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中华民族著名的大姓之一。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0.05%随机抽样资料统计,刘姓为全国第四大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4%,在6000万人以上。

刘氏起源于什么姓(刘氏姓氏来源刘氏文化)(1)

我国民间谈论姓氏时,往往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历史上也有"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反映了这些姓氏(包括刘姓)的人口繁茂、分布广泛的特点。关于当今刘姓人口分布情况,据有关资料,刘姓在北京、辽宁、陕西、四川均排列第四位,分别占当地总人数的7.7%、7.9%、6%、5.5%;而在上海、广东、福建、台湾诸省市,刘姓则分别排列于第十七、十九、十二、九位,约占当地总人数的1.4%、1.3%、1.7%、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刘姓在我国北方分布较为集中,是居于前四位的大姓;在南方各地相对较少,但也在前二十大姓之内。

刘姓又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史传说时期。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刘姓出自黄帝之裔、帝尧陶唐氏,他的后人受封于刘邑,建立刘国,其子孙后来以邑名为姓,遂成刘姓。刘邑在今河北唐县境,因此人们把该地视作刘姓最早的发源地。又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刘氏为祁姓之刘。

除此之外,刘姓的来源还有很多,较重要的有:出自周代王族姬姓的刘氏,出自西汉王朝赐姓的项姓、娄姓诸刘,出自我国古代匈奴族、鲜卑族以及沙陀族的刘氏等等。在这些不同来源的刘氏中,又以源出祁姓的刘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活跃。这支刘氏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自强不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曾创建了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宋等王朝,逐渐形成为天下刘姓的主体,他们的祖先帝尧,也成为当今刘姓共认的始祖。

祁姓刘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还陆续分衍出许多姓氏。如夏朝,帝尧后裔刘累被夏王赐姓御龙氏;商朝,刘累后裔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渭县境),又称豕韦氏。周代,豕韦氏分为唐氏、杜氏。春秋战国时期,杜氏又分出士氏、随氏、范氏、刘氏、郇氏、栎氏、鞅氏、冀氏等l0余种姓氏。后来,杜、范、唐三姓发展成为大姓,出了许多名人。如杜姓有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杜牧等,范姓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秦国宰相范睢、南朝齐梁之无神论者范缜、北宋名臣范仲淹等,唐姓有明代白莲教首领唐赛儿、著名画家唐寅等,他们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此外,这些姓族在认祖归宗时,多认为与刘姓同宗,出自帝尧之后。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给唐姓,刘姓人赠诗云:"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表示自己与刘、唐二姓同源。

刘姓还是一个富于开拓进取的姓族,他们在创造本族辉煌历史的同时,曾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影响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建立王朝最多、立国时间最长、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等l0余个朝代或政权为刘氏所建立,其中称帝者66人,历时共650多年。在刘姓诸王朝中,影响最大最深远者为西汉和东汉,两朝共历29帝、400余年。特别是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创建后,经数代开拓治理,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统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经济大发展局面,即所谓"文景之治"的盛世。此后,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对西域用兵,经过大小百余战,终于击败了匈奴人,使汉王朝的疆域得以大规模扩展。当时汉朝声威远扬,周边国家把汉朝治下的子民称为"汉人",久之,汉朝百姓也逐渐认同了这一称谓,且传沿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刘姓长期是帝王之姓,因而繁衍迅速,支脉繁茂,产生了大批的历史名人。除了一些较有作为的皇帝如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裕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文臣武将、文化和科技人才,他们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如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曾主持编写《淮南鸿烈》一书。经学家刘向,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撰《七略》,对目录学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还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不受民财,人称"一钱太守"。晋代名将刘琨,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磨砺意志。又有刘牢之,在淝水之战中任先锋破敌,使秦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南北朝时,北魏学者刘献之,号称"儒宗"。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刘孝威、刘令娴三兄妹,知名一时。又有刘勰,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隋朝有经学大师刘焯、刘·炫,人称"二刘"。唐代刘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刘晏于肃宗、代宗两朝为相,收拾"安史之乱"残局,整顿有方,是著名的理财家。唐代刘氏名人还有史学家刘知几,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以及诗人刘长卿、刘希夷、刘湾等。宋代史学家刘颁、刘恕,曾参与《资治通鉴》的编修,为司马光所倚重。南宋有抗金名将刘锜、爱国词人刘过、文学家刘克庄、画家刘松年等。.还有学者刘子晕,是朱熹的老师。金代有医学家刘完素。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为大明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清朝有书法家刘墉、作家刘鹗和维新派骨干分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

近现代以来,刘姓更是人才济济,文韬武略、经邦济世之才层出不穷。如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刘伯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烈士刘志丹、刘胡兰,音乐家刘天华,科学家刘仙洲,语言学家刘半农等,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刘姓子孙已遍布世界各地,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才能和智慧。

