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不负人生优雅的原创历史军事故事。(谢绝搬运)

麦克阿瑟、哈尔西的新征程

在取得了新几内亚战场上的连续胜利后,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已经向日军在岛上的大本营——莱城——进军了;他们可以从那里穿过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之间的海峡,袭击拉包尔。

想要实现麦克阿瑟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需要给他提供额外的1800架飞机和至少5个陆军师的支援。

将军的这一要求意味着最优先级的重新分配资源,要获得陆军和海军的一致同意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问题就被踢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

辩论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家同意有限制地向拉包尔进攻方向派遣军力(满足陆军),但同时也为“最终占领俾斯麦群岛”做好准备(满足海军)。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1)

这场战役名义上是由麦克阿瑟将军来控制的,因为拉包尔位于他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但是实际上,这个战区东半部的指挥权在接近南太平洋战区的能干的指挥官哈尔西上将手中。

其实,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和日本一样,都存在着陆军和海军这两个军种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只不过美国的高层协调机制远远优于日本,没有弄得日本那样相互视为仇寇。

早在1942年,为了平衡两军的关系,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协商决定,以东经159°线为界,将太平洋战区划为两条并行的战线,麦克阿瑟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他代表的就是陆军。

正因为如此,海军尽量不把舰船派往澳大利亚,因为担心会被麦克阿瑟收入麾下控制起来。而更糟糕的是,这种尴尬的安排使得哈尔西和麦克阿瑟无法直接讨论战略。

这种指挥体系是为了“维持各军种的平衡”。但这种安排缺乏效率,并且隐患重重。瓜岛战役后,当哈尔西想继续向西边的岛链推进时,如果没有麦克阿瑟的支持,他就难以为继了。

哈尔西明智地决定,是否可以通过一次面对面的高级会议解决这一问题。1943年4月初,他跨越珊瑚海,出现在了布里斯班安保集团的大厦里。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2)

哈尔西在布干维尔岛,他胳膊上的刺青是海军学校时的纪念。

在所有认识他们俩的人看来,麦克阿瑟和哈尔西不太可能成为亲近的好朋友。

哈尔西一点也不喜欢麦克阿瑟那沽名钓誉的公报,并且一名副官还记得哈尔西曾把这位将军称为“自吹自擂的贱人”。

因为火爆的指挥风格和个人魅力而被称为“蛮牛”的哈尔西,居然能够和独裁的麦克阿瑟一拍即合,这让所有海军官兵们都大吃了一惊。

哈尔西后来回忆道,见面没超过五分钟,“我就觉得我们好像是一辈子的好朋友。我很少见到哪个人能以这么快的速度给人留下如此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而麦克阿瑟也对哈尔西印象深刻:“……我对他一见面便颇有好感,时间越长,我对他越崇敬和仰慕。”

在随后的一年里,哈尔西和麦克阿瑟将有效地协调他们在南太平洋的行动。这两位将军常常会有一些争论,而正如后来人们所写到的那样,“但是他们总是有一个让人愉快的结束”。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3)

由麦克阿瑟和哈尔西精心设计的这场战役是以拉包尔为最终目标的。美军从两个方向进攻的部队,将逐步推进,再通过一系列新建的机场,为每一次新的登陆提供支持。

麦克阿瑟的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夺取莱城以及其东北新几内亚地区的残余的日军据点,然后穿过勇士海峡和俾斯麦海峡,登陆新不列颠岛;在这个岛西部设立了机场后,麦克阿瑟的陆军航空队就可以空袭东端的拉包尔基地。

同时,哈尔西的部队将从另外一个方向的所罗门群岛出发向拉包尔进发,夺取在拉包尔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之间的一系列小岛。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4)

哈尔西喜欢把整个所罗门岛比做一个梯子,而每夺取一个新的岛屿就相当于在这个梯子上向上爬了一格。

从日军手中夺取新乔治亚岛和科隆邦阿拉岛则是前进了两格。而在夺取了日本在所罗门群岛的总部——布干维尔岛一部分以后,哈尔西就站到了这个梯子的顶端了——拉包尔就在250英里之外。

