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课型

包括导言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课型。

导言课: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做整体介绍,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发展史、趣味数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如列举一些如何用数学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遇到的问题的相关事例,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整体宏观引领(如观察、探究、归纳、分类、类比等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初中数学的性质、任务、意义和重要的知识内容,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新授课:新授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达成数学学习目标。它是数学课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课型。

习题课:习题课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旨在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课型。

复习课:复习课是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使之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课型。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数学课教学流程设计方案)(1)

二、新授课基本结构

环节:预习 ——精讲——展示——达标

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应通过学案体现,学案在家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来确定。

1、预习的界定与步骤

预习是通过学生自学(或在老师帮助下)复习旧知识和落实新基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基础性知识由学生自学完成。而难度较大,或需要教学时间较长的内容则作为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环节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

步骤:

(1)学生在家或在课堂依学案自学:老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生依据学案和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形成学习结论。

(2)组内互助交流:课堂上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讲解、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对有争议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2、教师精讲的界定与步骤

教师精讲是在学生预习之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的必要讲解,原则上,学生预习已经解决的不讲,知识重点、难点必讲。

精讲的步骤:

(1)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快速汇总。

(2)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3、展示的界定与步骤

展示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落实知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也是实现知识的进一步提升、拓展和延伸。环节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有些教学任务,展示环节也可与预习环节融合在一起进行。

步骤:

(1)明确任务:各小组分别明确各自的探究任务。教师给予路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2)展示准备:学生组内进行展示准备,组内交流见解、达成共识、明确展现方式、进行展现的任务分配,同时进行黑板书写、作图、讲解准备,此时教师应巡视指点。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应继续进行交流巩固。

(3)学生展示:展现不仅描述结论,而且说出得出结论的过程或设计意图、总结的规律、创新方法、记忆规律、易错点、易混点等。展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站姿、声音、手势、表情等。要引导学生用好教鞭、教具及学具。

(4)质疑补充:在学生进行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应积极思考,并及时进行质疑补充。

(5)教师点拨:在学生进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疑惑处及时进行点拨,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展示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这里要强调的是,针对程序性知识,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逐渐意会到、体验到,换句话说,程序性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通过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悟出来的。总结反思,强调独自地回味、深入地体验。

4、达标的界定与步骤

达标是对学习任务的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在教师指下导独立进行基础知识巩固、阅读理解训练或写作练笔。

(2)教师检查。教师要及时检查批阅,了解学生达标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正确判断。

(3)组内互助或教师精讲点拨:组内成员间互相交流独立学习结果。如果是较难的共性问题,则可采取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进行。

(4)展示交流:展现达标结果。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教学流程的具体环节:

(1)布置学案及作业。如在家预习,则应布置家庭预习及复习巩固内容;如在课堂上预习,则应布置复习预习内容,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家庭巩固性作业。

(2)预习检查。检查预习,包括检查复习内容。可采用教师抽查方式、学生互查,如是在家预习的,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应对所有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批阅。

(3)预习检测。检测预习,包括检测复习内容。不同层次学生检测不同问题,体现因材施教。

(4)预习交流。预习交流,包括交流复习内容。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均可。交流应有重点,教师要在检查预习情况基础上提出交流要求。交流时,教师应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精讲作进一步准备。

(5)精讲点拨。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应体现启发性、点拨引导、示范性,一般情况下,不应单纯交待结论。

(6)学生展示: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重点内容、易错内容、规律总结进行展示,不应泛泛展示。学生展示中,教师应起到引导点拨示范作用。

(7)课堂达标检测;应体现分层次检测思想,内容适量;也应进行单元或阶段达标检测。(小学非实验年级应针对基础知识进行达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数学课教学流程设计方案)(2)

三、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步骤:明确任务、独立探究、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1、明确任务:学生先把有关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知识点、方法及规律,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加深理解。然后明确知识运用部分的任务(即问题,问题选择要把握针对性、典型性、梯度性原则)。

2、独立探究:学生针对任务中的问题,独立思考、探究,得出个人结论。

3、组内互助: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讲解、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对有争议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4、展示交流: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进行报告,交流时要有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的交流。他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适当评价,必要时老师给予质疑提问、补充完善、靖讲、恰当评价。同时,在小组报告后,教师可对某些知识进行相应、适度的规律总结和拓展延伸(对于有规律性、技巧性、探究性的问题可以进行展现,由教师灵活把握)。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数学课教学流程设计方案)(3)

四、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环节:知识梳理—综合运用

1、知识梳理:进行知识梳理,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或知识树)。

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独立梳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或知识树),必要时由教师指导完成。

(2)组内互助: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小组内对子或组内检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或知识树)。

(3)组间交流: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的代表——报告人,就知识梳理问题本组完成情况向全班进行报告,教师随机指定小组报告人,必要时对学生的报告、其他同学的补充给予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恰当评价。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2、综合运用: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综合运用的练习,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

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针对问题,独立思考、探究,得出个人结论。

(2)组内互助:在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对子或组内检查、补充、纠错、讲解,合作探究,达成共识。互助时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互助。

(3)展示交流: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就知识运用中的任务本组完成情况向全班进行报告,交流时要有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的交流。他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适当评价,必要时老师给予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恰当评价。同时,在小组报告后,教师可对某些知识进行相应、适度的规律性总结和拓展延伸(对于有规律性、技巧性、探究性的问题可以进行展现,由教师灵活把握)。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