国资部门和法律部门去解决。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5)

因被联想站台而被网民围攻的项立刚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6)

通讯观察家项立刚

这时胡一虎把话题交给律师陈旭,我以为陈律师应该要解答一下这次交易是否合乎法律框架的问题,结果,他只是宣读了一下当时苛刻的转让条件,有定向交易的嫌疑。项立刚则指出,受2007年美国雷曼兄弟暴雷的影响,联想遭受重创,中科院当时其实是希望用尽快卖掉联想股份的方法,来让国资保值的,这正好是保全国有资产的一种手段。

这一局,我感觉是王钧和项立刚完胜啊,李肃不知道是什么身份,感觉是个辩论老手,很善于偷换概念,项立刚一说完中科院因受雷曼兄弟暴雷影响,想用出让股份的形式保全国有资产。他马上提出,不能因当时市场条件,就允许国有资产流失。搞得项立刚暴起反驳,剑拔弩张。张捷其实表现还是不错的,发言很稳,保持了他儒雅风范,不过他显然不适合这种针锋相对的辩论场景,这局中,他也就强调了一下公众质疑的权力。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7)

神舟电脑董事长吴海军

比较出彩的是神舟电脑的总裁吴海军,关注了联想事件那么长时间了,我当然知道神舟电脑是联想控股的控股企业。不过吴海军的发言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为行业中人,每次发言的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关于国资是否流失问题,他回应说当时高管层并无权利决定当时的股权转让。这点我比较认同李肃的说法,无权决策,不代表是否有利益关联,不过这其中微妙之处,只有国资部门才有权问责了。

第二个问题是27位高管中有14人为外籍,这个问题,双方没有太大争议,在跨国企业,这属于正常现象,认为换个角度来看,能够让外国人为中国企业服务,这并没什么不可。

关于嘉宾们争论的其他几个点,都是吴海军从行业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回答,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联想高管的高薪问题,凤凰卫视很严谨,统计出27名高管薪酬为9。33亿元,占公司税前利润7.77%。跟这个相比,司马南的30%占比数据是计算有误的。 这时,王钧和张捷,一直在围着高管是否该拿高薪问题争论,张捷提出,国外很多高管拿到分红激励后,都是拿一美元工资的,分红激励也应该是薪酬一部分,拿了分红激励就不应该再拿高薪。这时候,吴海军说话了,如果我是大股东,谁给我把公司做到世界第一,我愿意给他分一半。然后他指出,联想电脑收购IBM以后,有大量的国外高管,如果所有高管降薪,这些海外高管流失怎么办,联想现在有75%的业务是在海外,人才流失后海外业务谁来运营。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无法有结果的问题,公司要国际化,就一定会面临要吸纳不同国家的经营人才,由于不同的国家背景,国家的人均收入本身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同样的联想,如果总裁只拿3000万,而美国的区域总经理拿1.8亿人民币,这样是否国人就会觉得合理呢?这样会不会有国人质疑联想公司内部存在国别歧视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觉得越讨论越困惑,也许,还是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够强大,人均收入不够高,所以才会存在这样的争论吧。

司马南谈联想最新事件(一虎一席谈联想)(8)

后面的问题,是联想的高负债率问题,胡海军表示这在行内都不是个问题,其他嘉宾也表示其实网络上很多人也搜出惠普和戴尔的负债率做比较,都比联想高,因此这算是一个伪命题。

接下来就到第五个问题,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联想的研发经费仅占收入的3%,这个问题,王钧指出,电脑组装,现在已经不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了,惠普和戴尔研发投入也仅有2.5%,如果要求联想增加投入,等于降低自己利润,加速自己灭亡。

接下来第六个问题,聚焦的联想国内外产品的价差上来,唐兆凡和万喆正在围绕国内外不同税收种类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又是吴海军站了出来,他指出,计算机配件的70%零配件都依赖国外进口,进入国内需要加一层关税,而操作系统和cpu的核心技术都是在美国,电脑的6-70%的成本掌控在美国人的手上,他们有定价权,这是我们的软肋也是痛点,而惠普和戴尔则直接拿台湾的产品放到国内来卖,所以成本更低。其实说起来电脑公司这么多年以来,都仍然没有脱离组装车间啊,科技含量低,不是仅仅是联想的问题,是这个行业共同的问题啊,看来企业要发展,核心竞争力还是看科技啊,之前倪光南院士的眼光是及其正确的,只可惜他没能留在联想一起走下去。

