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①——求学听父辈们讲,那个年代识字的人廖廖无几,文化程度分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大多数人学校门都没进去过,能读到高中者更是廖廖无几后来听我小爷回忆,当时他在公社读高中,总程十公里,每天步行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早上半夜起来,喝一碗包谷面汤步行去上学,延着弯弯曲曲的山涧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凭直觉前行,没有任何的照明工具,就连火种也很难找道肩上背着一个用胡麻绳自织的小口袋作为书包,里面装着课本和干粮(干粮是包谷面和野菜团的饼,没有精粮只有粗粮,所有粮食只是磨成粉,麸皮和面不脱离)还时不时断顿夏天还好,天气暖和,天长夜短,去上学的路上随然饿肠辘辘,但不挨冻,还能边走边看书碰上雨天,大雨就去不了学校,小雨就赤脚去上课,为保护课本,将书塞进怀里避雨,书本还是难逃水灾,单薄的老粗布衣服,根本避佑不了怀里书冬天早晨去上学前,先将莜麦糠塞进草鞋(莜麦糠光滑不扎脚)以起保暖作用,再把脚伸进草鞋里,开始奔赴上学之路,寒风吹透衣服,冰凉刺骨,用奔跑抗击严寒颠簸的小路上,光滑的莜麦糠悄悄的溜出草鞋上的窟窿眼,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到学校时脚呈紫色漫长的冬季,脚冻肿的像面包一样,有时甚至塞不进草鞋,如果能穿上一双自制的羊毛线织的毛袜,已经是奢侈至极立春过后,地面温度回升,万物苏醒,冻肿的脚也慢慢消肿,这个奇氧无比的过程,慢慢煎熬,没有好办法至氧,就凭意志坚持着,冻肿留下的病根,每年冬天都会发作就这样,不向命运屈服,与严寒酷暑斗争着,求学之路就是与恶劣环境所抗争,不放弃也不妥协的过程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自然环境抗争,就读不了书课余之时,练习书法,用有粘性的黄土调成稀糊状,用笔写在牛皮纸上,待谅干后用刀刮下干泥浆,重新调过,牛皮纸反复可用,课外活动打篮球时,先将草鞋脱到球场边,光脚比赛干旱季节,尘土飞扬,比赛时争先恐后从前场跑到后场,你追我赶,似大风突起一般,裁判从这头看不清那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风里来雨里去,不屈不挠的作风,完成了高中学业,天道酬勤,考取了兰州大学政史系,也是我们十里八乡去省府上学的第一人,他的所做所为,影响着很多人;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中学高级教师,三十余年的园丁工作,孜孜不倦,以身做则,用时间和形动言传身教,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用知识捍卫了自已的尊言,用知识传播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的出路可谓桃李满天下,门生布全球小爷坚韧不拔的毅力,征服重重困难,完成自已求学之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小爷在他的同伴中,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优秀的,就是一种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念支撑他出人投地,学业有成其他同学渐渐的,一点一点的放弃,最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劳作,春去冬来的循环着不是他们不优秀,是他们的追求不够远大,信念不够坚定新中国的成立,也是无数英雄先烈们誓死捍卫的结果,信念的坚持当时的教育是很落后的局面,本来温饱都没解决,人们没有求学意失,失学律极高这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贫穷限制了很多机会,有些孩子想读书而家里条件不允许,一个在鸡屁股掏蛋换钱的年代,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个新三年旧三年逢逢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一切花钱的地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小兵是我的发小,我俩同年出生,小学同学,记得他小时候,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头发有点自带卷,大大的眼睛双眼皮,戴一顶掉了色的黄的确良帽子,帽沿右边的角里面断裂,外面看上去耷拉着,一件深蓝色的上衣,左边的口袋里别着一支自已七零八落组装的钢笔,两袖口折边处磨破裸露着线头,手背圆圆的肉肉的黑黑的,像一个小馒头一条黑色的裤子,裤兜处有开线口,光脚穿一双蓝色的方口布鞋对画画情有独钟,有着浓浓的天赋,小学班级墙上贴着的学习园地里,他的作品总是张贴在第一个醒目的位置上,都是自学和琢磨,人物花鸟,亭台楼阁,栩栩如生,行云流水,画画是一种天赋于,更取决于他的喜欢和琢磨,可惜在上初二时,因交