一、悠长的姓氏源流

刘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纷杂、支脉繁多的姓族,其主支为历代帝王之刘。《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说:"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刘备)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侯以万计。南(朝)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南汉三帝,刘渊、刘曜勿论也。故非他姓可拟"。这是说刘姓为古代帝王之姓,其显赫尊贵程度是其他任何姓氏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两汉刘氏皇族封王列侯者数以万计,延绵四百余年,更是绝无仅有的天下第一大族。那么,这些帝王刘姓的根源在哪里?他们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追寻历史的印迹,慢慢地揭开刘姓起源的迷踪。

(一)得姓传说

1、最早的刘氏源出于帝尧之后

帝尧是传说中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首领,名放勋。据史书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一子名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帝喾担任了黄帝族的部落联盟首领,功绩显赫,受到华夏羌夷各族的歌颂和崇拜,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有4个妃子,即姜源、简狄、庆都、常仪,分别生4子:后稷、契、放勋、挚。其中放勋即帝尧,为庆都所生,号"陶唐氏"。因为他是黄帝族的嫡系子孙,黄帝为姬姓,所以帝尧也姓姬。另外,相传尧出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居于伊长孺家,故从母所居为姓,又姓伊祁氏;或说尧出生于伊祁山下,遂以山名为姓氏。另据《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这说明帝尧又姓祁,总之,帝尧本姓姬,后又分别以伊、伊祁、祁为姓。由于他是陶唐部落首领,又称陶唐氏。

帝尧也是中国上古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据说他15岁时,即助兄长帝挚管理部落联盟的政事,显露出卓越非凡的才能,受封为唐侯,封地在今河北唐县一带。后来,他的声望日益增高,被华夏各部落拥戴为首领,取代了帝挚登上帝位。在位期间,他命羲和掌管历法,观察日月星辰;让后稷教民种植庄稼五谷,奖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用鲧治洪水,因没有成功,便杀鲧于羽山,复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他还派后羿率兵东征西讨,平定了附近的敌对部落,又设立专职官吏,各司其责,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帝尧年老时,选虞舜摄理政事,后又让位于舜。据史书记载,帝尧从帝位退下来后二十八年而寿终,百姓十分悲痛,就像是死了父母一样,天下三年之内不奏乐,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关于尧让位于舜,历史上还有一桩公案。说是帝尧年老时。德衰,被舜囚禁起来,并阻隔尧的儿子丹朱于外地,使父子不能相见。最后,舜竟逼尧让位,篡夺了帝位。丹朱闻信,便联合南方的:苗起兵,反对虞舜。舜则借尧之名,率领中原诸部族讨伐丹朱,双方大战于丹水,结果丹朱兵败被杀。

尧死后,葬于雷泽(今山东荷泽西北)。他的后裔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到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刘国。久之,他们便以居住地命。码姓,称刘氏。封到刘国的尧的子孙到底是谁,史籍记载不一。清代姓氏学家张澍在《姓氏寻源》一书中说:"帝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长子监明,先死。监明之子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这是说帝尧的长孙祁式封于刘邑,其后为刘姓。另一种说法是,帝尧生九子,第九子名为源明,受封于刘,为刘姓始祖。这种说法被后世--些刘氏族谱所采用。两种说法究竟谁是,已难于考究,但不论怎样讲,人们都认为尧的嫡系后裔被封于刘邑,刘姓由此而始,帝尧为刘姓的先祖。

2.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刘累

在夏代,居住在刘国的刘氏中有一个名为刘累的人,是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也被后世刘姓视为始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又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刘累是陶唐氏后裔,在夏代,陶唐氏衰落,刘累无所适事,就跟随豢龙氏学习驯化龙的本领,但学艺不精。后来,夏帝孔甲不知从何处弄到两条龙,一雌一'雄,因无人会喂养,就布榜天下征召养龙之人。刘累应召而至,居然被录用,还被赐姓"御龙氏"。刘累遂为孔甲养龙,无奈技术不精,没过多久便喂死了一条龙。他怕孔甲怪罪,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作野味献给孑L甲吃。孔甲感觉味道十分鲜美,非常高兴,特赏赐给他许多财物。不料过了数日,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派人向他索取,他见难于蒙混,就携带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躲起来。其后代世居该地,发展成为河南刘姓最早的一支。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古缑氏县今属河南偃师,辖境西南有地名刘聚,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而今河南鲁山县也有很多关于刘累的传说,并留下了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张衡《南都赋》曾追述刘累迁鲁的事迹说:"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尧祠于鲁山。"今鲁山鲁阳故城南有刘累墓,以上这些,都说明刘累及其子孙在夏代已定居于河南,因此河南是刘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3.晋国名臣士会--刘姓的又一始祖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有位名臣曰士会,是刘姓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士会字季,初为晋国上卿,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因功被赐食邑于随(今山西介休东南),人称随会、随季。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他率军打败了经常骚扰晋国边境的赤狄人,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食邑也由随邑移封于范(今河南范县一带),此后他又被称为范会或范季。去世后谥号曰:"武",因此史书称他为范武子、武子会等。

