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世祖、啃老族是怎么回事?现代社会还会有二世祖吗?还是富二代、豪三代?日夜颠倒、网海遨游;饭来张口、不修边幅,厌烦与人接触和交流;皮肤终日少见阳光的白得近乎透明……你见过这样的小青年吗?大家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1)

他们在社会上的工作都没有做超过半年时间,就会以各种理由辞工不干了,躲回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除了还有一个人形,除了网海之中生龙活虎、神彩飞扬的另外一个“分身”:真实生活之中的灵魂已经出窍。这样的“无欲无求”是真的无求吗?

2、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老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2)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3)

求,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外面、或者别人的一种要求;对客观环境改变的一个要求和愿望。凡是有所求、便会因得到而开心、或因得不到而产生烦恼。不管所求是什么,很容易因“欲求不满”而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开始时那些小青年,就是太讲究自己的个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环境不配合、便放纵了自己。

3、

我家是传统的广府人家。家教都是传自长辈。除了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之外,祖父母、叔祖那些人都会一起监管着我们这一批的小字辈的成长、言行举止。

于是,在吃饭时,应该怎样端碗、怎样拿筷子、怎样坐、挟菜不能挟到对面去,只能挟自己面前的;更加不能从下面翻菜吃;看到别人要怎么打招呼……全部有“标准”……有一个叔公比较清闲,“好管闲事”……专治我们这群小的。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4)

所以所有小孩都怕了他,看到他避着走。但我们是避无可避……叔公喜欢到我家蹭饭吃。他的胃口不少,每顿饭吃两碗半,只要吃完一碗饭,就伸长手把空碗递到对面来:“帮我去加饭”。饭加满了,要走到他身边,两手捧碗递到他手边,恭恭敬敬的说:“叔公您的饭”……态度不好就随时要承受一筷子敲在手背上。痛得很。

在这些长辈监督下长成的我们这一群人,用我父母的话说,就是“连怎么学坏都不会”,只会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人。但随着家族中长辈们逐渐老去、甚至是离开这个世界,比我们年轻的那批人少了监管,慢慢就开始有人长偏了……象本文开始时的那类自我的、散慢的弟子们,陆续的出现。但可悲的是,其父母并不以为然,反而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不偷不抢正正经经的做人就算了……”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5)

我不懂得怎样劝说、也轮不到我去说话。但如果这个人是我亲弟弟的话,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把一个人养大成人,先不说对社会做贡献,但自力更生、可以独立生存总需要做到的、也是做为一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了吧?现在他的父母健在,还能允许他放纵自己的玩、游戏人间;那某一天,他父母都不在了,或者已经失去纵容他的能力时,他可以怎么办?

曲解了“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只是小事,但曲解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就是给社会增加负担……万一其父母不在身边,这个人只能象包袱一样扔给社会、还由其“自生自灭”?细思极恐。

正是因为有这种,不从思想上重视、没有正确人生观的父母,才教出这样对自己的人生都敢于不负责任的子孙。

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算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当然这个“无欲无求”只限于物质方面:宝玉自出娘胎含着宝玉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对能够赖以生存的农工商一概不感兴趣,对能够保障自己将来生活来源的科举考试制度不屑一顾。甚至认为那些人是“禄蠹”……

人生几多不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到无求品自高-游手好闲)(6)

岂不知正是这群的“禄蠹”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太平盛世才养出贾宝玉这样的“富贵闲人”……肩不能杠、手不能提,他还能怎样养家糊口?这样的“人到无求”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更象是替自己的不作为、不求上进、放任自流而找到的最好的借口。

朋友们,你们对“人到无求”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关注@晓枫微红 一起探讨一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