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分为外耳、中耳及内耳,外耳由耳廓及 外耳道软骨部、骨部组成,中耳由鼓室、咽鼓管、 鼓窦及乳突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及半规管组成, 中耳和内耳位于颞骨内。

颞骨大体解剖

耳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均位于颞骨内,颞骨位居顶骨、蝶骨与枕骨之间,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经颞下颌关节与下颌骨相接。颞骨形状不规则,内部各结构相互重叠,方向位置各异,解剖关系极为复杂。以外耳道为中心可将其分为鳞 部、岩部、鼓部、乳突部及茎突五部分。

1. 鳞部 主要构成颅中窝的外侧壁,也构成外耳道骨部的上壁和后壁的小部分。位于前上方, 形似鱼鳞,外面又称为颞面,参与组成颞窝的内侧壁,由颞肌附着。顶缘与顶骨相接,连接处称为鳞缝;蝶缘与顶骨、额骨和蝶骨大翼共同组成翼点;颞骨鳞部的后缘连接顶骨和枕骨,分别称为顶乳突缝和枕乳突缝;前部下方有颧突,该突向后上的弯线即颞线,为颞肌附着处的后界,并有颞筋膜附着。颞线向下约 1cm 处是鳞部与乳突部的交界。颧突水平伸向前,与颧骨的颞突连接构成颧弓。颧弓的后根、乳突前缘的延长线和外耳道后壁之间共同围成外耳道上三角,即乳突窦的外侧壁。颧弓的深面为颞窝,有颞肌充填。颞骨鳞部内面又称为大脑面,凹凸不平,可见脑膜中动脉沟前、后支走行。

2. 岩部 位于颅底,呈锥形,又称为岩锥, 包括内耳、内耳道和岩尖。岩部骨质较密,介于枕骨与蝶骨之间,从后外斜向前内,为小脑幕外侧缘的附着处,也是颅中窝与颅后窝的分界标志。 内藏前庭蜗器、面神经管与面神经、颈动脉管等。 其可分为前、后、下三个面及一尖、一底。颞骨岩部的底续接鳞部及乳突部。颞骨岩部的尖朝向前内侧,构成破裂孔的后壁,居枕骨及蝶骨大翼 之间,尖端有颈动脉管的内口。颞骨岩部的前面为颅中窝后份,借岩鳞缝连于鳞部的内面。岩部的后面朝向颅后窝,续连乳突部的内面,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内接内听道,长约 1cm,有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及迷路动脉出入。岩部的下面凹凸不平,参与组成颅底外面的一部分,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

3. 鼓部 又称为鼓骨,成人颞骨鼓部为“U” 形结构,构成外耳道骨部的前壁、下壁和后壁大部分。鼓骨的内侧为鼓环,居鳞部下方,乳突部之前,为一弯曲的骨片,组成外耳门和外耳道的骨性部。其内侧有一窄沟称为鼓沟,有鼓膜附着。 上缘外侧续下颌窝后壁,内侧为岩鼓裂后壁。下缘内侧较薄,外侧变厚,容纳茎突。外侧缘附以耳廓软骨。内侧缘与岩部、鳞部和乳突部结合, 为鼓乳裂的前壁。外耳道长约 2cm,由后外斜向前内,中部略向上凸。其前、下和后壁下份为鼓部, 上壁和后壁上份属于鳞部。外耳道底被鼓膜封闭, 外耳门上界是颧突后根,根下有外耳道上棘。

4. 乳突部 位于颞骨鳞部的后下方,为出生后开始发育,乳突部逐渐向下延续变圆、变尖形 成乳突。外面粗糙,有枕肌和耳后肌附着,外表面有许多小孔,最大的是乳突孔,有导静脉穿过连于横窦,或有枕动脉的分支穿过。乳突大小不等,一般男性大于女性,为胸锁乳突肌的止点。乳突内有乳突小房,数量和大小不一,一般上份小房大而含气,越向下小房越小,近乳突尖处则更小且含骨髄。有的人无乳突小房,整个乳突为实体。 乳突的前上份有乳突窦,窦腔大而不规则,向下通乳突小房,向前通鼓室上隐窝。乳突窦的上界为鼓室盖,与颅中窝相邻,下界为乳突,外侧界为外耳道上三角,内侧界为水平半规管。乳突内 面有乙状窦沟,该沟与相邻的乳突小房仅隔一薄的骨板。