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为添补家庭收入步入社会务工,奔走大江南北,进入城市建设者的行业,默默的劳作者我的小姑娟青,出生比我早两天,是我班唯一的女生也是班花,她读书也很用功,一直名列前茅,小学快毕业时,她进入青春叛逆期,突然想辍学,不想继续上学,家人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惹急了哥哥,一顿毒打,笔盒砸到鼻子,鼻血流淌在衣服上血迹斑斑,才浪子回头,顺利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小学时,除了语文数学再就是体育和音乐,最喜欢上的就是体育课,可以尽情的打篮球,那个不知疲倦的年龄,对篮球总是钟爱有加,打起球来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常常因打球忘了其他所有,挨了不少家长的批评最不爱上的是音乐课,五音不全的我,好几个班挤在一个教室上课,乱哄哄的瞌睡就来,被老师点名叫起,站在老师讲台边唱歌,那种感觉是丢人的也是难熬的下午放学,农忙季节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后回家喂牲口、喂猪、喂鸡就是我们必须干的,减轻大人负担,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每个孩子都如此我们的老师都是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生,都是民办教师,属于半工半农的状态他们学的是俄语,给我们教汉语拼音时,发音不标准,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上课也是家乡话普通话各半,典型“甘普”,很多词语的意思能懂,但发音不标准,到现在也是如此,普通话生硬,舌尖音和卷舌音混淆少年顽皮的我们,也有惹老师生气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孩子们,不好好上学,长大只能当农民辛苦劳作,在我们的穷山沟生活,改变不了自已也改变不了社会”上初中时,开始住校的生活,每个星期都回家取一周的口粮,母亲在周六不用上地干活,为我准备下一星期的生活必需品,父亲准备麦秸,干苜蓿、豌豆秸子,给牲口备草周日清晨,母亲开始铬饼子,铬的饼子水分少存放时间长,带去学校多吃几天再给我装好面粉,洋芋油、盐等太阳出来后,我和父亲从场里用架子车把晒干的草拉回家门口,用铡刀开始铡草,父亲从架子车上取下一梱麦秸,卡紧坐在铡刀左旁的小马扎上,面朝铡刀,右腿弯曲,用腿下部压住草梱上面,双手合力往回卡,虎口撑圆左腿放在铡刃后面,我站在铡刀前,提起刀刃,父亲将压整齐的草推进铡口,我用力压下去,铡下的草节落在右边,我再提起铡刃父亲再推进去,重复着铡完第一梱,第二梱是干苜蓿,第三梱是干豌豆秸,三梱铡完,用铁杈把铡短的草铲进草棚和匀,再从麦秸干苜蓿干豌豆秸重复,直到一车草铡完,灰头土脸,脸上的汗水流过灰脸,留下一道道痕迹,鼻孔和门牙上也布满厚厚的灰尘,铡完以到中午时分,洗头洗脸,焕然一新母亲想方设法做些好饭,稿劳我这个劳作者,饭饱后,将母亲精心准备的食物全部装好,挂在自行车上,用细绳扎好,准备去学校自行车推出家门口,父亲给两元钱,去学校灌煤油作燃料,母亲紧随其后,送我到村口,舍不得我去,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吃饱饭,一定要好好学习,我骑车慢慢远去,母亲目送我到看不见为至,也不知道母亲在那里站了多久可怜天下父母心,今生难补昔日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庭院求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庭院求学(故乡求学)

庭院求学

故乡①——求学

听父辈们讲,那个年代识字的人廖廖无几,文化程度分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大多数人学校门都没进去过,能读到高中者更是廖廖无几。后来听我小爷回忆,当时他在公社读高中,总程十公里,每天步行。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早上半夜起来,喝一碗包谷面汤步行去上学,延着弯弯曲曲的山涧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凭直觉前行,没有任何的照明工具,就连火种也很难找道。肩上背着一个用胡麻绳自织的小口袋作为书包,里面装着课本和干粮(干粮是包谷面和野菜团的饼,没有精粮只有粗粮,所有粮食只是磨成粉,麸皮和面不脱离)还时不时断顿。夏天还好,天气暖和,天长夜短,去上学的路上随然饿肠辘辘,但不挨冻,还能边走边看书。碰上雨天,大雨就去不了学校,小雨就赤脚去上课,为保护课本,将书塞进怀里避雨,书本还是难逃水灾,单薄的老粗布衣服,根本避佑不了怀里书。冬天早晨去上学前,先将莜麦糠塞进草鞋(莜麦糠光滑不扎脚)以起保暖作用,再把脚伸进草鞋里,开始奔赴上学之路,寒风吹透衣服,冰凉刺骨,用奔跑抗击严寒。颠簸的小路上,光滑的莜麦糠悄悄的溜出草鞋上的窟窿眼,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到学校时脚呈紫色。漫长的冬季,脚冻肿的像面包一样,有时甚至塞不进草鞋,如果能穿上一双自制的羊毛线织的毛袜,已经是奢侈至极。