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1)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2)

由作家周振伟编剧的电影《张骞出塞》入选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实现我省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从电影剧本到出版的同名实体书,《张骞出塞》于重现张骞“凿空”西域的远征伟业中全面弘扬丝路精神。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3)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4)

“一带一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时代乐章。

乐章的前奏,来自两千多年前,那历史深处的马嘶阵阵,驼铃声响:作为“凿空”西域的西行者,张骞以自己的无畏、努力和执着,开辟了连接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成就了一条绚烂千年的传奇商道。“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连接历史与未来,以新的时代内涵促使古丝路重焕生机。

目前正在筹拍中的电影《张骞出塞》,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部由南阳作家周振伟编剧的电影,2017年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实现了我省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这是一部回望历史的作品,亦是一部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的作品,看似是一段历史往事的讲述,却因其置身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中,从而凸显出题材的宏大、题旨的重大以及意义的深远。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5)

1

以史映照现实 奏响“一带一路”的历史和声

司马迁称他是“凿空西域第一人”,梁启超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西汉时期的张骞以其开辟丝绸之路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并被载入教科书的著名历史人物。《张骞出塞》剧本,立足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选取其一生中最为辉煌也最为艰难困苦的13年为主线,艺术地塑造和再现了这位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不忘初心、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百折不挠“凿空西域”的传奇故事和史诗级英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这么好,我觉得需要一部与之匹配的作品特别是一部史诗巨著来为之鼓与呼。”周振伟说,张骞出使西域,通过不懈努力打通了一条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也绘出了“丝绸之路”的壮美画卷,使之成为古代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条商路,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深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所以回望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历史往往映照着现实和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开辟了历史上中国第一条对外开放之路;两千多年后,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倡议跃然而生,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已然到来。《张骞出塞》站在史实的角度讲述,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奏响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和声。“古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相隔两千多年,但从历史到当下,丝绸之路内在气质一直未变,丝路精神一以贯之,《张骞出塞》既具历史价值和意义,又契合了时代主旋律,所以得以入选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周振伟说。

由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于2014年3月启动,旨在推出一批“一带一路”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发挥广播影视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优势,加快推进与丝绸之路国家广播影视交流合作。《张骞出塞》,是我省首部入选该项目的电影作品。而同名的实体书,也正在校对,即将出版。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6)

2

讲好中国故事,唤醒各国人民心中的历史记忆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与友谊之路,而文学艺术,总是打通民心的桥梁和最有效的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讲,《张骞出塞》以电影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唤醒的,是千百年来各国人民心中的共同历史记忆。

当年丝绸之路开通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历经艰险,为中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因之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丝绸、铁器、瓷器等丝织品、金属工具等则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之后的岁月,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所以,张骞的故事,已然不仅仅是中国人所熟知的独有历史记忆,而且是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在《张骞出塞》剧本里都得到体现,同时,剧本充分刻画了张骞穿越大漠荒原的艰难困苦,所到之处以理服人以德待人平和友好姿态,面对困难和死亡挑战时的坚定果敢,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有志有行有恒有情、让我们既熟知又感到新鲜的张骞形象。

“《张骞出塞》首先立足历史真实,在不夸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物关系等进行艺术创作”。为此,周振伟做了大量工作,查阅了《汉书》《资治通鉴》等众多史籍和资料,对丝路沿途人文地理、语言、风俗、礼仪、兵器、官制等都深入地做了功课,细到连一个马凳都要予以考证,“这个题材的作品,必须高质量高水准,任何细节都必须一丝不苟”。

周振伟说,正在筹拍中的电影《张骞出塞》由北京天慧影业、河南省光武影业、北京夏唐华映资本、中商至善资本等机构投拍,将由一流的主创团队精心创作,“邀请全国顶级导演、一线演员加盟,力创精品,打造经典”。虽为历史题材,但电影融合了战争、武侠、爱情等元素,还会借助世界顶尖技术重现楼兰古城,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壮观的视觉效果与动人的故事情节并存的史诗巨制,力争把“中国故事”“丝路故事”“传统友谊故事”,及“南阳故事”“中原故事”讲好、传播好,为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7)

3

传播昂扬能量,弘扬传承生生不息的丝路精神

历经千年,丝路故事从未中断,“一带一路”是对历史血脉的有力接续,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得人心的当下,《张骞出塞》的筹拍恰逢其时。

“《张骞出塞》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伟业,但涵盖全剧全面弘扬的是丝路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张骞胸怀天下、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忍辱负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持汉节不失’、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周振伟说,他非常景仰、推崇张骞,“他是干了常人不敢干也干不了的事儿,既有胆识亦有能力和毅力,这种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敬佩和发扬,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需要把具有一定震撼力和影响力、反映张骞伟大形象和精神的作品早日推向银幕,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事实上,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周振伟的创作过程。2015年,从开始构思创作到完工,周振伟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拿出了一部质量过硬的剧本,“战鼓频奏,时不我待啊,‘一带一路’已迈出坚实步伐,我必须尽快把作品拿出来”。由于以前曾创作出版过《光武帝》一书,周振伟对汉代历史较为熟悉,但他仍大量查阅史籍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夜以继日地开始创作,“这几十万字,都是我用大拇指在手机上‘划’出来的”。在手机上写,图的是方便快捷,“走到哪儿想到哪儿随时能写出来”。为此,一个月时间他用坏了一部手机的屏幕。可谓是:毁了一部苹果机,成了张骞出塞事。有天早晨他为免干扰,曾跑到白河莲花岛上写作,从早上一直不吃不喝写到晚上10点,直到手机没了电,才发觉小岛早已关门,游客早就走光,大门已被锁上,“既然出不来,我干脆在河边石头上坐了一晚上,脑中还在不断构思”。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市文广新局党委对他的大力支持:开辟专门创作室,为他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全力支持他完成创作任务。

一个多月创作完工后,剧本通过了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评审,被业界称之为文学豫军“快枪手”。接着便是反复开研讨会,提高,打磨,十易其稿,“我的目标是必须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之所以如此,固然是站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为之鼓与呼的高度,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但同时,就河南来说,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区域,就南阳来说,除了是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方城博望更是张骞封侯地,所以,“无论是从国家高度,还是从河南和南阳角度来说,创作好《张骞出塞》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责任”,亦充满了作为文学豫军、文学宛军一员的家国情怀。早在“中国梦”概念提出时,他就积极创作《愚公移山之开山巨斧》剧本,同名实体小说同步出版,以弘扬愚公坚忍不拔的毅力及脚踏实地、做事不畏艰险的实干精神来响应“中国梦”,“说过,‘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工作者应‘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所以我们应当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主动作为,实现文化担当、社会担当”。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8)

张骞相关的文艺作品(电影张骞出塞奏响历史和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