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演员在历史剧中出演过皇帝角色,比如刘永、陈宝国、唐国强、郭大龙等。

每个人生活经历与表演方式的不同,塑造出来的皇帝形象也不一样。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演员饰演下的不同风格皇帝。

翁斐然

王朝自秦始,初代为嬴政。

在《大秦赋》播出后,张鲁一版的少年嬴政形象,遭到网友疯狂diss。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

大部分评论是对他40多岁年龄,却出演13岁少年的装嫩行为感到违和。

对于这点,陈道明在饰演“康熙”时也曾遭受过相同的非议。

不同的是,陈道明自知扮相无法靠近,便主抓青年康熙的“神”,在形象别扭与“像不像”的问题上,选择了将观众注意力转移到后者。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

不过,这对于张鲁一而言,实在是有点刁难人。

少年们的故事还是交给少年来诉说得好。

就好比那个出场三集便让观众一眼万年的少年嬴政——翁斐然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

在出演《秦始皇》这部剧时,他12岁,年纪尚小不说,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在剧中的表现却惊艳了无数人。

深邃又暗含几分忧郁的眼神,英气又带着几分阴鸷的面容,再搭配成熟稳重的气质,举手投足间翁斐然都透露出一种少年帝王气。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

特别是回眸时分的冷颜,更是让人感觉到一丝睥睨天下的冷寒。

除此之外,翁斐然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在与吕良伟深夜相谈的剧情里,说到未来称王称雄之时,他的眼里亮起了光芒。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6)

权力的渴望与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野心,在那一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而当芈灵故意贬低嬴政之母赵姬,将她当做舞女使唤时,少年人的冲动又压过了帝王心气。

他将国丈撞翻在地,支撑起母亲,一双冷眸四下巡视,杀机肆意。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7)

这种面部细节和情绪调动,哪怕是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未必可以做到。

可惜的是,在参演完这部剧后,翁斐然选择与娱乐圈告别,回到了普通而幸福的日常中。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8)

陈宝国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我国自古便有强汉盛唐一说,作为开辟了无数疆土,又守下无数山河的武帝。

汉武帝虽没有开国之荣,但论功勋在汉朝当排第一。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9)

单凭他对待边陲小国和外敌民族的态度,便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所以,陈宝国在饰演汉武帝时,突出的便是一种雄霸天下的杀戈之气。

在《汉武大帝》中,相信很多人都记得他那句霸气侧漏的“寇可往,我亦可往”。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0)

不仅将汉武帝的踌躇满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出对大汉王朝深厚底蕴的自信和身为皇帝的傲气。

我们都知道,陈宝国是标准的“沉浸式”演员,他出演过的每一个角色之所以能够让观众深入人心。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1)

除了因为他表现出了角色的深度以外,还因为他把角色多面性的立体感也展现了出来。

同样的,为了“成为”汉武帝,陈宝国也将自己完全代入到了这段历史当中。

他常常会因为入戏太深,表现得极为暴躁,往往在拍完一个镜头,都会久久坐在一旁平复情绪,但时不时又会表现得非常忧郁。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2)

这种人格分裂一般的表演自然引起了剧组人员的担忧。

他们专门请来了心理医生来帮助陈宝国调养,却遭到了陈宝国拒绝。

一直到杀青为止,他都在砥砺坚持。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3)

事实也确实让他获得了成功,陈宝国的“汉武帝”成了观众心中的一个经典。

于和伟

天下大乱,三国并分。

《三国演义》与《三国》不同,单看于和伟在新《三国》中的表现,其实只能算中规中矩。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4)

但相比“奸雄”曹操,“英雄”孙权,身为“枭雄”的刘备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传统印象中的刘备长相宽厚,性格温和,善于结交朋友,但内心忧国忧民,心怀大志有野心。

而于和伟眉眼柔中带刚,气质文弱但又不失英豪的俊朗。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5)

再加上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单从扮相上,便能给人一种扮猪吃虎的腹黑书生感。

不能说和刘备形象完全不符合,但总是差一些味道。

然而,如果搭配于和伟深厚的台词功底,和扎实的演技,那这帝王气场可就藏不住了。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6)

当然,从现在来看,于和伟最出名的可能还是那段“接着奏乐,接着舞”的梗。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7)

但在当时,刘备在万众瞩目下,登基称帝的壮观画面,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尤其是对百官的册封,从宰相到五虎上将的每一个眼神都表现出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归属感。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8)

此外,还有白帝城托孤的片段也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英雄垂暮时的落寞与不甘,对未来王朝走向的不安与惶恐,以及回光返照时,对诸葛亮托孤时眼中闪动的期许光芒,在于和伟的表演下,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完美带入,沉浸在悲伤中。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19)

比较有趣的是,在后来于和伟还在不同的作品中,担任了老对手曹操的角色。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屠龙者终成恶龙”?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0)

谢君豪

秦二世而亡,隋亦是如此。

历史上,隋朝结束了长久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度成为了大一统局势。

而隋虽然是“昙花一现”的朝代,但仍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1)