士会是春秋时期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才能超群,政绩卓著,为晋国的强盛和争霸多次立功,史称他"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光辅五君(即晋文公重耳、襄公骧、灵公夷皋、成公黑臀、景公据),以为盟主",可见他在晋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他的子孙繁茂,曾分衍出季氏、随氏、范氏等支派,还有一支以刘为姓,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刘姓的主支,他也因此而备受后世尊崇,至今刘姓多奉其为始祖。

士会的后代演变成为刘氏,有一段十分曲折的过程。据古文献记载,士会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刘累。先是在夏代,刘累的子孙隐居于河南鲁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商朝建立后,商王武丁追封先贤,寻得刘累裔孙,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他们遂以地名为姓,称豕韦氏。商朝末年,豕韦氏改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建立方国,替商王镇守西北边陲,改称唐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国遗族西迁于周朝京师附近的杜原,建杜国。

杜国灭亡后,其遗族四散奔逃,分赴晋、鲁、楚等地避难。其中有名隰叔者,为杜伯之子,逃入晋国,担任了士师之职,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等事。阻叔年老时,其子杜芬接替父职为士师,他精明干练,创新制度,被晋王赏识,赐以官职为氏,称士为,其后便有了士姓。士为生三子:士觳、士缺、士吉。其中士缺又名成伯缺,他的小儿子名士会,也就是后来的刘姓始祖之一。

晋襄公时,士会任大夫之职,参予朝政。襄公死时,因太子夷皋年幼,群臣认为晋国处于多事之秋,应立年长者为君,于是共推士会等人为代表去秦国迎接公子雍(襄公之弟)归国继位。士会出发后,晋国执政大臣赵盾改变初衷,突然立太子夷皋为王,并派军队阻止公子雍归国,士会因此有家不能回,遂留居秦国。过了几年,赵盾等人认为像士会这样的人才流失在外对晋国不利,就设计诱使士会回国。士会回国时,他在秦国已另建家室,家眷中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去晋国,仍留居于秦。后来,这部分人以士会远祖刘累的姓氏为姓,形成秦地刘氏。这支刘氏后裔出了一位名人,即汉王朝的创建者刘邦,其后为皇族,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后世还盛传一种说法,认为刘姓是由"留"字谐音而来。说士会后裔留居于秦者,取留为姓。其实这种传说毫无根据,纯系好事者附会之言。留姓来源,史有明载。《路史·国名纪》说,帝尧之子丹朱有庶兄九人,其封于留者,以邑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留氏,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以邑为氏。"可知留姓于周代已有,出自留国,以邑名得姓。他们也是帝尧的苗裔,与刘姓同源共祖。南朝宋有王族刘诞,封竟陵王,后以谋反罪被杀,宋武帝贬其族为留氏。后世学者评论此事时认为,留、刘本同源异姓,宋武帝无知,贬刘为留,实在是笑话。

4.出自姬姓的刘氏

据史书记载,周代王族后裔有刘氏,源出姬姓。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发,史称周武王。姬发的祖父名季历,又称公季,是古公直父的小儿子。武王继位后,追封古公颤父为太王,公季为王季。武王死后,子姬诵立,为成王。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缑氏乡陶家村,即古刘聚),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到东周时,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名王季子,又被封于刘邑,建刘国,人称刘康公。刘康公在朝中为卿士,食采邑于刘,其后亦有刘姓。

在历史上,源于姬姓的刘氏虽不如祁姓刘氏那样繁盛,但也曾显赫一时。东周时,刘康公子孙五代辅佐王室为卿士,功勋殊并。周简王时,命刘康公与成子(成肃公)会合晋侯伐秦,康公为主事者之一。出兵时举行祭典仪式,成子不尊礼法,敷衍了事,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现在成子祭祀不敬,恐怕有性命之忧。果然,成子于回师途中死去。东周末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纠集一批旧臣起兵争夺王位,占据王城。刘文公率兵勤王,与王子朝军大战四年,终于击败子朝,迎周敬王入成周复位。刘文公因平乱之功,得到周室殊封,刘邑也成为王畿之内重要封国。春秋时期,姬姓刘氏还有不少名人见诸史册。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东周时,王之卿士食采于刘者以邑为氏,出自姬姓。王季子刘康公生定公刘夏,夏生献公刘挚,挚生文公刘卷,一名狄,字伯盆。·卷生刘桓公及刘毅、刘佗、刘州鸠。其族仕晋者曰刘难,与定公同时,此别一家也。"由此可知,刘康公的子孙世代仕周为卿士,其族人还有入晋国为官者,皆知名于当世。

