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韩必为关中之侯。”这是记载在《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里的一句话。公元前272年,楚国使者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时,对秦昭襄王嬴稷的说辞。说辞,虽有“辩解或推托”的嫌疑,但“关中”一词毕竟是从春申君口中诞生的。

关中,至出春申君之口以来,就频繁出现在史书中。《史记》就是最早频繁使用“关中”这一概念的文献。“关中”一词在《史记》出现达92次,而在《三国志》被提及也是比比皆是。关中一词,在史书当中,不仅是秦国的替代词,是秦人的用语;还是历史地理范畴,是军事地理范畴。要想充分认识关中,就必须先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范围界定。有关关中地界的叙述,虽然有纸制留传,也有口头相传;但是不管是纸制,还是口头,均不相同。故关中,至诞生以来,其地界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变量,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有不同的畛域,纸制记载也不例外。

春申君黄歇的下场(春申君黄歇口中的关中究竟在哪)(1)

有关关中范围的纸制记载,大多是在两关之间,现存有两种文本记载。

即第一种,西晋潘岳《关中记》云:“秦西以陇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谓关中之地。”陇,指陇关,又称大震关,西汉初年设在陇山梁旁。陇关,虽具体位置不确定,有一说在今陕西陇县固关镇关山顶东坡洪家滩,另一说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但始建时间和得名是确定,因处陇山,故得名。《通典·卷一百七十四》曰:天水郡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即汉陇关也。秦人始居犬丘(西周邑名,今陕西兴平市阜寨镇南佐村),与戎人杂居错处;后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 (今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成为西周的附庸。《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分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最初的领地为甘肃东南部,兴盛于陕西关中一带。因此,潘岳《关中记》中的关中地区是以秦国的发家地及兴盛地为界限。西周时的秦地,今天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陇山西麓,东接陇山东阪的陕西省陇县,南邻陇山西南麓的甘肃清水县。

春申君黄歇的下场(春申君黄歇口中的关中究竟在哪)(2)

第二种,清代张澍撰著《三辅旧事》曰: “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散关,也称大散关,建在秦岭北麓大散岭上今陕西宝鸡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散关,虽始建时间未确定,一说是西汉时期,另一说最晚应始于秦代;但位置及得名是确定,因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得名。《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复与延岑连战,岑引北入散关,至陈仓,嘉追击破之。唐朝李贤注《后汉书》:散关,故城在今陈仓县南十里,有散谷水,因取名焉。唐朝陈仓县,是隋大业十年(614年)移治留谷城(今宝鸡市区)。散关所在地,在周厉王时期(前878年—前842年)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后在秦国穆公称霸期间(前659年-前621年),被秦国吞并。因而,张澍撰《三辅旧事》中的关中地区是以散国未被秦国吞并前为界限,即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打败西戎,收集周朝遗民,疆域扩展东到岐山(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至大散岭。

综上所述,纸制记载中的关中区域,不管西是以陇关,还是以散关为界,反正东确定以函谷关为界。因此,两关之间,关中的地界就是一条较为狭长的地带。

春申君黄歇的下场(春申君黄歇口中的关中究竟在哪)(3)

(注:陇关、散关的位置图)

笔者按:界限,是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关中,至诞生以来,二千多年来,其范围都是一个变量。因此,特定时期内在特别地面上发生特殊的历史事件,就必须准确确定关中的范围,方能得到精确的结论。正所谓:百里不同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