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1)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2)

2021年网络上引发热议的两个情绪性词汇,一个是“社交恐惧症”,另一个应该就是“讨好型人格”。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很多人都面临着讨好型人格的问题。他们不懂拒绝,委曲求全,在意别人的看法,活得非常辛苦。

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有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案例。由演员张海宇扮演的职场新人“小莫”在工作中不懂拒绝同事的请求。同事去喝酒,让他加班做PPT,同事去聚餐,却没有告诉他换了地点。可怜的他还为了聚餐去做发型,没想到又被理发店忽悠,被迫办了一张5000元的理发店白金会员卡。

看着他无奈的笑容,就知道说一句“我不需要,谢谢”对他来说有多难了。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3)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4)

讨好型人格是进入职场才会有的吗?小莫的问题是周边同事的压迫感太强吗?应该不是吧……每一个职场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是成年累月的问题累积,让他们不敢说“不”。

小时候,幼儿园里个子高长得壮的同学是“老大”,说东不敢往西,长大一点,班级里又有调皮捣蛋的同学总是喜欢欺负别人,而到了青春期时期,中学生群体更加热衷于话语权的掌控,他们对于班级里不顺从的同学进行打压,甚至是欺凌。

这就又联系到了另一个词——校园霸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和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校园霸凌现象,每年约有2.46亿学生遭受霸凌,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一个曾遭霸凌,其中中学生发生频率最高。

为什么中学生这个青少年群体是霸凌现象频发的一个群体呢?医学博士、进化医学研究领域界的权威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博士在其最新作品《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5)

我们这些社会性动物,天生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阶层中,其中总有个体位于顶层,也总有个体位于底层,而其他个体则处于这二者之间。

在大自然中,几乎每个动物群体都存在等级制度,比如:

▌鸡舍里地位最高的雄鸡有权利第一个打鸣,其他低等级的雄鸡必须克制住自己打鸣的冲动;

▌高等级的小龙虾会占据水下24 ℃的完美位置,而将低等级的小龙虾赶到水温过高或者过低的地方;

▌鱼群首领会游在最前面,那里含氧量最高且排泄物最少,而低等级的鱼只能徘徊在鱼群尾部,体验着和首领完全相反的待遇。

人类也一样,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处处存在阶层现象。甚至在婴儿6个月的时候,他们就会对生活中的人进行区分并产生偏爱。4岁的孩子,他们就能知道哪些同龄人地位较高,而且会更倾向于和地位较高的人在一起玩耍。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6)

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杰妮·布莱克莫尔进行阶层研究并得出结论,“青少年更善于交际,会形成更复杂、阶层更明显的同伴关系”。

比起成年人简单的财富等级划分制,青少年会更加全面地从一个人的外表、体格、力量、家庭背景和个人魅力来去划分等级,因此,有时候,孩子特别想要一双乔丹的篮球鞋,明星的同款风衣,并不是说他对这个东西有多么喜爱,而是有了这些,他就更容易和其他同样拥有潮款的孩子打成一片,从而避免被选为攻击目标的可能。

01

▍校园霸凌施暴者为什么施暴? ▍

被霸凌者又该如何摆脱?

在《比青春期更关健》一书中,作者提出了3种霸凌行为,分别是支配性霸凌从众性霸凌转移性霸凌

家长们可以关注一下这3种霸凌形式,因为有可能你的孩子正在被霸凌,或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了霸凌者。

1. 支配性霸凌

这种霸凌也就是我们通常了解的霸凌,霸凌者通过身体攻击或者精神攻击对被霸凌者进行侮辱,其目的是为了表现霸凌者的高等地位。他们需要观众、需要他人认可来通过霸凌彰显自己的地位以及权力。

有时,支配性霸凌者的父母本身也是霸凌者,就像韩剧《梨泰院》中霸凌者的父亲,面对儿子的问题,不是教育,而是纵容,解雇被霸凌者的父亲,还要求被霸凌者道歉。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去学习霸凌。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7)

2. 从众性霸凌

从众性霸凌,这种霸凌一般不通过语言、行为来展现,它更“冷漠”。

根据数据表明,遭受过校园霸凌的青少年,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2.5%。而剩余的67.5%的学生,除了少数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围观者。

在霸凌现场,有59%的围观者,无论是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成年的师长,他们均没有伸手相助。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8)

