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西北民歌之父,一位出身于北京文艺世家,因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便于西部民歌产生了不解之缘,影响和发展了西部民歌的中国民族音乐家,甚至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事业。他的歌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他本人更是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1)

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当时西部自然、社会环境中并不良好的条件下还依旧结合当地的文化,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了只属于当地的音乐,优美、舒展、极具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又赋予诗歌的神韵,让后代的我们了解认识甚至向往西部的美[情歌]、[入狱]、[荣誉]成了他的标签,下面从这三个词汇中来剖析下他的人生经历及他创作的音乐


情歌的创作之缪斯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2)

一个好的作品必然结合了当时当地带给作者的感受,而好的音乐作品更能体现艺术家温柔细腻的情感。对于王洛宾来说,这样的珍品不止有一件,他的每一首歌曲都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情感的释放与共鸣,音乐是不分地域的,不仅仅是歌词声色,那隐隐的感情流露被作者隐藏,这也与他所遇到的女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3)

罗珊-杜明远,她是王洛宾遇到的最初的爱人,罗珊也是他所创作的歌曲《曼丽》的女主角,这首歌曲在当年的上山下乡的知情群体间秘密传唱。1938年,他们在北平大学生合唱团联欢相识,后因在一次赈灾义演中两人再次相遇,大学时代的爱情总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纯真,经过相识相遇,两颗年轻的心由此贴近,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将徐志摩的诗《云游》谱成曲。后来,又将此歌献给女友罗珊。在1941年,两人却宣告婚姻走到了尽头。可能当时的感情太过稚嫩,最后还是分开了,或许从《曼丽》这首歌词中能够感受到当时王洛宾的不舍。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4)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这位好姑娘正是萨耶卓玛,来自金银滩草原,他们的相识是在当年影片《祖国万岁》的摄制,卓玛饰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卓玛的帮工。三天,影片拍摄结束,王洛宾骑着骆驼随着摄制组离开金银滩草原,直到王洛宾的身影消失在这片草原上,卓玛仍然在挥手送别。王洛宾永远无法忘记卓玛的笑容,便把这心情化作了这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前奏的开始似乎便将听者带入了那片有着他们相识记忆的草原,卓玛送别的情形像是就在眼前,不舍、迷恋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5)

“我愿、我愿、我愿…舍弃我的全部与她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草原”。

不难感受他的真情流露,远方的景色,远方的姑娘,而这一切都像是王洛宾的梦境般,而他所创作的音乐却在告知一切都还在。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6)

第三位就是三毛了,一位对生命、爱情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奇女子作家,与王洛宾有着非比寻常的情感交织。三毛到新疆采访王洛宾时,彼此有了特别的情感,但两人毕竟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最终三毛选择了分开,这首《幸福的D弦》便是三毛离开他后写下的,借着故乡、月亮,将对她的情感表达。在得知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后,创作了《等待》,或许如果她还在,这个“等待”是他想对她的所说的“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温柔细腻的音乐家就这样将自己一生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表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为这一首首歌曲赋予了灵魂,让听者产生共鸣,也为当时人们的记忆有了不可磨灭的留存,情感是无法忘却的记忆,音乐是永远刻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


多次入狱却依旧创作

1941年,那时的王洛宾正在西北投身音乐事业,想用自己的力量鼓舞战士们,由于与萧军、丁玲等人走得比较近,在去兰州、回青海的路上,以共党嫌疑犯的身份被抓捕入狱,整整三年,他们将王洛宾关进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小号子里,王洛宾根本无法将身体放置合适的位置,这种非人的折磨天天在伤害着他年轻的身体和心灵,在这段时间里他饱受折磨,被抓后颠簸不堪、尘土飞扬,还不知自己要走多远,押往何处,心中满是绝望和茫然,他想起这一幕幕便在特务要他招供的纸上用牙膏皮卷成的笔,写下第一首歌曲《炊烟》。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7)

1951年的6月,拒绝前往台湾、又加入新疆军区的他又因为各种原因,再次被捕入狱,押往新疆,判处王洛宾劳役两年。而他的妻子刚生下小儿子,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打击,一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王洛宾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放进里作品里。

1960年,他第二次入狱判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只因为他创作了一首歌曲,《萨拉姆毛主席》。在维语里,“萨拉姆”是万岁之意,可因为听起来像“杀了”的发音,他被指“历史反动”、导演排练的舞剧被指“用心险恶”

入狱的经历却丰富了王洛宾的音乐世界,当时在监狱里的人大多数都是来自大西北的民众,就这样,在狱中的王洛宾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民歌。在被关押了2年后,由于文工团缺少教员,王洛宾被假释出狱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8)

之后的他,也曾被剥夺传唱的资格,再次失去自由,可贵的是,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梦想。

1975年,刑满释放,政治上继续被管制着,数度牢狱之灾后,他早已一无所有,只能靠做一些小工养活自己。

1981年新疆的平反大会上,他终于恢复了名誉和军籍,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

1996年,他因癌症入院治疗,躺在病床上依然坚持创作。同年3月,因患胆囊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9)


一生荣光终是不朽

王洛宾曾说:“我一生坎坷是为音乐,但也是音乐让我活了下去。”

王洛宾的一生用他的音乐创作进行书写,不仅让后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的感受,也更发展了西部地区的音乐文化,即使遭受到了不幸和摧残,三次入狱,失去了十几年的自由,他依旧不放弃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赋予民歌新的灵魂。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10)

正因为当时的社会是我无法触及到的,只能通过书籍、音乐、文章、电影等去感受,西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中国成立,那个年代的人们在我心中都是传奇的,勇敢且拥有足够的智慧,虽没有先进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但他们的思想却是先进的,是超脱世俗的,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在因当年社会的影响而为此继续前进所产生的。

王洛宾的作品根植于民间艺术,将最基层的民众普通生活写入音乐中,为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讴歌,唱出民众的心声。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亢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还原他流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失去了15年的自由)(11)

郭德茂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只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这个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与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的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西部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不平凡的一生终究创造了不平凡的一切,大漠无际风暴不可畏,天山皑皑雪莲独峥嵘


文/枕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