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接纳今天的自己(读白岩松看我自己)(1)

最近觉得自己过的特没意思,可以说是像做梦一样在所谓的过日子,我觉得自己以前吧,还总是感慨这感慨那,以前总是写诗,什么青春啊、遗憾啊、岁月啊,到现在了觉得自己反倒没词了,脑子里很空,记性也很差。我觉得我现在总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昨天计算机考试的时候我很不在意,结果那是不言自明的。

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前几年上初中上高中的时候觉得这世界无限美好,处处洋溢新奇,到今天我觉得什么什么也就这么回事吧,一天不就是吃喝拉撒嘛,但是虽然是这样觉得,我却又想改变这种状态,我觉得人这一天活着,不仅仅是要吃喝拉撒。难道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有压力了?或者是从去年三月在家呆了很长时间、变得笨了,变得麻木了?我有时候一边的抱怨着本校食堂的饭不行,一边又因为整天不运动而不饿;一边在抱怨着身边没有和我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边自己也不看书、不学习,真正看书的时候又在想别的事,当然主要是想手机,那么问题是不是真的仅仅出在我迷恋手机上呢?人不就是这副德行吗?说别人头头是道,轮到自己身上,就总是看不见,有时候是没看见,有时候看见了也当没看见,能耐劲那是大大的。

我分析我就是因为没有求索的那种欲望了,就是因为不“饿”了。看了岩松叔叔那个演讲感触颇多,他说他小时候真的是不饱,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相当匮乏,他上大学在周口店实习的时候,因为饿都不敢运动。再看看我自己呢,是因为不运动而不饿,还在抱怨饭不好,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对比。他小时候第一次来北京,是住澡堂子的,要放到现在都不敢想象,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就水院那环境还嫌不行。当然、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是什么错,社会是在进步的,但是随着我们生活的越来越好,想用的东西随时都可以用,想吃的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就会容易自满、容易膨胀、容易贪婪、容易不安于现状。

可是有人就会问了,不安于现状是正确的不是吗?但是可别忘了,在不安与现状前面,还有那些前提自满、膨胀、贪婪等等。真正坏的不安于现状必须有这些前提,不安于现状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有多贪,有多不满足,这就是所谓的自满、自我感觉良好,毕竟是在说我们这一类人,我们目前是不会创造财富的。岩松叔叔年轻时那个时代,就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人们可以为一点简简单单的食物而不辞劳苦,排大长队。而我们现在又凭什么说自己过得不好呢?我想就是饥饿感没了,事情的本质不在于食物,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时刻面临选择,而选项太多了,也就好像没得选了,所以欠缺一点很好。

说完了物质生活,再说说精神世界,我想物质和精神应该是相通的,问题都是类似的,就拿我自己为例子来说。我从小就爱看《百家讲坛》对历史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呀,都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每次看完这个节目,几乎都能把那些专家教授讲的知识从头到尾叙述一遍,每一个细节都记得特别清,而且记得时间特别长,基本上一两个月是不会忘的。虽然我小时候也不怎么看书,但是只要是一看书报一类的东西,就会把内容记住,而且看的时候特别有画面感,那时候我觉得不管自己看什么知识都会有提升,而且都会在其中找到快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大了,能接触到的不管是知识也好,还是所谓新生事物也好就越来越多了。慢慢的自己也有了手机,我觉得我小时候玩手机还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十多年前父母的手机也是那种特别破的。可是呢自从我自己有了手机,我就每天玩,几乎不离手,从手机上听音乐、聊天、看很多新鲜刺激的东西,一开始我觉得,啊、这个世界太美好了,科技的发展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小孩的福音。可是越到后来,我又发现好像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变得这么暗淡,这么无聊。我觉得手机也无聊了,但是说无聊,我觉得我又离不开它,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啊,结果我是能看到好多好多信息,这些信息都快爆炸了,但是我却丝毫没有了小时候看《百家讲坛》的那种快感了。

回首我们父母的青春时代,精神世界是相当的匮乏,匮乏就意味着想要拥有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满足是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就说我妈妈吧,她是个挺爱唱歌的人,年轻的时候攒下很多很多的磁带,现在我们家还有呢,都在床底下堆着。磁带!要放到现在扔大街上都没人要。可在当时这物件是很贵的,大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我妈妈一有钱,就肯定是要买的,当时一盘得有十几二十块钱呢,而我妈妈是1991年工作,她当时的工资也不过才70多块钱,怪不得呢舍不得扔。再看看我们现在呢,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就拿眼下来说,我们图书馆那书都是免费借的,虽然说不比那名牌大学藏书多,但是也有60多万本,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看完。然而现实是什么呢?我觉得很迷茫,觉得无从看起,花了眼了。因为书多,我反而会变得非常浮躁,我想我想借的书都借回来,但是真正要看的时候,却又没了心思。岩松叔叔在他的演讲里谈到了,不管在哪个十字路口坚定的向前走,就都能走到一个不错的远方。确实是这么回事,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可能的,什么都得靠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不管这书是不是名著、薄或厚,只要读进去了,就肯定会有收获,所以做好当下的事,读好当下的书,别好高骛远,这是真正需要我们做的,虽然是陈词滥调吧,但是词陈理不陈,要做好了也是很难的。在这个角度说精神也要保持饥饿感,有饥饿感就有追求啊,没有欲望了当然也就不想什么了。

说到这我好像也明白了什么,但是好像又不明白,就像我刚才在前面说的,人总是很能说别人,这个事到了自己身上就视而不见了,不过管它呢,能看清一些事情就是一种自我觉醒。再说说青春的本质吧,其实我一直在说青春,有人可能也就会说了对呀、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然应该多赞美它,但是岩松叔叔在他的演讲当中提到青春其实不一定是美好的,想想是啊,人生当中最迷茫、最脆弱、最苦恼的时候不就是青春的带给我们的吗,凡事都没有绝对呀。所以我可以说,经历青春的时候,是不断受挫,不断学习的痛苦过程,我们觉得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回不去,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容易遗忘,容易遗忘青春岁月当中那些痛苦的记忆,容易把那些美好的片段,都铭刻于心。比如我、当然我还没有走出青春,我在青春的边界上徘徊着呢。就说我吧,在最青春的时光里,遭了多少白眼,看了多少嘲笑,再比如被初恋删QQ等等等等,这些美好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又为什么总怀念它,就是因为我觉得可惜,我觉得如果再能重来一回,肯定还有很多可能,但是问题在于时光一去不复回,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显得有价值,所以什么东西一旦太廉价了,它也就不那么受关注了,万事一理。

好了、我说完了,你有收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