立春过后,地面温度回升,万物苏醒,冻肿的脚也慢慢消肿,这个奇氧无比的过程,慢慢煎熬,没有好办法至氧,就凭意志坚持着,冻肿留下的病根,每年冬天都会发作。就这样,不向命运屈服,与严寒酷暑斗争着,求学之路就是与恶劣环境所抗争,不放弃也不妥协的过程。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自然环境抗争,就读不了书。课余之时,练习书法,用有粘性的黄土调成稀糊状,用笔写在牛皮纸上,待谅干后用刀刮下干泥浆,重新调过,牛皮纸反复可用,课外活动打篮球时,先将草鞋脱到球场边,光脚比赛。干旱季节,尘土飞扬,比赛时争先恐后从前场跑到后场,你追我赶,似大风突起一般,裁判从这头看不清那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风里来雨里去,不屈不挠的作风,完成了高中学业,天道酬勤,考取了兰州大学政史系,也是我们十里八乡去省府上学的第一人,他的所做所为,影响着很多人;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中学高级教师,三十余年的园丁工作,孜孜不倦,以身做则,用时间和形动言传身教,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用知识捍卫了自已的尊言,用知识传播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的出路。可谓桃李满天下,门生布全球。小爷坚韧不拔的毅力,征服重重困难,完成自已求学之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小爷在他的同伴中,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优秀的,就是一种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念支撑他出人投地,学业有成。其他同学渐渐的,一点一点的放弃,最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劳作,春去冬来的循环着。不是他们不优秀,是他们的追求不够远大,信念不够坚定。新中国的成立,也是无数英雄先烈们誓死捍卫的结果,信念的坚持。当时的教育是很落后的局面,本来温饱都没解决,人们没有求学意失,失学律极高。这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贫穷限制了很多机会,有些孩子想读书而家里条件不允许,一个在鸡屁股掏蛋换钱的年代,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个新三年旧三年逢逢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一切花钱的地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小兵是我的发小,我俩同年出生,小学同学,记得他小时候,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头发有点自带卷,大大的眼睛双眼皮,戴一顶掉了色的黄的确良帽子,帽沿右边的角里面断裂,外面看上去耷拉着,一件深蓝色的上衣,左边的口袋里别着一支自已七零八落组装的钢笔,两袖口折边处磨破裸露着线头,手背圆圆的肉肉的黑黑的,像一个小馒头。一条黑色的裤子,裤兜处有开线口,光脚穿一双蓝色的方口布鞋。对画画情有独钟,有着浓浓的天赋,小学班级墙上贴着的学习园地里,他的作品总是张贴在第一个醒目的位置上,都是自学和琢磨,人物花鸟,亭台楼阁,栩栩如生,行云流水,画画是一种天赋于,更取决于他的喜欢和琢磨,可惜在上初二时,因交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为添补家庭收入步入社会务工,奔走大江南北,进入城市建设者的行业,默默的劳作者。我的小姑娟青,出生比我早两天,是我班唯一的女生也是班花,她读书也很用功,一直名列前茅,小学快毕业时,她进入青春叛逆期,突然想辍学,不想继续上学,家人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惹急了哥哥,一顿毒打,笔盒砸到鼻子,鼻血流淌在衣服上血迹斑斑,才浪子回头,顺利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小学时,除了语文数学再就是体育和音乐,最喜欢上的就是体育课,可以尽情的打篮球,那个不知疲倦的年龄,对篮球总是钟爱有加,打起球来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常常因打球忘了其他所有,挨了不少家长的批评。最不爱上的是音乐课,五音不全的我,好几个班挤在一个教室上课,乱哄哄的瞌睡就来,被老师点名叫起,站在老师讲台边唱歌,那种感觉是丢人的也是难熬的。下午放学,农忙季节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后回家喂牲口、喂猪、喂鸡就是我们必须干的,减轻大人负担,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每个孩子都如此。我们的老师都是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生,都是民办教师,属于半工半农的状态。