5. 茎突 位于鼓部的下方,为鼓部向前下方伸出的细长的骨质结构。茎突长短不定,从颞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有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肌、茎突咽肌和茎突舌骨肌附着。 茎突舌骨韧带连于舌骨小角上,有时该韧带可部分或全部骨化。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1)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2)

颞骨局部解剖

1. 鼓 室 可分为上鼓室、 中鼓室、 下鼓室三部分。上鼓室(attic)也称为鼓室上隐窝 (epitympanum),即鼓膜紧张部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顶为鼓室盖,底为鼓室盾板与面神经鼓室段的连线;中鼓室(mesotympanum)也称为固有鼓室, 指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之间的鼓室腔,上方鼓室盾板与面神经鼓室段的连线与下方鼓环与耳蜗岬的连线之间的区域 ;下鼓室(hypotympanum) 指鼓膜紧张部下缘水平以下的部分,鼓环与耳蜗岬的连线与鼓室底壁之间的区域。

鼓室有前、后、上、下、外侧、内侧六个壁。 外侧壁为鼓膜,上 1/4 部分为松弛部,下 3/4 部分属紧张部,中央是鼓膜脐。上壁又称为鼓室盖, 为一薄的骨板。下壁为颈静脉壁,与其下方的颈内静脉隔以一薄的骨板。前壁为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其上部为颞骨岩部与鳞部的交界处,有鼓膜紧张肌半管位于上部,咽鼓管半管居其下方。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 内侧壁为迷路壁,也是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该壁中间圆形隆起,称为岬。岬的后上方是前庭窗(卵圆窗)。岬的后下方是蜗窗(圆窗)。前庭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分别为锤骨、砧骨及镫骨。

锤骨是三块听小骨中最大者,分为头、颈、 柄三部分,锤骨头为上端膨大部分,位于上鼓室, 其后内侧面有一长马鞍形关节面,与砧骨体前面的鞍状关节形成锤砧关节。锤骨头下方稍细,为锤骨颈,颈的前面有一长突,颈和柄交界处有短突(外侧突)向外突出。锤骨颈以下细扁状部分为锤骨柄。砧骨形似双尖牙状,位于砧骨和镫骨之间,可分为砧骨体、长脚(突)、短脚(突) 三部分。砧骨体位于上鼓室,其前面与锤骨头形 成锤砧关节。砧骨短突长约 5mm。砧骨长突末端略膨大,称为豆状突,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 镫骨为听小骨中最小者,且位于听小骨的最内端, 形如马镫,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底(或称底板、 足板)。镫骨头的大小和形状变异甚大,其顶部 为一凹陷关节面,与砧骨豆状突形成砧镫关节。 镫骨颈很短,有时不易辨认,前脚比后脚细且短而直,后脚相对稍长而弯曲。镫骨底板的大小和形状与前庭窗相当。

咽鼓管是鼓室与鼻咽部之间通道,可分为前内侧的软骨部和后外侧的骨性部,一般软骨部约占咽鼓管长度的 2/3,骨性部约占咽鼓管全长的 1/3。两部交界处为咽鼓管峡。成人咽鼓管长而倾斜。 小儿咽鼓管短粗而水平。

2. 内耳 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的岩部内, 由骨性管道和其深面的膜性管道组成,即骨迷路和膜迷路。

