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山西·十大石窟】

石窟寺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遗存,它集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艺术形象美轮美奂,除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反映中华文化特征、中外文明交流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29日,山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束。据统计,山西省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481处,其中石窟寺278处,摩崖造像203处。山西竟然藏有这么多壮美的石窟!除著名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更是因那尊曾经亮相央视春晚的太原天龙山佛首的回归,引海内外广泛关注。

这期《山西青年报》,带领大家一起来“云游”山西最美的石窟瑰宝。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1)

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 胡风汉韵再现北魏民族大融合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营造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胡风汉韵,交相杂糅,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人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文中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云冈石窟视察时指出“云冈石窟要三年修好”。通过“三年保护工程”的实施,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

值得一提到是,在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中,有47件乐器雕刻,构成一个浩大的诸佛音乐厅,这47件乐器雕刻中,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等乐器,亦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之类,再现北魏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

近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下大力气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存石窟测绘与形象数据,开展洞窟复制试验,与高校联合,编制全国石窟寺高浮雕数字化行业标准,并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复制,开创了大型文化展陈品快捷运输、安装的新途径,让云冈石窟可以“行走”世界。除了助力让文物“活起来”,也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数字档案。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2)

回归的佛首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3)

天龙山石窟 佛首含笑而归彰显国家强盛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太原天龙山因寺得名,因石窟而著称。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它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南北朝至隋唐各个时期的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

天龙山石窟造像以高雅柔和、雄健优美和飘逸多姿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天龙山样式”。

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 2021年2月,农历牛年春节除夕夜,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晚;同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含笑而归,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佛首回家,在高兴之余也为我们文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担当,那就是要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做文章,要挖掘天龙山石窟所蕴藏的深厚晋阳文化、中华文化,使人们在游太原游山西中感悟历史,享受文物保护成果。”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接受采访时表示。

受疫情影响,近日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暂时闭馆, 为弥补线下闭馆的遗憾,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推出《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和《复兴路上·国宝归来——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两大线上展,360度全景导览让民众在手机方寸之间就能一睹佛首真容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4)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 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羊头山石窟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洞窟。 羊头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形制为平面横长方形,面宽2.85米,进深2.28米,高2.8米。主室正壁正中开一圆形拱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龛内正壁居中雕二佛并坐像,为释迦、多宝佛。山腰部的佛龛内,装饰着满壁的佛龛,故称“千佛洞”。在洞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着佛、菩萨、天王、力士,肌肉健美、衣饰贴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羊头山石窟在开凿年代上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大致推定为北魏孝文帝太和晚期至宣武帝景明初;第二期,也是羊头山石窟开凿的高潮期,其年代大致定在了北魏晚期;第三期则是北齐和隋朝时期;第四期从造像样式和铭记上看属唐朝开凿。

相传炎帝神农氏在羊头山尝百谷,教民农耕。 近年来,高平市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以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受疫情影响,创新推出了“云拜祖”祈福平台,吸引全球华人在网上体验“问祖寻根”之旅,完成献礼祈福之愿。呈现出规格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的良好态势助推了文旅高质量发展。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5)

金灯寺石窟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6)

金灯寺石窟 中国石窟造像最后的华章

金灯寺石窟,坐落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其建造石窟的难度可想而知。

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代,前后历时60余年完工。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建筑史上年代明确的最后一个石窟群。其造像,是中国石窟雕像艺术即将谢幕之际的经典。被称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应有尽有,其中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步入著名的水陆殿内,79幅浮雕壁画引人驻足。更有意思的是,殿内泉水一股股从殿角的石缝注入水池,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沿中间和墙壁四周铺田字形方格石条,便于喜欢石刻艺术的游人沿堤绕窟,近距离观赏佛龛佛像。

严格意义上来说金灯寺并不是一个佛寺,里面供奉的有佛、道、儒、神等诸多神像,是典型的前道后佛。

金灯寺背后的山坡上,就是金灯寺的塔林,远远望去,山坡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明、清舍利塔共有46座,都是历代圆寂于此的僧人。其中最大的一座塔叫作“千佛塔”,是金灯寺的创始人芈禅师的墓塔。千佛塔通高10余米,均为青石雕造,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多尊,美轮美奂。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今生一定要到此一游的心愿。

山西两大石窟(云游山西十大石窟)(7)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摩崖造像 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临汾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长约30米,窟龛总高约11米。崖壁背山面水,背靠辛置镇郭庄村,东临108国道,汾河从西面向南流过。千佛崖造像窟龛的雕凿非常集中,层叠分布于崖壁中部以北,密集区域多达8层。初步统计,共70余龛、约300尊造像。崖壁上方有一尊高达6米坐佛,为“高武时期”雕凿而成。

关于它的原貌、开凿原因等,史书并无记载。不知道何时起,石窟的部分暴露了出来。1993年霍州市文管所多方集资,对千佛崖石刻进行了局部保护维修,恢复了主体石刻顶部的原有抱厦。并收录进了我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内。2020年,山西省启动石窟寺专项调查,恰逢地方政府即将对千佛崖进行加固保护修缮工程,便邀请专业考古工作人员入驻,一同探究千佛崖的本来面貌。

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崖壁造像进行了发掘,并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千佛崖摩崖造像题材多为常见的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雕凿精美。在此处发现5尊十一面观音是千佛崖摩崖造像的显著特征之一。据了解,十一面观音形象在中国大量出现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以后逐渐流行。

霍州市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始凿于唐代高武时期,开元以后为主,是山西重要的唐代中型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受洛阳龙门、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对研究盛唐向中后期过渡的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未完(李芸红 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