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最近,许多人路过上海音乐学院时,发现淮海中路段围墙悄然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不同风格、典雅优美的历史建筑“破墙而出”,与数千平方米的大花园一同融入街区,成为一道兼具颜值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新风景线。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1)

10月11日,上海淮海中路,上海音乐学院打开围墙,一座城堡形建筑临街伫立。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秋日暖阳洒在如茵绿地上,许多人走到这里散步、遛狗、拍照留念,有人坐下休憩,享受片刻悠闲时光。

在上海,近几年像音乐学院这样打开围墙的动作频频涌现,公共建筑、公园、一江一河等公共资源连续释放,这座城市日益丰厚的功能与服务,更好地滋养每一个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连日来,党代表们热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行动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这一理念体现在细枝末节。看似简单的破墙透绿,不经意间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距离。

街区飘散着音乐之声

走过淮海中路汾阳路路口,穿过新建的花园,一幢小型城堡映入眼帘。

10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看到,上海音乐学院部分围墙已拆除,原来包裹在校园内的部分建筑物如今临街伫立,街区风貌豁然开朗,许多行人在这里停步休闲,最“吸睛”的建筑莫过于这座“音乐城堡”。

这座老洋房以前是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26年,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218平方米,是倍高洋行设计的典型德国文艺复兴风格花园住宅。

如今,“音乐城堡”被规划为音乐大师空间与上音会客厅,原先它被另一幢建筑包裹及遮挡,2022年经过整体修缮、拆除遮挡,终于初露真容,质朴而醒目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2)

上海音乐学院部分围墙拆除后,沿街修建步道、绿地,行人驻足拍照。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沿淮海中路向西,一幢幢漂亮又不失底蕴的建筑物迎面而至,绵密的草地环绕着它们,放眼望去,建筑风貌一览无余。周围好奇心强的人,拍照之余开始在手机上百度每一幢建筑的历史。

“经常上班路过这里,我看着它从改建到最后完成,蛮好的。”10月11日,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说,音乐学院围墙打开后,淮海中路变得更漂亮,人们活动空间扩大,街区风貌也更加丰富。

张先生注意到,在音乐学院破墙之前,被乐迷们亲切唤为“馄饨皮”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也拆除了外墙,沿街修建曲径通幽的小花园,以现代艺术雕塑为装饰,与街区交融相通。

走在淮海中路、汾阳路一带,周围遍布音乐院校与空间,如今大师与学子、市民与游客,在这里共同构筑了一片紧密交织的音乐街区。时尚的氛围、深厚的文脉,使这块街区无形中飘散着音乐之声。

“公园离老百姓的心就更近了”

不仅仅是音乐街区,在脑海的地图上把视野拉回,进入更为广阔、现代的上海市域地貌:

中山公园拆掉了围墙,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段连成一片;复兴公园、鲁迅公园、静安雕塑公园等接连拆除部分或全部围墙,向市民开放,许许多多公园风景与街区环境融为一体,使公园成为便捷可及的“城市客厅”。

9月8日9点45分,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4名长宁社区居民推开中山公园万航渡路一侧的3号门,宣告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正式向市民打开围墙。原来的围墙,代之以绿地、广场和步道,藏在公园深处的一家茶室,当天也意外迎来了不少顾客。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3)

9月8日上午,社区代表推开中山公园3号门。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走在林荫道上,回忆起儿时来中山公园的场景。他说,不仅是孩子,公园对老年人也非常重要,他们一天中的很多活动时间都在公园里。

“现在围墙拆了,公园离老百姓的心就更近了。”张兆安说。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4)

2021年9月18日,航拍苏州河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资料图

此刻,从中山公园径直可以步入苏州河华政段公共空间。一边是宁静的苏州河,一边是百年校园、百年建筑。水鸟飞过河面,沉甸甸地停在枝头。

“苏州河水清了,比原来更美了,老百姓可以在岸边走走看看。”张兆安说,“所以我们讲的幸福感,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的。”

一个个公共区域拆除围墙,城市空间不断打开,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马新华感到很高兴。多年来,马新华主张进一步打造积极、开放的城市空间,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他为此提交了代表建议。

身为专业建筑师,马新华对“破墙”有自己的见解。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公共绿地和公园、城市公共广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有序取消围墙,不仅会满足市民需要,更能通过街区形态的变化,进一步体现上海开放、包容、融合的城市形象。

“打开围墙,老百姓可以实实在在地享受更多公共设施和绿地。”马新华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他相信,随着上海城市管理更为精细化、智能化,公共空间完全开放的条件会更加成熟。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5)

鲁迅公园拆除围墙后的一处街边景色。新华网 图

背后的城市精神

从更高处看,“打开围墙”对城市和人还意味着什么?

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说,成功的街区不是一些互不关联的个体……一个城市的街道越是成功地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们随时随地的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促使其更加成功,得到了支持和获得了活力的公园因此也就能以优雅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内容回报街区的人们。

纵观近年来上海城市空间的变迁史,未尝不是一部城市更新史——早在2000年,上海就制定《上海市道路两侧实施破墙透绿暂行办法》,其中明确,凡市区道路两侧的公园、学校、体育场馆、文娱活动场所等临近道路的庭院,都要建成(改建)能展示庭院绿化的透空围墙,实现绿化资源社会共享。

这些年间,公园从收费到免费,从围墙高筑到破墙透绿,再从局部取消围墙到整体取消围墙,不断朝开放转变;大大小小的社区广场、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地点缀在市民身边,连接起居民区与高楼大厦,共同组成人们触手可及的15分钟生活圈的一部分。

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线贯通;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一江一河”两岸的变迁,迈向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6)

黄浦江与苏州河。视觉中国 资料图

如今在滨水岸线上,骑行追落日、看展、玩滑板的人随处可见,聊天休憩、咖啡茶点、拍照摄影的身影比比皆是——这些生活中的场景亦成为互联网上备受欢迎的话题,分享、讨论、点赞的热度常常居高不下。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7)

2022年6月11日,上海,年轻人在徐汇滨江玩滑板车。人民视觉 资料图

短短数年间,“一江一河”滨水岸线的贯通,打掉了不计其数的围墙与堵点,在保护工业历史遗存、延续“海派文化”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新的立面,更为市民生活打造了新的活力空间。

浦江文物保护局在哪里(浦江观察打开围墙)(8)

2022年9月19日,滨江岸线上,在白莲泾公园内骑行的市民。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我们需要从塑造、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围墙这种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方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马新华说,如今上海的城市空间所积极呈现的,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