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作为《三国志》的作者之一,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名气;他将魏蜀吴以及涉及到东汉的著名皇帝、军阀、文武谋臣的个人生平都记载下来。

就连后来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50%都是根据《三国志》来编写的。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1)

由于陈寿是根据当时的记录、百姓的口耳相传等方式,而且当时的消息并不像现在灵通,很是艰难地将这些知名的历史人物记录下来,并加上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以著述的形式流传至今。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2)

因此,《三国志》并不代表三国时期的全部历史,甚至说陈寿的记载带了一定的主观性,例如对魏国人物极尽赞美,对蜀汉人物因为国内并未设史官,加上人已经在晋朝当差的原因,可以说蜀汉人物的记载极少,很多事迹都没有流传下来,甚至说有对个别的蜀汉官员有着极大的贬损。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3)

例如,蜀汉大将姜维的传记中,就有陈寿对其非常恶劣的评价——

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通俗点,就是说你姜维死的活该!

这番言论,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敬佩姜维的粉丝们,他们认为,陈寿作为一名史学家,理应如实记载,但陈寿立场不明,忘记自己曾经是蜀汉的官员;在自己的记载上夹带私货,违背了一名合格的史学家真正的道德操守。

或许,陈寿主观意志太明显,但陈寿真的是看不起、讨厌姜维吗?

“贬低”?“褒扬”?

陈寿对于姜维传的记载,从头看到尾,感觉那句“粗有文武”那一段的贬评与全文并不和谐。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4)

因为,除了那一句,基本上都是记载了姜维的传奇生平事迹,例如诸葛亮罕见称赞不绝口的那封信的内容,例如: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记载很清晰地集满了对姜维的所有评价,虽然是借蜀汉名士郤正的口中转载的——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从郤正口述得知,姜维为人俭朴,不爱美色,喜欢手不释卷;更有甚者他却说出了:对姜维不客观地进行“无脑黑”,就是违背了《春秋》的褒贬之义。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5)

说是郤正之言,到不如是借郤正的口说了这番话,可随后陈寿就写上“玩众黩旅,明断不周”,临了还说出“终致陨毙”这般难听得不能再难听的话了。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他想表达自己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态度?

可,陈寿这么做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啊?

否定是有的,也是迫于形势

众所周知,姜维是“北伐狂魔”,他一连征战几十年,早已引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强烈不满,其中,一个名叫谯周的益州派大佬就是代表之首。

值得玩味的是,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而当时在以孝治国的环境下,不敬长辈绝对就会引起世人的诟病,而谯周是他的老师,尊师重道是每一个学子的教条。

陈寿三国志人物评价(貌似是黑粉的三国志作者陈寿)(6)

老师否定北伐,而身为学生的陈寿自然会拥护老师的决定。

事实上,姜维北伐基本上无功而返,更有甚者:民有菜色的帽子直接扣在了姜维的头上,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思想还是当时的舆论,陈寿都不能直接说姜维的好话。

而且,姜维忍辱负重假降钟会时期,除了亲信,没有人知道姜维是为了复国而屈从钟会;所以,姜维跟随钟会兵变,被世人单纯是为了自身利益,投机分子之间的互相残杀。

更何况,蜀汉灭亡以后,陈寿也投降了,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时期了;这也是陈寿对姜维极尽褒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