至于姬姓刘氏的后代,显族不多。史籍上曾记有一个故事,说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汉国君主刘渊之子刘聪杀兄刘和,夺取帝位。此人骄奢残暴,沉溺于酒色。继位后不久,其妻呼延氏死,他闻知太保刘殷有6个女儿,皆天姿国色,欲纳为嫔妃。但古礼同姓不婚,他弟弟及一些朝臣都反对。刘聪不甘心,就召来亲信大臣刘延年、刘景等计议。刘景等为迎合刘聪,说:"我们听说刘殷是周代刘康公的后裔,与陛下本源不同(刘聪为匈奴族),纳之无妨。"刘聪大喜。遂将刘殷之女收入后宫,立为嫔妃。事后,恐遭人议论,又去征询大鸿胪李弘的意见。李弘说:"刘殷出自姬姓刘康公之后,与陛下同姓不同源,陛下不必介意此事。况且魏司空东莱人王基,乃当世大儒,通达礼法,还为他的儿子娶太原王沉之女为媳,也因其同姓而异源。"刘聪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六刘之宠,倾于后宫。

这件事--方面反映了刘聪荒淫无耻,另一方面又说明姬姓刘氏也有传人。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由于刘汉王族的兴盛,姬姓刘氏逐渐湮没无闻,多半被融入后起的其他刘姓大族之中,至今已难于分辨了。

5.由其他姓氏改为刘姓

中国历史上通过赐姓、改姓、冒姓等变为刘姓者甚多,他们也是刘姓的重要来源。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的是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姓氏一旦固定下来是不会改变的。其实,历史上出于各种原因而更名变姓的事情经常发生。就拿前文提到的士会而言,其祖先刘累为刘姓,出自帝尧之后的祁姓。到夏代,刘累改姓御龙氏;在商朝,其后裔换豕韦氏;在周代为唐杜氏;到春秋晋国又有士氏、随氏、范氏等,足见其姓氏多次变更。而士会本人则有多达10余种姓名称谓(包括后人追加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姓氏中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古人的姓氏并非一成不变。汉代以后,姓氏合一混称,比较稳定,但改变姓氏的事情仍时有发生,刘姓也不例外,其中有由刘姓改为其他姓氏者,也有由其他姓氏改为刘姓的,现将他姓变为刘姓的主要几支简介于下:

(1)项姓改刘姓。秦汉之际,刘邦打天下时,主要对手是楚霸王项羽。项羽的伯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项羽入关时,兵力强于刘邦,听范增之言欲杀刘邦。项伯闻知后连夜奔告张良,刘邦得以免遭毒手。后来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使项庄舞剑,意图谋害刘邦,项伯又挺身而出,拔剑与项庄对舞,救了刘邦一命。刘邦登基称帝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封他为射阳侯,赐姓刘氏。同时,又推恩于项氏遗族,封侯三人,即:桃侯项襄,封地在今山东汶上县境;平皋侯项它,封地在今河南温县境;玄武侯(失名),皆赐姓刘。他们的后代发展成为刘姓的一大支脉。

(2)娄姓改姓刘。汉高祖刘邦赐姓的重要人物还有齐人娄敬。娄敬出身戌卒。公元前202年,受征召去陇西戌边,路经洛阳,得知刘邦欲定都于该地,便通过一老乡求见刘邦,为之分析天下形势,劝刘帮建都长安,被采纳。娄敬也因此得到重用,被赐姓刘,封关内侯。此后,刘敬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提出对匈奴采取"嫁女和亲"政策,反对用兵;建议刘邦迁徙六国贵族后裔和地方豪强lo万余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等等。后来,他的后代也发展成为刘姓的一大支脉。

(3)其他改为刘姓者。除上述两支外,因其他种种原因改成刘姓的人还有很多。见于史载的有:东汉舞阳人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篡汉,参加了昆阳大战,立有殊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因被刘备收为养子,改姓刘;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宋代龚美,因宋真宗刘皇后从小孤身无亲,由龚美之父收养,真宗继位后,为让刘皇后有宗族之基,赐龚美改姓刘,为皇后之弟。五代北汉国王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而改姓刘;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本姓何,后继承帝位。清末作家刘鹗,著有《老残游记》,原姓孟名鹏。总之,这些都是刘姓的来源,为刘姓家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支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