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翻开历史的一页页,我们再回首往事如烟转眼即逝!但历史前进的路途中,依然有些事,有些人在高家这片古老苍茫的土地上留下传奇的印记。

科教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源头。高家高尚小学创建于1917年,据说是当时高家高氏祠堂所改建,第一任校长是高秉成老先生。

四川眉山周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高氏祠堂与高家小学(1)

(图:来源网络)

关于高家学校我曾多方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仁寿县志》《仁寿县高家高氏宗谱》,但获得的资料缺缺,让人扼腕叹息。

最近,我从高家镇客居重庆市的高利达老先生获得宝贵资料:

仁寿县高家镇,原‘高氏宗祠’始建於民國元年。

在族人高伯清倡導下建造的。据说他當時他是仁壽縣官员(相當於付縣長)。在民國初期政府推行新學時,高家场就办起了小学。校址就设在‘高氏宗祠’里。

我五岁开始(1933年)就在那里從发蒙讀書至到那時高小畢業的。我的同学有高民权、高之汶、刘德凯等。当时,凡场镇附近能读书的孩子都在那里读书。後來我的儿子、女儿都在那里讀完小学后才转读初中的。現在高家鎮小學的教职员工宿舍就是在原‘高氏宗祠’(注:应该是如今粮站临近的小学老住宿楼、小学老伙食团)。

祠堂大門門柱是方形青石的,上陰刻有“元凱一家征古帝,孝愚兩字配尼山”楹聯:横额用青石陰刻“高氏宗祠”四個紅色大字。進大門是一戲樓,樓柱是園形青石的,樓板是木質的,戲樓前方是一個長方前水池,比四周走廊要低二尺左、右,當中有石橋直通正殿,正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正殿門上方都有匾額如:“先祖是皇”,“提筆乃奏”,“報顯祖風”等。走廊柱上都刻有楹聯如:”興陽十八族、湖廣兩霸才”等。正殿左、右兩边都是教室,兩廂房各兩個教窒,進門的左边一間是老师办公室,右邊是教師食堂和廚房。在廚房外走廊吊了一個爛鐵,作為上學、放學、上課、下課敲打的鐘。

每年清明節學校都要放假。让高姓家族在那里举辨清明节,盂兰盆會(七月半烧袱子,给先祖们送钱),一办就是好几天,首先接待的是,外地家族族人;其次才是本地家族,大家一起吃、大家一起祭祖,扫墓。加上族长議事等,一般都要五六天時間,那時祠堂门前彩旗飄揚、禮炮轟鳴,非常熱鬧。

四川眉山周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高氏祠堂与高家小学(2)

(高利达)


对此我迅速画了一个草图,并把我的疑问列举了出来。奈何时间久远,好多东西都遗忘了。但总体来说,高家小学在高家祠堂内,这是有民间依据的。要了解高家小学,就离不开对高家祠堂的追寻。

四川眉山周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高氏祠堂与高家小学(3)

通过高利达老先生的叙述,高氏祠堂大门外是一对石狮子(麒麟,石墩)。高氏祠堂是一个整体性建筑物,总体建筑风格为宫殿式歇山顶(九脊顶)风格。整体大气庄严肃穆。

知道了建筑风格,整体布局,我迫不及待的想复原曾经的辉煌。于是我决定用一款游戏建模。经过几次修改,大致有了初步轮廓。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心中的建筑原貌,并不能还原历史建筑的内涵。因为这就涉及到建筑学上的问题,比如斗拱,穿斗,犄角等等复杂而庞大的问题了!

四川眉山周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高氏祠堂与高家小学(4)

在追寻历史的过往,不由感叹古人的魅力,一种中华文化,一种高家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对于高家学校,《仁寿县志》是这样叙述的:

据民国三十四年《仁寿县志》(稿本)记载民国时期高家场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公立一所:公立初等小学校,地址在禹王宫,民国二年(1913)设立;经费为:收取仓息、猪厘;种类为庙款——这一条使我们明白为何许多学校设在庙宇、祠堂的原因,一是宽敞,而是有固定的庙(祠堂)产收入才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另外,私立学校两所:其一为私立初等小学校,分设于各保内,三保各设一所,经费自筹。所谓三保,指的是三百户,这样算来与后来的各村设一所小学类似。其二为私立高氏高初两等小学校,地址在高氏祠堂,民国六年(1917)创立;属于义务教育,不支薪修。该校未支公款,亦未支祠款,由优级选科师范生高建瓴先生热心创办,以资表率。七年(1918)九月经场学会呈迁回场内与公学合办。这段资料清楚地说明了高家中学的渊源,将来若写校史当可参考。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高家中学能在短时间内闻名县境,教师们的确功不可没,同时高家乡的得名是因为高氏族裔占了大多数,高氏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合并才能更强的推动高家乡的文化教育,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记得当时进学校大门,往左是通向学校类似后院的一个小天井,它的左面有一个木制小戏楼,红黑漆髹饰的木柱颇有古意.......而学校的里的池塘每到夏天荷叶田田、荷花鲜艳,非常的美丽。

四川眉山周氏大宗祠总祠堂在哪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高氏祠堂与高家小学(5)

但截止发稿前夕,我有突然收到一则消息,那是来自自贡高氏宗亲东山逸石的。他是这样叙述当年高家祠堂、中学、小学的情况的:

五六十年代,小学应该是在东岳庙,高家祠堂是粮站。“文革”后期,在祠堂后面另建粮站,东岳庙内改为中学,祠堂才还给教育部门做小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都是这个格局。

如今回想起来,高家镇的庙宇还是比较多的。真不敢相信就高家场镇临河居然还有一座王爷庙!但如果没有东山逸石的叙述,恐怕就连名字都会遗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不仅仅如此,东山逸石还感叹,在民国时期高家非常繁华。在50年代,他就在东岳庙就读初中。

虽然东山逸石短短一段文字,不可否认他再次为我们还原了老高家场的过去……在文末,其实我是不想此文就此结尾,因为我相信,高家祠堂以及高家更多的东西将会从一位位老人的口中得以延续……


篇后语:历史是过往,我们站在先人的肩头向后回望!我们不仅仅只是回忆,也会展望。回忆只是不忘初心,展望是为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