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象征暗示的语言?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象征暗示的语言(关于象征转)

象征暗示的语言

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比喻相似点更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外在的形似,而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更侧重于诠释人的情感或态度。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论诗歌的象征

18-11-27 江山携手 关注献花(0) 收藏

  苗雨时

象征不同于意象,它不是主客观结合的直接的单纯的形式,而是较为复杂、较为隐蔽的主客观的和谐一致。它犹如站在生活与诗人之间的一株树。映射生活,又超越生活;浸透主体意识,又外化主体意识。象征,是外在世界进入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中介,一种独特而神奇的艺术手段。例如,木斧的《春蛾》:

永远充满了旺盛的精力

在无穷无尽的岁月中

吐着无穷无尽的丝

后来,无忧无虑地睡了

你老了吗?不!

不过是休息一会

一朝冲出网茧

看,一只会飞的蚕!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个人的全部遭遇和全部精神状态,他曾长期遭到厄运,但在“无穷无尽”的坎坷中,仍不泯对人民的深情,一旦获得解放,就急欲冲破生活的阻碍和自身的惰性而自由地奋飞。但这一切在诗中不是直述的表现,也不是情感的直抒,而是把一切寄寓在春蛾的形象中。写的是春蛾,又不仅仅是春蛾。正象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中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较普遍的意义来看。”(《美学》)可见,这里的“春蛾”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诗人的经历和心态。这种手法,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暗示性,而极大在增强了美感效应,扩大了诗的思维空间。

显然,象征不同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是再现和直抒,而有其独特的美学构成。朱光潜先生说:“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的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谈美》)。”日本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说,象征就是“用小事物暗示大事物”(《文艺学概论》)。不难看出,象征包括两个因素,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都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但这种感性存在或形象,不是纯客观的,而往往是融汇了主观和客观的诗人创造的产物。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诗人创造象征的具体形象,或用心理联觉手段暗示多种感情,或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或用事物远距离拼接造成张力,或用微妙的对应来构造意念的整体,但无论如何,都是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见永恒。所以,他所赋形的,都是蕴藏丰富、复杂、深远的灵境。而读者则通过对暗示的领悟和联想,填充各自的感受、想象和体验,受到多层次不尽一致的美学感应,从而使诗歌获得多重艺术效果。

我们具体分析北岛的一首诗《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象征手法由于它的丰富性和暗指性,因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使用时表现为很大的随意性,阅读中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迷途》为例,表面上看,这是写一段独特的旅途经历,如果作象征理解,则是写人生追求的过程:追求、受阻和归宿。“哨音”象征着美好的召唤;“森林”象征着前进的阻隔;“湖泊”象征着追求的目的;而“你”和“眼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理想的象征。无数小的象征构成了大的象征的整体。这种纷纭复杂的形象聚合,加上它们的不特指性,就诱发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思考:可以是现实层面的,如事业的奋斗,爱情的追求,人生的命运……也可以是超现实的形而上的哲理思致层面的,如人的本质,人类对天堂境界的向往和冲动……一首优秀的象征诗,就象一颗美妙神奇的星,在夜空放射无数的光华,引发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思。

在诗歌中,象征的种类很多,有个别象征和全部整体象征,这在《迷途》中我们已经看到。还有公用象征和私设角征。“公用象征”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共同使用,久而久之,已成为习惯和固定的符号。例如,梅花象征品格的高洁,这在古今是一致的。松、柳、竹、兰、菊等,也都是我国诗歌中传统的原型象征物。

“私设象征”是特定情景中,临时赋予寓意的象征,个人色彩很强,初见不一定认为是象征,只有对情境把握之后,才能逐步解读出象征的意蕴。例如王小妮的《风在响》:

风,在我头顶的天空中响

一声高,一声低,

带着五分悲凄,

五分不祥

——一个老人

从我身边艰难地走过,

手,捂着头顶的

厚厚的棉帽,

风啊,还在响……

风,在我耳鼓的四壁里响。

一声强,一声弱,

带着五分庄严,

五分狂放。

——一个小孩子

从我身边嬉笑着跑过,

一把彩色的纸屑

立刻在空中飘扬,

风啊,还在响……

忽然,我说不出地高兴,

——我的黑发

随着风在飘,随着风在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不是象征,但通读全篇后,反复体味,我们就会感到诗中的“老人”和“孩子”不单指“老人”和“孩子”,“风”也不单指自然状态的“风”。正如桑塔雅纳所指出的,“看到的景还不是真正的客体”(《诗歌的基础和使命》)。景象后面还隐藏着深远的意蕴:人生的老与青,时代的新与旧,思想的封闭与开放,在历史中从必然向自由的演化……显然,这是一种“私设象征“”,它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和不同于他人的内在的情愫。所以,“私设象征”,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和创造性品格。只要每个诗人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把外物在直觉中进行独特的变幻和重组,并以此来凝聚巨大的人生意味,使自己的个人意识和心灵中的集体无意识得到升华,必然会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象征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