在这次双管齐下的作战行动中,麦克阿瑟最终将在新不列颠西部登陆,哈尔西则会在布干维尔登陆——这被称为“车轮”行动,行动日期开始于1943年6月30日。

日本人的战略和反击

日本人其实已经缩短并巩固了他们的新的防御线,这条防御线从新乔治亚岛的蒙达延伸到 新几内亚岛的萨拉马瓦(又译萨拉摩阿)。

下一步何去何从,这也是日军大本营内部的争论焦点:

陆军希望能够防守住新几内亚,因为这将为他们(臆想中的未来)大举进攻提供一个绝妙的出发基地;而且,在新几内亚岛上更容易大规模地使用陆军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一旦丢掉了新几内亚,菲律宾群岛和爪哇岛和日本本土的联系都会被隔绝。

但是对于海军来说,所罗门群岛则更为重要。因为该群岛上的空军基地比新几内亚更多,而且如果布干维尔岛丢了的话,拉包尔以及特鲁克岛(联合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将会陷入危险。

其实从战略高度来看,海军的意见更合乎逻辑,因为事实已经证明,派遣护航队去新几内亚的代价及其高昂(俾斯麦海战役),可是更能够胡搅蛮缠的陆军最终获得了批准。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5)

虽然日本帝国海军输掉了辩论,但大本营却命令山本“排除万难”,强行压制敌人的空中力量,夺取整个战区的制空权,以保证对新几内亚岛和北所罗门群岛的运输补给。

山本五十六决定派出自己所有的精锐航空兵力量来强行实施此次作战——“伊号作战计划”。

日本人派出了第3舰队的150飞机、第11航空舰队(注:航空舰队指的是隶属于联合舰队的陆基航空兵力量)的155架飞机,再加上两个舰队的若干架侦察机;山本和宇垣缠将带着黑岛、渡边等几个手下亲自出马,指挥发动攻击。

作战将分为两个阶段:

X作战——4月5日-10日,所罗门群岛方向;

Y作战——4月11日-20日,新几内亚方向。

4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被袭击,日军空袭的强度达到了珍珠港事件之后的最大规模——共出动了224架战斗机和轰炸机。

日军的飞行员狂热地参加战斗并汇报了“狂热”的战绩;同样的是,他们造成的实际损坏也很有限。只有1艘驱逐舰和2艘小军舰沉没,7架海军陆战队战斗机被击落——日军损失飞机21架。

随后,山本将注意力转向了新几内亚,并于四天之内在奥鲁湾、莫尔斯比港和米尔恩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空袭。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6)

飞行员报告说,共击落175架敌机,击沉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5艘运输舰。事实上盟军损失的飞机不超过5架,另有1艘运输舰和1艘商船沉没,1艘商船搁浅——日军则又损失了21架飞机。

这些报告让山本相信,“伊号”作战计划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为了鼓舞取得优异战果的飞行员们,山本五十六于4月18日从拉包尔飞往布因,途中被破译了密电的美军飞机伏击,山本陨落于丛林之中。

而驻扎在新几内亚的莱城、萨拉马瓦等地的日军部队,都是前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的21旅团、南海支队的残兵败将,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联合舰队抽调了4-5艘潜艇给新几内亚的日军运送补给,也只能勉强维持,至于增加兵力,是别想了。

于是,日军又把瓜岛用过的“老鼠特快”用上了,用驱逐舰将增援部队运到芬什港,然后工兵驾驶着快艇带着这些人趁着夜色休恩湾或者干脆让他们走陆路。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7)

这种补给效率可想而知,日军拼死拼活送到前线的士兵人数也就是勉强补充上了因疾病、伤痛、营养不良而死掉的鬼子数量罢了。

于是,被补给问题逼得焦头烂额的鬼子想出了一个鬼畜的点子——修筑一条从马当直达莱城的补给公路,整体其实也没有多长,300多公里而已,一但修好,日军就可以沿途设置兵站,并用汽车来运送兵员和补给了。

负责这条道路施工的是步兵第21联队、第20师团柳川支队的工兵部队,1943年4月开始正式动工,全程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推进,沿途峡谷山峰密布,而且日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机械,基本上是依靠手动工具来施工,进展自然很喜人——平均每个月推进不到30公里——还只是条羊肠小道,别说汽车了,过个人都要拼老命。

车轮行动启幕

1943年6月30日,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第四十一师第一百六十二步兵团从海上向莱城方向发动了进攻,美军选择的登陆地点距离莱城只有60英里。

