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巢氏的构木聚居以来,中华大地形成了无数的村庄。她们或依山而建、或傍河而生、或坐落田园之上、或依附密林之侧。她们如同中华母亲的细胞密布华夏大地,她们承载着国人的夙愿、信仰及情趣,镌刻在了传统文化中,更是烙印在了人们的心里,让中华儿女怀着别样的情怀对容身居地的过往不断的去展望。

地处齐鲁腹地的宁阳,夏时属兖州辖地,西汉时置宁阳侯国,其间虽有几次更名,后仍以宁阳县名之。宁阳现为山东省直管县,下辖816个自然村,其多为明初以后移民建居,其村名既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其村名中所蕴含的信息,让人前去认识镌刻着古老记忆的那些符号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反映出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村庄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十八个同名村落组成的村落群,如十八青川、十八临邑、十八东和、十八黄茂、十八大伯、十八张村、十八大孟、十八下代、十八张庄,不知其因何而起、且独独只有十八之数,其冥冥之中似蕴含某种不为人知的寓意,成为宁阳村名文化中的奇葩。

村曰青川,所据乃自然之地形地貌也。因村址位于赵王河畔平地上,从远处望去,一片青绿之色,故名青川。即:大寺青川、颜家青川、樊尹马村、青川寨大队、青川马驿、田家堂青川、许家青川、闫家青川、谢家青川、杨家青川、胡家庄青川、大屯青川、小屯青川、刘家青川、柳家青川、梁家青川、王家青川、红庙青川、孟家青川。

村曰临邑,所据乃地理位置也。因村庄临近县城,故名临邑。县城西有“十八临邑”之说, 一般是指大庙临邑、于家临邑、褚家临邑、陈家临邑、姜家临邑、李家临邑、吴家临邑、赵家临邑、朱家临邑,郭家临邑,徐马高临邑,周家临邑,王家临邑,张陈临邑,路家临邑、何家临邑,还有两个已不可查。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1)

村曰东和,亦属地理位置也。东和,原为东河,即东临赵王河。古代以方位称赵王河为“东河”,“十八东和”皆傍赵王河而建,故应为“东河”演化而来。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兖州府志·建置》编户中作“东河社”。 俗称的“十八东和”现有可考的有十个:吴家东和、小吴家东和、红庙、杨家集、任家村、小河东、李家楼、杨家庄、李家庄、花石桥,其余八个已消失在历史中了。

村曰黄茂,取吉祥寓意也。黄姓最早在此定居,称黄家堂。黄氏兴旺,将黄家堂改称黄茂,寓意黄氏一族茂盛。据《赵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兖州府宁邑西黄家堂定居。后赵姓改称赵家黄茂。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古迹》记载:“周仓故里,旧志云在县城西三十里黄茂村(今赵家黄茂)。又有周仓寨在卧牛山西北,土冈连亘数里。”此志《茔墓》又记:“汉周仓,旧志云在县西三十里黄茂村(今赵家黄茂)西北,卧牛由之阳,地名五龙口。仓本村人,随汉寿亭侯殉节麦城。此其葬衣冠处。”今存清代所立周仓墓碑上书“汉将军周讳仓神位”。墓和碑在今赵家黄茂西约400米。十八黄茂皆位于黄茂周围,现存十六个,分别是:刘家黄茂、朱家黄茂、韩家桥、吴家黄茂、苏家黄茂、陈家黄茂、好家黄茂、辛庄、小吴家黄茂、小苏家黄茂、小赵家黄茂、胡家黄茂、赵家黄茂、杜家黄茂、高家黄茂、潘家黄茂。

村曰大伯,乃后世演化之名也。据原家庙石碑记载,唐宋以来称大毕村,以姓氏取名。戴、崔、张姓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戴、崔、张三姓,自安徽凤阳府迁此居住,村名以姓氏演化为戴伯村。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该村设立集市,遂称戴伯集。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里社》记为“戴伯集”。现名大伯集(读音为daibeiji)应为后人简写。十八大伯皆位于大伯集周围,现存的有大伯集、胡家大伯、鹁鸽楼、孙庄、张家大伯、赵刘大伯共六个。

村曰张村,乃以姓氏取名也。据传,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张姓来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张村。清光绪十三年重增修《宁阳续志·金石》记有,“宋周氏石碣,在县西张村(今前张村)里许,周氏先茔之侧”“崇宁四年乙酉四月十七日”“立石”“又一石碣,亦崇宁四年立”。内有云世居张村。《刘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七年(1742午)刘氏自广西西林县迁此定居。后因该村落在其他张村南,故改称前张村。十八张村皆位于前张村周围,现存的有侯家楼、张村寺、冯张村、徐家村、刘张村、前张村共六个。

村曰大孟,所据乃属地之主也。相传,此处是战国时孟尝君的封地,兖州市有小孟,此称大孟。后大孟起集,遂称大孟集。亦称东大孟集。今名大孟集。买卖人称“黄粱子”。十八大孟皆位于大孟集周围,现查证的有十二个:大孟集、陈家大孟、陈家后大孟、海子崖、王家行、翟大孟、石大孟、徐大孟、夏大孟、西大孟、前辛庄、后辛庄。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2)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 宁阳村名探趣同名异姓的十八村庄(3)

村曰下代,又名夏戴,来历已不可考。现查证的有十一个:下代堂、马家下代、杨家下代、李家下代、陈家下代、王家下代 、陆家下代、邵家下代、杏山庄、马山庄、宝泉。

村曰张庄,所据乃自然之村名也。今为张庄管理区。十八张庄分别是王家张庄、藏家张庄、韩家张庄、魏家张庄、颜家张庄、逯家张庄、刘家张庄、北刘家张庄、涝洼张庄、大旺张庄、朴家张庄、坡张庄、金家张庄、彩山张庄、老王家庄张庄、郭家张庄、卢家张庄、吴家张庄。

村曰平陆,即平整的陆地,平陆为古语,指平原、陆地。今分布在伏山镇和鹤山镇。据《沈氏族谱》记载,沈氏于明朝初年迁此定居。借故“平陆”之名,以姓氏取名沈家平陆,后简称沈家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耆德传》有“邑西北沈家平陆人”字样。此志《里社》记有“北乡,平陆社”。故此,我们认为沈氏于明朝初期由山西省平陆县迁此,为纪念祖地称为沈家平陆,后简称沈家平。十八平陆分别是伏山镇沈家平、大陶家平、耿家平、李家平,鹤山镇刘楼、徐家平、李家平、魏家平、铺上街、张家庙、方家平、束家平、王家平、郭家平、牌坊街、孔家庙、杨家楼、张家楼。其中沈家平、大陶家平、徐家平、铺上街、牌坊街为明初由山西平陆县迁来,其后其他村庄陆续由山西迁来便依照当地习惯以平陆命名,孔家庙、张家楼虽建村早,也被一起合称为十八平陆。

历史长河不断地向前流去,

无数村庄诞生,

也有无数的村庄消亡。

宁阳十八同名村庄的故事源远流长,

为何单单十八之数,

有何寓意又是何人规定,

留下了千古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