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1)

《白逼宫》又名《衣带诏》、《三拷吉平》,是秦腔传统剧目。

剧情是说东汉末年,丞相曹操专权,欺压百官,汉献帝畏其权势,修血诏,命董成除曹。董联络王子服、马腾等人共议除曹大计。时太医吉平断指为誓,于曹诊病时,用毒药杀曹未成。曹百般拷问,吉平不屈而亡。董成的家人苗泽告发除曹事。曹领人杀了董成、马腾,进而逼问献帝,缢死董贵妃。为斩草除根,曹又用药酒毒死献帝与伏皇后的两个皇儿,威逼汉献帝册封其女曹贵妃为正宫皇后。马超在西凉得知其父马腾被曹害死,即与马岱、庞德率兵为父报仇。至潼关,大破曹兵,曹操割须弃袍逃命。此剧常做为折戏演出,仅演曹操进宫威逼献帝并毒死皇儿一段情节,献帝在失去皇后、与皇儿诀别时激烈痛苦的情状,以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满腔悲愤是全剧的高潮所在。

当红秦腔名家李小峰演出的“叹汉室多不幸权奸当道”的一段唱腔,悲愤激情,声声血泪,将汉献帝痛苦难当,哀哀叹息,命运被玩弄、不由自己的情景演绎地很是到位,是一出耐看耐赏的王朝悲情戏。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2)

《白逼宫》取材历史,故事情节也比较接近历史真相。只是戏剧将传诏除曹到曹操威逼献帝立其女曹节为皇后时间跨度为十五年(建安五年到建安二十年)的故事情节集中到一起演出来,可谓舞台咫尺可演天地宽,须臾可容十数年的明证之一。史书记载,建安五年,献帝不满曹操掌朝弄权,便衣下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计除曹。董承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谋划,不幸事情败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诛杀,董贵人也被杀。伏皇后与献帝同心仇曹,写信给其父,希望其父伏完能够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这里面逃脱了一个幸运的主儿——即刘备,刘备此后被曹操追杀,可以说是横竖无立足处,转而投亲寄友,天涯仗剑,网络名士,反而一步步成就了其事业,这是题外话,暂且打住。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3)

十几年后,建安十九年时,伏皇后求其父诛杀曹操事情败露,曹操逼迫献帝废黜伏皇后。伏皇后最后被囚,幽闭而死,献帝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被毒酒毒杀,伏氏宗族被曹操灭族。曹操威逼献帝立其女曹节为皇后,是到建安二十年(215年)了。如前所述,是在献帝下诏十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4)

从曹操逐步剪除献帝周边亲信,诛杀献帝骨肉的过程看,曹操是在为曹魏的更进一步掌鼎天下在做准备,是充分而明确的准备。至于其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驱龙自登,在于其内心的权衡。可惜,这个“宁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英雄终于没能熬过年轻的汉献帝,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就驾鹤西去了,是为献帝之一幸。曹公把这个篡汉夺权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丕一年之内接过魏王位、汉王位,好听的说法是让献帝禅位。这个与其说是人心所向,不如说是魏王的部下们的利益所向罢了。

禅位后的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曹丕没有杀刘协,是为二幸,至其子魏明帝曹叡登基后的234年,刘协寿终辞世。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尊之以汉天子礼仪,可以说是作为末世皇帝的献帝的第三幸。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5)

至于故事中的传诏除曹,只能认为是献帝的无奈之举、冒险之举。从力量对比来看,恰似于以卵击石、池水覆舟。献帝在被挟持的情况下,所能仰仗的力量较小较弱,策划也并不周密,不能成事也不出意外。曹氏志在天下,运筹帷幄之中,献帝的悲剧角色是注定的了。至于所说的曹氏对待献帝个人的所谓三幸、曹氏三代人皆可杀之而未杀,是不是真幸运?献帝生活的情绪状态到底麻木到何等程度?我们不得而知。真希望其如同后来人那样“乐不思蜀”可能更好一些。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6)

也有人说是曹操对待献帝是如何如何地仁至义尽,在明知其仇恨自己的情况下还尊着宠着,不收拾他等等。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有些偏颇。曹公何人,曹公的仁至义尽是给天下人看的,曹公更多想的还是怎么合理地利用汉献帝,逐步窃国改天。不是把献帝当成无用的奴隶羔羊一样宰杀泄恨、看笑。这也是只图痛快,颟顸的董卓之流无法比拟的。反过来看,献帝的真正难受之处也在于被人捆了手脚,不打不杀,无情利用的这一面。

黄盖苦肉计谁下的诈降书(一场以卵击石的较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