美军登陆的时候天气很差,狂风暴雨席卷海面,卷起的海浪比登陆艇还要高,但是所有人还是顺利登陆了。而海岸边的日军听见登陆艇发动机的声音后,居然把这声音当成是坦克的轰鸣声了,日军部队一哄而散,纷纷逃窜到了丛林之中。等到他们缓过劲来,打算进攻的时候,美军的登陆点已经得到巩固了。

在前期的战役中得到加强的澳大利亚军队,成功翻越了新几内亚岛上的山岭,两支军队胜利在距离海岸25英里的一个小镇瓦乌汇合了,盟军现在将新几内亚截成了两段。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8)

和这次登陆同时发动的还有另外一次进攻。沃尔特·克吕格尔将军指挥的被称为“白杨部队”的美军第六军的5000多名士兵在没有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在伍德拉克岛和基里维纳岛登陆。这个关键的位置距离拉包尔只有325英里,正好处于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岛的中间。

美国工兵仅用了两周时间,就修好了野战机场,P-38闪电式战斗机终于可以首次攻击到拉包尔了。

另一路的哈尔西将军的部队也开始攀爬所罗门群岛的台阶。美军的进攻模式完全就是依靠不断地建造前进野战机场,从而让进攻部队时刻处于航程有限的空军部队的保护之下。

为了加强他的实力,在此之前哈尔西已经派遣了第四十三师大约一万人以及第三陆战队雷达编队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新佐治亚岛之间的没有防御的小岛,并且把这些岛编成一个战区——“罗赛尔”。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9)

拉赛尔也好,罗赛尔也罢,反正就是同一个地方。

到哈尔西开始“车轮”行动时,“罗赛尔”战区上已经建成了两个飞机跑道,一个雷达站,一个PT船(鱼雷艇)基地、一个可以储备大量燃料及其他物资的仓储设施。同时,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更多建好的飞机场可以有效地增强所罗门群岛航空队(原来的仙人掌航空队)的实力。

对于这些进攻的部队来讲,他们对新乔治亚岛的认识仅仅是太平洋上的另外一个充满沼气、丛林密布的小岛;而日军在争夺瓜岛失利后,他们偷偷地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替代的机场,从这里起飞的飞机飞临瓜岛只需要30分钟。

日军修建这个机场时非常小心,为了躲避美军飞机无孔不入的侦察,日本工兵部队在密林中施工的时候,每砍伐掉一颗大树,他们就用伪装网将空地罩起来,一直到这里的飞机跑道基本上完工的时候,美军的空中侦察都没有能够发现这个地方。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10)

发现这个机场的是澳大利亚的海岸巡查员,唐纳德·肯尼迪上校随即在新乔治亚岛南端的塞吉——距离日军蒙达飞机场45英里的地方建立了他的监测站。

哈尔西的进攻行动实际上提早了9天,6月20日夜间,两艘驱逐舰悄悄地驶入了塞吉港。

到了黎明时分,由迈克尔·S.柯林上校带领两个陆战连顺利抵达肯尼迪的营地。第二天,又有两艘驱逐舰送来了一个海军工兵小组,他们马上开始着手飞机跑道的修建工作,一同到达的还有两个步兵连。

这些登陆的小部队马上向另外一个目标——比鲁港进攻,哈尔西打算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PT船基地,当地的向导告诉新来的美国人,比鲁港被山峰包围着,而且日军还加强了防卫,于是是柯林决定带着他的陆战队侧面包抄比鲁港。

6月27日夜间,在肯尼迪招募的当地原住民的带领下,柯林的两个连队从塞吉出发了,他们划着橡皮艇悄悄地向西进发,他们的行动非常谨慎,一旦月光照亮了海面,他们就停止前进。

午夜后不久,陆战队员们在距比鲁大约20英里的一个废弃的村庄登陆,士兵们对付着休息了一夜,黎明时分,他们吃了一顿冰冷的野战口粮,就开始进入了丛林。

陆战队陷入了噩梦一样的丛林之中,暴雨和无处下脚的密林,让这些士兵们体会到了日军翻越科科达小径时的真实感受,第一天,部队在丛林中走了11个小时,途中和日军的小股部队发生了几次遭遇战,闷热的丛林中,紧张的士兵们很快就把带着的水喝光了,他们一个个全身大汗淋漓,腐烂的植物的臭气令人窒息,往往是汗还没有干透,天上一阵大雨又把他们淋了个透湿。