(1)骨迷路(bony labyrinth):由致密的骨质构成,由前向后可分为前庭、耳蜗、骨半规管三部分。前庭外侧壁为鼓室内侧壁,内侧壁正对内耳道,构成内耳道底;前庭向前通耳蜗,后上方借五个小孔通骨半规管;前庭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又称为前庭导水管或前庭小管,是在颞骨内的弯形小管,位于内耳门后外侧,内有内 淋巴管与内淋巴囊的一部分。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为三个半环形小管,即外(水 平)、上(前)、后三个半规管,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每个半规管都有两端,其中一端膨大称为壶腹,另一端称为单脚,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一个总脚,因此三个半规管以五个小孔通前庭。耳蜗(cochlea)由蜗螺旋管旋绕蜗轴 2.5 ~ 2.75 圈(或称周),底部为基底圈(周), 中间为中间圈(周),顶部为顶圈(周);自蜗轴发出骨螺旋板伸入蜗螺旋管内,但不达管的外侧壁,由基底膜连续骨螺旋板抵达外侧壁,将蜗螺旋管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又由前庭膜分成两腔。 因此,蜗螺旋管内共有三个管腔,上方为前庭阶, 中间为(膜)蜗管(cochlear duct),又称为中阶 (属膜迷路),下方为鼓阶。鼓阶的起始处有蜗窗,为蜗窗膜(又称为第二鼓膜)封闭;耳蜗水管(cochlear aqueduct)又称为耳蜗导水管或蜗小管, 在蜗窗膜附着处附近开口(内口),外口位于岩部下面颈静脉孔嵴内侧的三角凹内,鼓阶的外淋巴经耳蜗水管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为位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管径小于骨迷路,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位于前庭内的椭圆囊(utricle) 和球囊(saccule),位于骨半规管的膜半规管, 其借五个小孔与椭圆囊相通,以及位于蜗螺旋管内的蜗管。椭圆囊和球囊各伸出一小管而后合并成内淋巴管(endolymphatic duct),末端扩大成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内淋巴管位于前庭水管内;内淋巴囊小部分位于前庭水管远侧段内, 称为骨内部,囊壁有丰富的皱襞,又称为内淋巴囊粗糙部;在前庭水管外口处,内淋巴囊移行为 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硬脑膜内的硬脑膜部,也称为骨外部,因囊壁光滑、囊腔扁平,又称为平滑部。

3. 面神经 分为 5 段,即颅内段、内听道段、 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

颅内段起源于脑桥小脑脚区,穿过脑桥小脑角池,行至内耳门,内含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占 70%,长 10 ~ 14mm。

内听道段从内耳门到内听道底的面神经区,长 7 ~ 8mm,面神经的第一段、第二段均与前庭蜗神经和基底动脉的分支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伴行, 此处的蜗神经瘤极易压迫面神经产生核下性面瘫。

迷路段为最短的一段,仅 2.5 ~ 3mm,行向外侧面微斜向前,在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

鼓室段面神经也称为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转向后且微向下,经鼓室内侧壁前庭窗的后上方到达鼓室后壁,为中耳炎性病变和手术时最易损伤的部位。该段面神经长 8 ~ 12mm。鼓室段面神经从水平面转向垂直面进入乳突,弯曲形成 110°~ 127°向前开放的角,转折膝部长 2 ~ 3mm。

乳突段面神经自锥隆起之后,转向下 1 ~ 2mm 开始,或其上端位于外半规管后端下方,相当于砧骨短突之下和锥隆起平面,下达茎乳孔。乳突段面神经全长 15 ~ 20mm。

4.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位居鼓室上隐窝的后方,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乳突小房为乳突部的骨松质气化而成,该部的黏膜与乳突窦和鼓室的黏膜相续,故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该部并发乳突炎。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3)

常见发育变异

1. 乳突 其影像学表现与乳突的类型有关。 乳突可根据小房气化程度不同分为气化型、板 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四型 [1]。①气化型乳突表现为乳突小房透明、清晰,间隔完整、锐利,小 房的大小不等,靠近乳突边缘者较大,特别是乳突尖部;②板障型乳突表现为气房小而多,气房间隔较厚,外层骨质较厚,颇似头盖骨的板障构造;③硬化型乳突表现为气房未发育,骨质致密; ④混合型乳突介于板障型与气化型之间。

2. 乙状窦前位 轴位 CT 可见乙状窦骨板距外耳道后壁距离小于 1cm,此为乙状窦前位。乙状窦前位好发于硬化性乳突,手术如触及,易引起大出血。

3. 鼓室盖低位 冠状位 CT 图像上鼓室盖至外耳孔上缘之间的距离小于5mm,提示鼓室盖低位。 手术中如果意识不到鼓室盖的发育特点,很容易造成颅中窝底鼓室盖的破坏,引起颅内并发症。

4. 颈静脉球高位 轴位 CT 图像表现为颈静脉球最高层面超过耳蜗底圈,向上突出部分与颈静脉密度相同并相连,周围骨质结构光整、无破坏, MRI 表现为血液涡流信号。

内容摘自:《感染与炎症放射学 头颈卷》

夏爽 吕玉波 主编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4)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5)

耳ct影像解剖(耳部影像解剖的基础)(6)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