为什么不帮助被霸凌者呢?因为他们更想保全自己。《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写道:

从众性霸凌与支配性霸凌一样,有着古老而强大的进化基础,远离奇异动物是动物的本能,他们害怕仅仅只是靠近,自己就会成为容易被攻击的目标。

3. 转移性霸凌

不同于自信的支配性霸凌,转移性霸凌是以焦虑和恐惧为基础的。再拿一个大家熟悉的电影举例,《少年的你》剧中霸凌者魏莱,她就是活在一个压迫感极强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只注重女儿优秀成绩带来的荣耀,丝毫不在乎女儿的心理健康。在面对被霸凌自杀的孩子时,她的态度极其冷漠,认为自杀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而魏莱的父亲,因为魏莱高考失利,整整一年没有和她说过话,生活在这样一种表面看似光鲜,实而冷漠自私的家庭中,魏莱的内心逐渐变态,导致她以欺负同学为乐,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同学身上,这就是转移性霸凌。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9)

以上这3种霸凌形式都会对被霸凌者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被霸凌者情况越严重,生活满意度越低,考试焦虑水平越高。并且这些伤痛可能并不会被时间冲淡,成年之后,他们依旧会感到焦虑和抑郁从而导致更加脆弱。

有机构对一群7~11岁受过霸凌的孩子进行持续追踪,发现霸凌影响在近四十年后仍然可见。

那么如何摆脱霸凌呢?这也是很多家长、青少年迫切想知道的一个答案。《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给出了3种解决办法

1. 利用盟友的力量

青少年霸凌专家亚纳·尤沃宁这样说:“一个孩子哪怕只有一个朋友,他被霸凌的风险都会变低。”青少年必须要学习如何结交朋友,不然既会影响人格的健全也会容易导致他被霸凌。

2. 改变自身

青少年同成年人不同,在成年世界标榜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一般就是金钱和地位,但在青少年群体,运动、音乐、绘画、戏剧或者任何某一领域的杰出,都有可能决定他在这个阶层中的地位,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3. 创建更小的等级阶层

青少年在某一固定群体内,很难撼动阶层的秩序,但如果跳脱这个环境,比如参加学校、社区或者是线上小组的活动,都会让他们重新建立等级秩序,对于低等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重新排序机会。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10)

除了霸凌问题,《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还介绍了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迷惑行为,比如为什么青少年爱冒险?为什么容易叛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提升自己?并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野蛮成长期”

02

▍一本书带你理解 ▍

青春期迷惑行为背后的真相

作者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曾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在地球上长大成年”,做过一个非正式的民意测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青少年,请举手;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成年人,请举手。在18岁—23 岁的学生中,很少有人立即自信地举手回答这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既是青少年也是成年人。

如果青少年不用“青少年”这个词来形容他们自己,我们应该怎么称呼那些已经接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个体呢?他们体型已经长大但经验还不足,性功能也已经成熟,但大脑还在发育之中。这些个体我们该如何称呼呢?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野蛮成长期”

我们一般把青春期定义为10岁—19岁的青少年,用生理年龄来区别少年人与成年人。而野蛮成长期不是,它是指从童年到成年的整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将面临4大挑战,获取4种能力。它的年龄界定可以跨度到10岁—28岁,甚至更长。

经历4大挑战

如何自保

如何融入群体

如何恋爱

如何养活自己

掌握4种能力

生存能力

社交能力

孕育后代的能力

自力更生的能力

如果青少年在野蛮成长期,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那么就完全会影响他成年后的性格,或许不够自立?或者不能交友?或者不能养活自己?总之,野蛮成长期没有获得这4种能力,不算真正长大成人

然而,现实中确实很多家长对青春期选择避而不谈,或者抱有敌视态度。他们总是疑惑,为什么青春期到了,我的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原来我那听话的宝宝去了哪里?这时候,如果你再不清醒的意识到青春期的作用,反而一味的压制孩子的天性,那可能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怎么劝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掌握这4种能力(11)

《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就为各位家长、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青少年勇于冒险、敢于叛逆,其实正是动物的天性,他们要通过成长道路上不计其数的差错,来保证一个完整成熟的人格

读过这本书,你就会感觉到,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他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又激情振奋的阶段。这本书给你一个“上帝视角”,看到并发帮助孩子挥野蛮成长期的最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