宿营的时候,所有人都累得说不出话了,胡乱吃了几口野战食品,陆战队员们就蜷缩在雨披里面睡着了。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11)

第二天的行军更加艰苦,他们又走了足足12个小时,他们需要穿越一片更大的丛林和一大片沼泽。

如果说第一天陆战队员们是被密林包围,那么第二天他们完全就是在烂泥里面打滚了——他们一路上跋涉过了至少3条深到下巴处的河流——如果这黑乎乎的泥沟能够被称之为河流的话,到处都是泥泞,前方部队通过的标识很快就被践踏的不见踪影。部队花费的时间比预计的多了一倍。

柯林的部队实际上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从塞吉出发,计划中应该由他们从侧面攻占登陆点后,再发射白色信号弹来指引大部队登陆;然而,丛林让一切都延误了。

29日早晨,美军计划登陆的三艘驱逐舰来到了比鲁港,他们既没有看见信号弹,也无法联系上柯林的部队,于是舰队指挥官命令军舰试探性地驶向岸边,日本守军用一阵猛烈的枪炮欢迎了他们;见势不妙的美军只好放弃了这次登陆,将登陆部队全部带回了塞吉。

柯林的部队仍旧在丛林中艰难跋涉。这些陆战队员们已经快被丛林折磨疯了——这里充斥着“经常绊倒我们的像蛇一样蜿蜒的树根,经常让我们摔倒的该死的泥浆,以及许多讨厌的蔓藤植物。”——所有人都在歇斯底里地诅咒着这片丛林。

到了晚上,这些陆战队员“倒在泥浆中就像死了一样呼呼大睡”。而在接下来的一天里,这些“死人”还要进攻敌人。

30日对比鲁的进攻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得知柯林的部队没有按时到达后,美军指挥官决定正面强攻,他们派出了俯冲轰炸机对日军据点进行轰炸。

结果当美国飞机飞到目标上空时,发现好些没有接到命令的补给船已经开到了港口附近,飞机只好在目标上空来回盘旋,等待着这些补给船开远点——现场既混乱,又壮观。

守卫港口的日军部队看到这种场面,自动脑补成了美军即将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海空联合登陆作战,许多被吓坏了的日军纷纷向后方的丛林中逃去。

最新菲律宾战事(菲律宾之战六)(12)

就在这时,被丛林折腾的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柯林的陆战队士兵们,凶神恶煞般地截住了日军部队,将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刚刚纷纷掉头的登陆补给船现在又再度靠上了码头,开始卸货。

“车轮行动”已经全面展开了,而柯林的部队的遭遇,并没有引起主力部队的注意和重视,对于新乔治亚岛的恶劣环境的无知将会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新乔治亚岛的主要目标就是蒙达机场,美军并不愿意将有限的兵力用于去攻击日军强大的滩头阵地;特纳将军的第3两栖编队在距新乔治亚登陆海滩以南5英里的伦多瓦岛登陆。

从伦多瓦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岛上,炮兵阵地的炮火可以直接攻击到蒙达,这样既可以支援对日军机场的进攻,这个小岛还可以充当进攻部队的后方基地和救护站。

伦多瓦上的日本守军只有120人,所以美军只花了几个小时就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是日军随后的空袭让登陆的美军很吃了些苦头——在登陆后的前三天,日军的空袭造成美军至少3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和时时刻刻的暴雨相比,日军的空袭也不算什么了,暴雨让地面变成了泥浆的海洋,所有人都要在深及膝盖的泥沼中挣扎,而且美军的机器设备也深陷在了泥沼中。

最难受的还是“海上工蜂”部队,他们不得不在暴雨、泥沼、日军的空袭和炮火下面拼命地修筑道路,构筑火炮阵地——所有的工兵都被泥浆糊满,活像泥沼里面脏兮兮的蛤蟆。

他们花了四天的时间,终于建好了一条从登陆点通向架设着155mm口径“长汤姆”远程加农炮的野战道路。

这条道路建成后,远程加农炮就对着6英里外的蒙达猛烈开火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海上工蜂”们都停止了工作,开始疯狂地欢呼。。。

待续,敬请期待下个故事——《蒙达之战》。

感谢各位的阅读,喜欢这个故事的话,麻烦点个赞吧。

#军事##军事趣科普##创作挑战赛##二战##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