他们学的是俄语,给我们教汉语拼音时,发音不标准,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上课也是家乡话普通话各半,典型“甘普”,很多词语的意思能懂,但发音不标准,到现在也是如此,普通话生硬,舌尖音和卷舌音混淆。少年顽皮的我们,也有惹老师生气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孩子们,不好好上学,长大只能当农民辛苦劳作,在我们的穷山沟生活,改变不了自已也改变不了社会。”上初中时,开始住校的生活,每个星期都回家取一周的口粮,母亲在周六不用上地干活,为我准备下一星期的生活必需品。,父亲准备麦秸,干苜蓿、豌豆秸子,给牲口备草。周日清晨,母亲开始铬饼子,铬的饼子水分少存放时间长,带去学校多吃几天。再给我装好面粉,洋芋。油、盐等。太阳出来后,我和父亲从场里用架子车把晒干的草拉回家门口,用铡刀开始铡草,父亲从架子车上取下一梱麦秸,卡紧坐在铡刀左旁的小马扎上,面朝铡刀,右腿弯曲,用腿下部压住草梱上面,双手合力往回卡,虎口撑圆。左腿放在铡刃后面,我站在铡刀前,提起刀刃,父亲将压整齐的草推进铡口,我用力压下去,铡下的草节落在右边,我再提起铡刃父亲再推进去,重复着铡完第一梱,第二梱是干苜蓿,第三梱是干豌豆秸,三梱铡完,用铁杈把铡短的草铲进草棚和匀,再从麦秸干苜蓿干豌豆秸重复,直到一车草铡完,灰头土脸,脸上的汗水流过灰脸,留下一道道痕迹,鼻孔和门牙上也布满厚厚的灰尘,铡完以到中午时分,洗头洗脸,焕然一新。母亲想方设法做些好饭,稿劳我这个劳作者,饭饱后,将母亲精心准备的食物全部装好,挂在自行车上,用细绳扎好,准备去学校。自行车推出家门口,父亲给两元钱,去学校灌煤油作燃料,母亲紧随其后,送我到村口,舍不得我去,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吃饱饭,一定要好好学习,我骑车慢慢远去,母亲目送我到看不见为至,也不知道母亲在那里站了多久。可怜天下父母心,今生难补昔日情。

学校没有食堂,都是自做自吃,也有两三个人合伙的。中午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迅速路到宿舍,拿上自已的暖瓶,跑去水房接水,水房管理员老陈,头顶就几根头发,见证了岁月的痕迹,穿一件蓝色大褂工作服,一双黑色胶鞋,站在水房门口,嘴里不停的喊着,“别挤,别挤,排好队”一千多名学生,四个水笼头,排着长长的队伍,打水都要好长时间,开始保持队形,慢慢全散了。打水争分夺秒,抢水暖瓶口猛烈磕在水笼头上,破暖瓶是经常的事,水提回宿舍,开始作饭,煤油炉点着,坐上钢筋锅,倒上水开始烧水,洋芋切成片或块放锅里煮,然后开始和面,煤油炉火调小,醒面几分钟,面团放在箱盖上,用小擀面杖擀成薄片,再用刃子划成一条一条,煤油炉调大火,把面条一片片揪在翻滚的开水里,揪完面条,调些盐,加一点油,放一点醋,熄灭煤油炉,盛饭开始吃饭,几个伙伴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圈,边吃边聊天,也是美味佳肴。刚住校其间,生熟都分不清,就这样一天天的吃着喝着快乐着。宿舍也很紧缺,一个班的男同学不管有多少人,全部住一间宿舍,大通铺,女生也是一间宿舍,十点下晚自习,十一点准备熄灯。冬天的宿舍没有任何的取暖设备,黄土高坡的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做饭是老大难问题,拌汤(疙瘩汤)成了主角,床头前做饭洗锅溅出的水结成厚厚的冰,冷的手都不想伸出来,只要能吃上热乎的就是很幸福的事了。冰冷的床铺,刺骨的冰凉,打开被子,钻进被窝,本来想用身躯的温度暖热被窝,可没等暖热已进入梦乡,悍然入睡,起床的铃声从熟睡中叫醒,已是此日清晨起床时分。勤快的洗脸刷牙,准备出操。早操的队伍喊着清脆的一、二、三、四,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路过宿舍时,起床困难户们懒床几分钟后,揉着眼睛,跑到早操队伍当中,一天又开始了,洗脚只有在周六回家后才能享受一次。就这样谁也没叫苦,快乐的一天又一天。早读时间,校园里书声朗朗,每个同学任意选一科书,在班级里或者教室外选一个安静的角落,认真的背诵着。

学校附近有地的乡亲们,最不想待见的是男学生们,顽皮的同学总会将别人种的蔬菜水果顺手牵羊,据为己有,不管熟不熟都先尝尝鮮,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看见的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也是在那个叛逆年龄的表现。图刺激和新鮮。学校操场旁有一梨园,为防止梨子不翼而飞,梨园养了只大狼狗看管园子,树枝上的梨像一个个鸡大腿似的,在微风中轻轻的摆来摆去,黄中透着红,看着让人垂涎三尺。周日,留校没几个学生,趁着清早大多数人还没起床,两位同学将暖瓶胆缷下,瓶壳里放几本书垫上,口朝下,倒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轻轻举起木棍,隔墙将瓶壳底部的圆口对准梨子下端,轻轻一拨,梨子掉进瓶壳里,一个、两个、……一会儿工夫,满满一瓶壳梨子取回来了,梨子长的像小葫芦一样,皮很薄,肉多汁多,咬一口皮,汁水在嘴里四散开来,如糖进了嘴,再咬一口,清凉爽口,沁入五脏六腑,别提有多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