接下去由王钧指出,作为一家跨国性质的公司,有他的骄傲有他的自豪,可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骄傲和自豪,容易令人看成傲慢,造成了这次公关的失败。此时,李肃也指出正是联想的不回应,成就了司马南的这次成功。这会儿,所有人都开始表示联想的公关是失败的,张捷更是指出,联想直到现在仍然躺在倪光南的技术上吃老本,直到现在,用的仍然是倪光南院士的主板技术,没有创新。这一点我表示不太理解哈,联想好歹一年也有3个点的研发投入,每年专利也都不少了,不至于现在还在用30年前的技术吧。

这个时候,又是吴海军站了出来,说他认为联想的公关是成功的,当时我的下巴就掉了下去,接着他说到:联想的销售额,国内只占25%,海外占75%,联想的公关必须是全球的,国际的公关,必须照顾到各个国家的情感和关系。他觉得这次联想不回应,也是正确的,他只是不希望被人吃人血馒头,他认为做企业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实事,是要让企业活下去。

接下去,大家总结了一下,正反双方算是统一了部分认识,首先,支持司马南的万喆指出,司马南在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上,对财报的解读是错误的,如果他要证明真有国资流失,必须提供新的证据,此时,李肃好像还没明白啥叫少数股东权益,不过,这里也就略过了。其次,是高负债率问题,基于国际同行的负债率的接近,而且联想的经营也算正常,因此,司马南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个伪命题。第三个,联想确实是缺乏技术基因的,3%的研发投入,跟科创板13%的研发投入相比,确实差距太大,因此现在在金融上所做的探索,也可能是转型上的尝试。最后好像又是吴海军来做了个总结,意思是,联想没有做成华为,但是他在电脑行业也做到了国际第一,我们不仅要为赛道上跑第一名的鼓掌,我们也要给以第二第三名的鼓励。

闹闹腾腾中,节目结束了,整个节目中,王钧和张捷是属于比较儒雅的,项立刚是则是比较争锋相对,北师大的万喆也是发言咄咄逼人,吴海军则是朴实诚恳。

一场讨论结束了,但是留下的思考却远远没能那么快终止。在这段时间我跟网友们的交流中,基本上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这次讨论中,正反双方都进行了激烈交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各位嘉宾们基本上都从各种不同纬度进行了解读,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会不会令大家满意。

其实,我在上一段视频中就曾经说过,其实关于联想的这次质疑,是一次不会有结果的质疑,因为事件发酵至今,网民们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对这件事情,各自都有着不同层面的解读,是否所有人,都能够像王钧所说的那样:就让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经济的归经济、内心的归内心。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下行的背景下,联想事件,其实就是一个缩影,照出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焦灼。这种焦灼的情绪在长期大国关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缩下,本身就是一触即发,因为在此次司马南的质疑下,是否国资流失、资本家还是企业家,马上引发了一场全网的狂欢。

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但是,我认为,这场辩论是注定不会有结果的。如果一定要有个结果,那只有交由国资部门去专门审定。但是也正如节目中,中概股协会名誉主席 唐兆凡博士指出的,在美国的法院审理金融和商事案件时,有一个Business Judgment Rule(商业判断规则),即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家的商业判断一般不具有可谴责性,不会要求企业家因此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不能轻易质疑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句话听起来令人很不舒服,但是经营过企业的人也许才会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许多人只看到企业家站在聚光灯下面时光华四射的时刻,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没能看到,再通向这个舞台的路上,多少尸骨累累已经零落成泥。中关村以前排头前十的企业还剩下那几家?所以,王均才会说,能活下来的企业,都值得我们尊重。

当然,我并不认可说公众不可有质疑的权利,只是想说,回到王钧的那句话: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经济的归经济,内心的归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