比如说隋炀帝杨光。

对于杨广,许多人认为是昏君,但最准确的定义其实是暴君。

从现在的眼光看,隋炀帝在位期间做了许多实事,但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民生,这是他最大的争议部分。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2)

另一个争议的点是隋炀帝性格暴虐又刚愎自用,平日里作风骄奢无度,自私自利。

而将隋炀帝这种性格完美展现出来的演员名叫谢君豪。

提起谢君豪,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可能是《仙剑奇侠传》中的酒剑仙。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3)

但他在此之前,却是以出演反派角色为名的。

隋炀帝便是其中之一。

“尽诛九族,以警天下。”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4)

在谢君豪的饰演下,《隋唐英雄传》中的隋炀帝近乎残暴昏庸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一个小的错误,便可能满门抄斩,时有时无的狠厉又让人充分感受到帝王的无情。

许多人都会拿他和富大龙饰演过的隋炀帝作比较。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5)

确实,单从表现隋炀帝性格这方面,两人的演技几乎是不相上下,都展现出了乖张暴戾的一面。

但谢君豪的隋炀帝却又要比富大龙更多一丝复杂。

具体就表现在,郭大龙太过刚硬,谢君豪又体现了隋炀帝被酒色掏空的那种虚像感。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6)

特别是在最后的赴死情节上。

一个慷慨激昂,表现出了隋炀帝被逼死时的自傲癫狂。

另一个外强中干,既保留了帝王风范,又表现出了一份柔情,一份身为普通人将死之际的恐惧。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7)

两相比较下,各有特点,但在一次关于隋炀帝的投票中,谢君豪还是以数倍于富大龙的选票当选最传神隋炀帝演员。

刘晓庆

“巾帼英才扭乾坤 一代女皇绝古今。”

说到盛唐无数有名的帝王,最后还是选择了最特殊的一位——千古女帝武则天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8)

其实武则天的形象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出演过武则天的女演员已高达20位以上。

包括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李湘、贾静雯、刘嘉玲、某某冰等都丰富过武则天的形象。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29)

其中,有的演员侧重表现武媚娘的“妩媚”,有人则表现女帝的“霸气”,还有人表现武则天的“狠厉”。

但大多数演员只能抓住一两点特征,唯有95版《武则天》中的刘晓庆,堪称经典。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0)

从少女时期的纯真与青涩,到入宫不久后表面天真灵动,内在野心勃勃的反差。

再到登基后的神采飞扬,与为稳固局势时使用雷霆手段,流露出的果敢干练。

中后期时对待男宠的妩媚与风骚,晚年时而清醒,时而昏沉的矛盾。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1)

刘晓庆将60多年跨度下每一个阶段的武则天饰演得非常到位。

这种到位不光指形象妆容和演技,还包括在不同时间点的不同心态,和对应而出的气场。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2)

别的不说,单老年武则天在龙椅上打瞌睡,手中的书滑落在地的那一段戏便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众所周知,许多老人高龄以后,肌肉会萎缩,抓东西会比较费力,有时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3)

而当武则天被惊醒后,下意识抿手指的那个细节,可不正是老态龙钟的表现吗?

最令人惊奇的不仅于此。

在出演这部剧时,刘晓庆已有40岁,但很多少女的表现放在她身上却一点不感违和。

所以,在塑造“武则天”这方面,刘晓庆堪称“空前绝后”。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4)

哪怕将她和同样出演过这一角色的吕中、咏梅等老戏骨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反而各有千秋。

胡军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说的这句话用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5)

草根出身,却在某一日平步青云,与其他不识人间疾苦的皇帝比,朱元璋身上要多出一分民间的烟火气。

胡军便是融江湖气为一身的集大成者。

可能这个名字又许多人没听说过,但其实在很多武侠作品中都有他的身影。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6)

比方说《天龙八部》的乔峰,还有《雪中悍刀行》的徐骁。

在所有皇帝演员中,他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一位。

相比于其他演员塑造皇帝的伟光正,胡军则将朱元璋的种种劣迹,私下里的粗俗不堪等缺陷搬到了荧屏前。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7)

单从角色深度的塑造上,哪怕是唐国强版的朱元璋也要逊色几分。

无论是草莽时期与兄弟们的真情实意,还是发达后,成为皇帝,在朝野中对众大臣的冷漠无情与猜疑。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8)

每一个阶段的感情变化,胡军都表演的很到位。

特别是在马皇后去世时,早已铁石心肠的朱元璋却失声痛哭,那种真情流动最能触动人的心扉。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39)

不过,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朱元璋晚年双目失明以后的形象。

只是看着便让人感到一种悲凉与胆寒。

可以说,在胡军的饰演下,朱元璋“活”了过来。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0)

焦晃、陈道明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饰演过康熙的演员很多,但最为经典的两位当选焦晃和陈道明。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1)

虽然角色相同,但两个人诠释康熙的侧重点却截然不同。

焦晃是将康熙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表现出来,而陈道明重点突出的是帝王霸气。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2)

