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摆龙门阵(听馆长摆龙门阵)(1)

中国近现代名人传记,是我这些年私人藏书的一个重点。读者或会问:读名人传记有何益处?这里我想借用流沙河先生为拙著《湖广填四川》一书所写的序来回答,他说:知晓先人奋斗历程,至少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坚强我们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而前人在广袤的时空中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是无限的,阅读前辈的所思所想、人生境遇、悲欢离合、生命律动,可以使我们狭隘的心胸和干瘪的精神世界,变得辽阔丰盈,甚至如星空般熠熠生辉起来。

可以说此类书构成了我的“秘密书架”。而在这些书中,有一类特别为我所珍爱,那就是禅门尊宿们的自传或年谱,如虚云法师的《虚云和尚自述年谱》、来果禅师的《自行录》、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等等。这些禅门大德往往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磨砺和精神焠炼,最终使生命之树变得茁壮坚韧,他们坚强如磐石 、喜悦似春花、安稳如大地的精神世界像一座座奇异的山峰,引领人们一次次去攀登、去探寻。

以虚云法师为例。法师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于新中国建立后的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坐阅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其禅功和苦行为世人所推崇,被公认为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禅宗祖师。南怀瑾评价虚云说:“初期则苦行参方,专修禅寂。后因遭逢世变,备见佛教衰败,宗门寥落,即发愿于诸名山古刹,重建丛林寺院而恢复禅风。由此而百年之间,辛苦艰难,备尝之矣。而此心皎如日月,历劫不移。”虚云法师的地位及对中国现代佛教的影响是无人能及的,他一生共复兴六大禅宗祖师道场,修复大小寺院80余座,身系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禅门五宗法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长老尊宿,如本焕、佛源、宣化、圣一、净慧、传印、一诚等皆为虚云门下弟子。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由于是和尚本人自述,因此有许多真实的细节和感悟,跟一般的文学传记完全不同。如谈到自己的出家经历时,和尚说他早年有感于母亲因生育自己而死,十三、四岁就有出家之志,17岁曾偷偷离家,被父亲半途截回。这年父亲怕虚云再度离家,为其娶回田、谭二位夫人,“举行婚礼,将予禁锢”,但和尚“与二氏同居而无染,为二氏说佛法,亦能领悟。”

咸丰八年(1858年),19岁的虚云抛离父亲妻子,与侄儿富国从泉州家中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1年的禅门生涯。虚云父亲死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出家后的虚云在寺院当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每日仅吃粥一盂。28岁到30岁的三年中,曾在山洞中独自苦修,“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为魅,怖而走。”

有一次,法师搭船从宁波到杭州。“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跌坐、持咒。女亦不敢动。斯时倘失觉照,败矣!勉诸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第一次听摆龙门阵(听馆长摆龙门阵)(2)

《一心走路》

虚云法师第一次经受长途跋涉的身体磨砺,是在光绪八年(1882年),那一年法师43岁。他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独自一人向数千里以外的五台山进发。正如一行禅师在《一心走路》一书中所说,“行走”似乎是禅门祖师们的人生必修课,在崎岖的山路和广袤的大地上一心不乱地踏实行走,已成为他们探寻人生真谛的最好方法。翌年冬天来到黄河岸边,只见天色已晚,四无人烟,勉强寻得一个破旧的茅草棚歇脚。法师“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因草棚并无遮栏,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如此在大雪和寒风中偃坐六日,几乎冻死。幸得第七日来了一个乞丐,“将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暖气复生。”这样艰难困苦的经历在法师一生中还有多次。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已50岁的虚云法师进行了一次更加艰苦卓绝的行走。此行从陕西开始,经汉中翻越秦岭入四川,在成都时法师参礼过昭觉寺、文殊院、青羊宫、草堂寺,然后向南登上峨眉金顶,再由雅安、里塘进入西藏。“由川入藏,行及一年,日出而行,日入而息。登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再由西藏出境至不丹,回国后经云南、贵州、湖北至安徽,“此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渡海需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雪雨,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1岁的虚云法师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八国联军之乱从北京来到西安,趁乱逃至终南山隐居,一日大雪纷飞,严寒彻骨,法师在茅棚中用一只瓦釜煮食山芋,一边跏趺静坐,一边等待山芋煮熟。时间在寂静的山谷和瑟瑟的寒风中变得静止。邻棚一个叫复成的法师十多天不见虚云踪影,便到虚云的茅棚来探访,结果发现瓦釜中煮的山芋已经“霉高寸许”,虚云法师竟在等待芋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入定半个月。

古语云:不经一番彻寒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正是因为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练和苦行实修,后半生的虚云法师才有力量去实现弘法利生的宏伟事业。正如宣化上人在评价虚云法师时说:

中流砥柱挽狂澜,仆仆风尘救倒悬。

为法忘躯无自己,恒顺众生有人缘。

黑暗明灯光普照,苦海慈航度大千。

云居真如留圣迹,源远泽长法界宽。

读《虚云和尚自述年谱》,我更愿意把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高僧大德来看待,这也是我们在阅读各类名人传记时所应采取的最佳态度。换句话说,跟所有做出杰出成就的先辈一样,无论是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还是那些在青灯黄卷下苦苦参行的禅宗大德,他们都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珍贵的人生图景,供我们去欣赏、去赞叹、去怀想。

第一次听摆龙门阵(听馆长摆龙门阵)(3)

本文作者:肖平 成都图书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