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探寻·遇见——基于小学统编教材五下习作单元教学的思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小学习作教学浅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小学习作教学浅谈(精研探寻遇见)

小学习作教学浅谈

精研·探寻·遇见

——基于小学统编教材五下习作单元教学的思考

江苏省海门市麒麟小学 蔡英

邮编:226125

摘要:习作单元是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创新之一。它的呈现打破了常规单元教学思路,真正从教材层面上还原出清晰的习作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是习作教学走向敞亮化的轨迹,用丰富多维的教材的建设推动小学习作改革。面对这个特殊单元,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聚焦于统编教材,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编写意图,调整教学视角,探寻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

关键词:统编教材 习作单元 精准教学

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各年级都使用了语文统编教材。纵观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创新之一。习作单元的出现,打破了常规单元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个特殊的单元,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做,又如何教学好这个单元?我个人认为一定要聚焦于语文统编教材,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编写意图,调整教学视角,探寻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接下来本人以小学统编教材五下习作单元为例讲讲自己一些粗浅想法。

一、精研教材,读懂编排意图

浏览语文统编教材五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五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习作单元,这个单元其实就是从课程层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我们仔细看它的编排,这个单元是由两篇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和《刷子李》,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一篇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组成。这五个版块内容并不是随便组合的,它们以单元写作要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为核心,五版块一体,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为最后的任务目标。作为有效完成写作目标的各资源,它们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则针对写作的阅读素材,承担的作用是引领学习、体会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是以两篇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和《刷子李》为依托的,告诉我们写好人物,要写出其特征,不仅要观察仔细,还需掌握一些写人的基本要领,首先是选择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人与事情是相连的,一个人常常在做事或与别人相处时,才显现出自己的特征,写作时应选最可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如《两茎灯草》,为了表现严监生的吝啬,文中写他临死前仍不忘节省灯油这样一件事。其次是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文中细致描写了车夫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是为了表现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点;《摔跤》一文抓住了小嘎子一连串动作进行生动刻画,是为了表现他机灵的特点……还可以用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方法,把人物的特点描写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起来。第三描述周边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如《刷子李》一文,写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由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一系列反应,从侧面写出了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非常高超。这些,集中总结出了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理清这些内容,我们便明白了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其一,明确人物的特点;其二,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其三,如何运用典型事例将人物的特征写清楚。

二、探寻策略,落实习作训练

1.激发兴致,找寻人物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致就是点燃他们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我们如能做到这点,就离有效作文教学近了一步,同时,也能突破教学难点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致?我以为用心设计活动,易让学生形成习作最佳心理状态。统编教材五下第五单元——习作单元要求写的作文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那首先就要找寻所写之人的特点。如选择写妈妈的,可以设计“找一找”游戏活动,将不一样妈妈的各种特点罗列出来:严厉的,不许孩子有丝毫错误发生的;温情的,对待孩子任何表现都温和慈爱的;物质上满足的,只要孩子喜欢就毫不吝惜的;精神上鼓励的,对于孩子的失败从不埋怨的;无私奉献的;朋友间民主、自由的;做事认真、执着的;有点洁癖的;特别勤芳的;能吃苦的;体贴孝顺的……然后让学生根据对妈妈的了解,找一找哪个特点最符合自己的妈妈。每个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特点,绝对不会复制别人,即使是相貌一样的双胞胎。所以我们不是找不到妈妈的特点,而是我们是不是在写作前认真地用心地找寻妈妈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写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妈妈。

2.精心构思,选好典型事例

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找寻到人物特点后,就要静下心来精心构思,为人物形象的塑造选择合适的素材,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典型事例,文章中没有典型事例,塑造的人物形象根本不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不可能让读者受到一定感染,读来只会让人觉得如白开水一般无滋无味。“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要让学生选感情充沛的素材,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情感是连接与读者之间的纽带,如若可以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琴弦,使之流下感动的眼泪,那还怕不喜欢?还怕不是一篇好文章?选材以情动人必须做到:所选的事例首先是自己切身经历的,其次是自己以各种途径获得的有用素材,还可以结合两者,进行合理联想和丰富想象,对事例再加工。所选的事例应该小而真。小才能写得细致入微、细腻感人,大的话往往是空空而谈、不够生动。真,自己经历的事情不仅好写,还能写得情真意切。如要写的人物特点是马大哈,那所选的事例应该是学习、工作上不细心,住往会丢三落四,草草了事,造成学习或工作一团槽,甚至狼狈不堪。再如选择要写的人物特点是爱整洁干净的,那所选的事例应该是他自己穿戴整齐干净,家里环境一尘不染,同时不能忍受乱堆乱放、邋里邋遢,同样也会要求别人如此等等。有些学生在选择事例上不典型,如明明是写妈妈非常爱美,却选择了妈妈喜欢跳舞、唱歌这样的例子,而根本没有提到妈妈如何对美的追求,这就需要用心思考,精心选择,让例子突出人物的爱美特点。

3.运用方法,描写人物特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让学生熟悉人物塑造的相关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多加练习,不断修改,一定可以写出独一无二的人物来。

(1)动作描写,形神兼备

高尔基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可见,人的所作所为,是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如《摔跤》一课,文中对小胖墩儿和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传神,作者用了“跳、退、闪、脱、叉、塌、合、鼓”一系列动作,来表现小胖墩儿是经常摔跤的,丝毫不给小嘎子可乘之机,为下文战胜小嘎子埋下伏笔;“推拉拽顶、沉不住气、钩、摔”说明小嘎子对半天不能取胜不耐烦,表现了他急躁、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他的失败。

(2)心理描写,塑造形象

文学是心灵的镜子,心灵是人的镜子。通过心理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学要透视人物心灵的奥秘,就必须探觅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其形式是丰富的,有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等。心理描写常常与动作描写紧紧相随,目的在于更好地传达情意,但无论用什么形式,都要注意合情理。如《摔跤》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独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将人物的心迹表明清楚。文中这样写“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这两句心理描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塑造出了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从而展现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文学水平。在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去慢慢品味、细细感受小嘎子在摔跤中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3)细节描写,彰显个性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环境或场景等中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生动、细腻深入的描绘。好似拿着一架摄像机对准某个点,聚焦镜头,推近推近再推近,用特写镜头放大,让读者如见其人、似睹其物、如赏其景。恰到好处的运用细节描写,会对写人物、叙事情以及再现情景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一个个传神入微的细节,仿佛我们人体身上跳跃的每一个细胞,有了它,人才会有生命、有活力。文章亦是如此,有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才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如《两茎灯草》中对严监生临死前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不放下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楚形象地感受到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特有精神面貌和鲜明个性特征。这样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就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丑恶灵魂惟妙惟肖地彰显了出来。

(4)对比烘托,显现特点

对比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把有着很明显差异或对立或矛盾的两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写法。如《刷子李》一文中,刷子李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重要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他自信满满,大胆承诺,豪气万丈。曹小三听说师傅有这样的绝活时,一开始将信将疑;当师傅在刷墙的时候,他始终紧盯着师傅身上是否有白点出现;终于看到师傅身上有“白点”,以为师傅名气有假……我们教学时,让学生将曹小三对师傅“将信将疑”的态度和刷子李“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冯骥才对“刷子李”具有高超娴熟技艺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赞叹。

由此可见,小学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真正从教材层面上还原出了一个清晰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还原了习作教学的“读写结合”本质,为我们有效进行习作教学搭建了扎实有力的支架。坚信,只要我们全面充分地关注好学生实际,用心把握学生需要,潜心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实践,那么,作文教学定会遇见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