其实,这两种都没什么问题,有区别还是和题材定义有关系。

《雍正王朝》属于历史正剧,饰演康熙必须脱离皇帝的脸谱化印象,将人物演“活”。

而《康熙王朝》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爽文小说的套路,比较轻娱化,剧中的康熙在剧情的引导下,颇有一种“龙傲天”的意味。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3)

所以,陈道明要给观众带来感官上酣畅淋漓的爽快感。

比如说,在朝堂上怒斥百官的那段戏,便惟妙惟肖的勾勒出一个不怒自威的上位者形象。

又或者决定裁藩时,被索额图再三阻拦,怒急攻心下,直接向索额图泼茶的剧情,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皇帝的威严霸气。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4)

陈道明将康熙千古明君的正面形象完美展现给了观众。

但他演的只是皇帝,而并非是“康熙”。

在身为皇帝前,康熙也是一个普通人。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5)

他有儿女,有妻子,是天下帝王,也是朝堂领袖,是满族族长,也是儒学大家。

诚然,焦晃在外形上和康熙本人画像很像,这是一个优势点。

但观众更关注的还是他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6)

朝堂上,面对逼宫,他喜怒无常,情绪收放自如,让每个大臣胆寒,悄然无形的化解了一场危机。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便是最好的形容。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7)

而出了乾清门,他的微笑又让人如沐春风,一口接地气的台词让每个人都觉得他是慈父,特别是带着弘历赏雪时,父子二人的温情,更是为人乐道。

但转脸功夫,他便摁死了一个阿哥,暗箱操作,决定好了中意的继承人。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8)

这种矛盾与复杂,又夹杂着帝王权术的立体感,才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除此之外,张国立虽然也饰演过康熙,但比起正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更偏向于野史。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49)

张国立的诙谐与幽默固然很棒,也非常接地气,给观众亲和感,但相对而言比较片面,故不加以细评。

唐国强

“独有艰危时,方见子臣职。”

说起唐国强,大家并不陌生。

他除了经常饰演毛泽东以外,也是出演皇帝角色最多的演员。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0)

从秦汉初识,到晚晴衰败,千年历史中的不同皇帝特点,早已被他拿捏死。

但要说到最深入人心的,还是雍正。

雍正也许不是清朝最优秀的皇帝,功勋也比不上其他,但他却是出了名的勤勉。

一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不说,在位期间也从不玩乐。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1)

剧统计,目前留存下来,雍正批阅过的大大小小的奏折已多达30万件,批注更是多达1000万字。

尽管演员不需要做到这么疯狂的地步,但想要完美表现雍正的心理特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2)

和焦晃相同,唐国强同样在《雍正皇帝》中出演。

虽然风头不如焦晃的康熙强,但身为雍正,唐国强的表现也同样精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各种细致入微的表情。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3)

比如,雍正回府时,对邬思道产生的杀意,或者面对年羹尧时,表面无动于衷,眼底却一片冰寒的反差。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4)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强同样有一段“舌战百官”的文戏。

与陈道明从平缓到激昂,言语间流露出的对百官不争的伤心不同,唐国强是突然发难。

本就因繁杂的政务每天绷着一根弦,平日里还要忍着大臣无作为的气,雍正一直以来被压抑的怒火宣泄而出时,只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5)

那一刻,唐国强俨然与雍正融为一体。

顺便一说,那个说出“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诸葛亮,同样也是由唐国强扮演。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6)

尊龙

两年多年王朝更替,结束于溥仪。

从外在形象上讲,尊龙其实和溥仪并不太符合。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7)

简单来讲,尊龙被称“颜值天花板”,而真实的溥仪和他一比显得逊色太多。

但放到《末代皇帝》中,尊龙的表现便很完美。

溥仪身为皇帝的一生,是有名无实。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8)

他虽有心光复清朝的荣耀,但在时代的浪潮和众多势力的纠葛中,傀儡皇帝又无能为力。

再说他的经历,三岁离开母亲,在不明事理的年龄便被囚禁在皇宫大院之中,每天生活在几个小太监的谎言下,这种孤独是无法言喻的。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59)

而尊龙则将这种孤独与无力恰到好处的展现给了观众。

特别是三次“开门”时展露出的不同心态,初时分离的痛苦,二次被囚的愤怒,最后一次,走出大门后的茫然。

处处透露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与强烈的真实感。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60)

不过,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尊龙饰演的溥仪在电影最后,熟稔的从龙椅下摸出一笼“蝈蝈”,而后便消失在人群中的情景。

以溥仪的消失为结尾,既代表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也代表了皇帝彻底成为历史。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61)

其实,除了这几位以外,还有许多演员的皇帝同样像是从史书中“活”过来。

比方说《国家宝藏》中郭大龙的“嬴政”,张丰毅的“李世民”,陈建斌的“赵匡胤”,唐国强的“成吉思汗”等。

焦晃与陈道明和唐国强(同样是演皇帝把焦晃)(62)

你觉得怎样?欢迎补充。

标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