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城市竞争逻辑开始变化,都市圈正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主体。
实际上,从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中山与珠海、江门已经在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多层面进行协作,对跨行政边界的区域开展共建、共治、共享。《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明确珠西都市圈“多中心环布”的结构,界定重点协调的地域空间范围。“目前珠西与周边都市圈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了,因此三市对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有更大的冲动。”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三市合作已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在哪些方面有强烈的共性诉求?如何通过共同行动提升珠西都市圈的竞争力,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进程:
开展常态化操作 形成多层次链接
从一条河的净化,能窥见中山与相邻城市的协同发展。
前山河西起中山市的联石湾,东至珠海市的石角咀,一度污染严重。近年来,中珠强化协作,仅去年就开展了六轮前山河流域跨界交叉执法检查,今年截至目前开展了两轮跨流域联合执法;与此同时,中珠生态环境部门每月共享前山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信息。“这几年来,能明显感觉到前山河的水质在变好,河水散发的异味少了”,家住前山河附近的珠海市民董先生表示。在两市共同推进下,前山河流域5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
中山南部与珠海接壤,西侧与江门隔江相望,一衣带水、唇齿相依。除了前山河,中山与江门共治西江水,与江门、佛山生态部门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行动。三市在生态环境跨区域治理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常态化操作。
2010年,三市签订了《珠中江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协议》,通过开展联合巡查和执法,整治跨界污染。2021年11月25日,《珠中江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合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旨在建立健全协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机制、跨界河流污染联动预警机制、联合执法监督和联合监测机制、环境应急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当前,中山与珠海、江门分别保持着每季度、每半年开展一次跨界联合执法行动的频次。此外,珠中江和阳江共同打造“珠中江阳”中学生环保活动,截至目前已举行了十二届,有效提高四地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让市民感受更深的,是在跨行政边界的区域,交通出行日益同城化。2004年,中山公交原12路(现改编为218路)终点站由翠亨延伸至珠海下栅检查站,成为中山市首条跨市公交线路。截至目前,中山已有跨市湾区公交线路24条,其中中山-珠海共16条,中山-江门共2条。
中山市坦洲镇内,每日有数以万计的居民在中珠之间流动,为了让这些市民、企业办事更便利,今年6月17日,珠海市斗门区-中山市坦洲镇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两地70项业务将可以通过“跨域通办”完成,真正实现异地办事不用“多地跑”“折返跑”。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依靠政府协同提升跨行政边界的公共服务能力,三市之间早已形成多层次的链接。
提升:
存在共性诉求 寻求深度协作
在以都市圈为新一轮城市竞争力主体的模式中,中山如何借助珠西都市圈,提升单个城市的竞争力?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珠江口集聚了大量优质要素,但长期以来也存在‘东强西弱’的失衡问题”,梁士伦指出,珠西缺乏强中心城市,因此谋求联合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更足,愿望更强。“想真正融入东岸,深度参与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一体化发展,珠中江三市有压力,更要抓住机会”。
交通是一体化发展的骨骼,但是珠西都市圈至今没有城市开通地铁。实际上,中山已经不止一次提出修建地铁的构想,2020年1月,中山市交通集团总经理王强表示,中山8条线的300公里的地铁规划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预计2年左右正式动工建设。而时至今日,这个项目仍不见实际动作,也折射出申报、修建地铁之难。
而这正是珠西城市的共性诉求。“现有连接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还远远不够”,梁士伦认为,要实现珠西同城化,进而融入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在交通方面三市都有共同瓶颈。由于珠西各市人口密度等能级都不是很高,单独建地铁难度大,因此,此次《指引》首次提出“支持珠中江联合申报地铁建设”。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广中珠澳高铁、南珠(中)城际前期工作,谋划深大城际西延线、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可以想见的是,一旦三市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申报,这项工作有望加速实现。届时,一个更大规模的都市圈市场将逐步发育形成,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再看生态方面,以治水为例,当前虽然三市已经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但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发现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指引》提出珠西都市圈共护“江海绿核,多廊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围绕这一原则,未来三市有望丰富联合执法的内容和形式,在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跨境污染防治等难点问题上,以取得更务实效果。
除此,在公共服务、产业协同等方面,中山与周边两市还有极大推进空间。比如中山和珠海临近的坦洲与南屏、神湾与白蕉、翠亨与高新等区域,可以依照《指引》,探索打造跨界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示范区。产业方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高水平建设珠海-江门、中山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
未来:
“南联”“西接”已布局 跳出珠西看珠西
对于都市圈而言,产业链接的广度、深度、密度,决定了内部城市之间的紧密程度。中山对此早已谋篇布局。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其中“南联”方面,要求深化与澳门、珠海合作,加强生命健康、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这与《指引》明确的珠西都市圈的“一极”——珠海中心城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形成呼应,中山已经明确通过市级统筹,推动坦洲镇全方位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不是横琴的横琴”。
“西接”方面,中山要求强化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中山“窗口” 江门“基地”,为中江协同发展打开一条思路:在中山土地资源出现瓶颈的情况下,有序引导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向江门及粤西地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中山总部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提升珠西都市圈竞争力,中山的重点依然是向东布局。“从长远来说,珠西都市圈融入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跳出珠西看珠西”,梁士伦表示。
《指引》明确“一极三核多节点、内联外接多轴带、蓝绿网络高品质”的“多中心环布式”都市圈结构,中山城区(包括火炬区、翠亨新区等)属于“三核”之一。火炬区、翠亨新区位于中山东部临海片区,翠亨新区更是深中通道西岸的桥头堡,《指引》列出的重点协调区域,与中山城市向东发展的策略刚好吻合。
一组数据能看清中山经济热力图:今年上半年,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完成基建投资同比去年增长76%;产业方面,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再看创新热力图:今年7月,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在火炬区内相继动工,留创园(二期)、中山国际人才港火炬开发区服务中心等也加快建设。
中山当前最有活力的板块,也将是珠西都市圈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之一。《指引》要求,要加强珠西都市圈与广州、深圳等城市联系;加强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并与珠江口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融合互补,主动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拓展转移,打造大湾区创新走廊重要产业承载区。
为此,中山正在全力开展“工改”攻坚战。今年截至6月30日,中山全市开展拆除整理地块211宗,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8935.46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做好土地整备的同时,中山高质量开展规划编制,划定面积达27.53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为承接东岸高端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