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周的闷热天气,被8月9日的大风吹得无影无踪。天气爽朗,气温适宜,街头的市民多了起来。
在市人民公园,游人如织,在家闷了快一周躲避高温闷热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公园奔跑玩耍。
“这是咱们新乡自己制定的有关文明条例,这是漫画版宣传页,可以给孩子讲讲,共同提升文明素养,呵护我们的家园。”8月9日下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买世蕊、“河南好人”李瑞睿身披荣誉绶带,带领卫滨区税务局党员志愿者来到市人民公园,向游人宣传8月1日起已施行的《新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文明条例》)。
一旁的孩子看到《文明条例》宣传页上印制的都是卡通人物,顿时来了兴趣,伸手讨要,央求着家长讲讲。看着如此可爱的一幕,志愿者和家长们都笑了。
其实不止在公园,在机关企业、在社区乡村、在校园军营,都有志愿者宣传《文明条例》的身影。
坚持加强教育宣传,强引领
坚持在促进群众文明习惯养成、提升文明素养上下功夫,培塑社会文明风尚,增强群众精神力量,突出为民利民靠民,建设更加坚定的文明城市,是我市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的重中之重。
今年5月26日,经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于8月1日起施行的《文明条例》,是我市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以法治厚植道德根基、赋能文明实践、弘扬善举义行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关键治理举措。
《文明条例》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行为养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和文明实践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体现了中央精神与地方经验的完美融合、道德认知与文明行为的知行合一、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的奖惩并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管齐下。
近3个月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及各公益服务队组织开展了文艺展演、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推动《文明条例》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楼栋,引导居民群众自觉遵守条例,形成知晓、认同、践行条例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从卫国戍边英雄肩负使命,到残疾小伙儿帮扶乡亲直播带货;从新乡先进群体精神闪耀,到凡人英雄抗洪抢险,7月12日,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大赛”总决赛的现场,23场主题鲜明、时代特色浓郁的宣讲,将党的声音和社会正能量传递到基层,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为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这条主线,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乡故事,激励和动员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进取姿态投身现代化新乡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今年3月份起,市委宣传部在全市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在当天的宣讲总决赛中,选手们向大家汇报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现场新时代理论宣讲,全面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新乡的实践成果,生动反映全市上下能力作风提升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激励和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奋进、建功立业。
一直以来,我市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文明创建的首要政治任务,推广“小院课堂”宣讲、先进典型和领导干部进课堂讲思政课模式,推动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创建的主线,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十大活动”,结合《文明条例》宣传月活动,综合运用新闻宣传、文艺宣传和社会宣传等多种形式,营造眼睛里随处能看到、耳朵里随时能听到的强大声势气场,引导市民在广泛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在良性互动中培植家园意识。
突出典型示范带动,立标杆
播种文明行为,收获道德习惯。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向上向善的道德正能量作为文明行为主基调,以公民道德规范浸润社会文明行为,以刚性制度安排促进文明习惯养成,使得道德生活与文明行为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城市文明带来的变化,让市民巩新蕊感受颇深。今年48岁的巩新蕊是15中岗的一名交通协管员,全天和同事相互轮班执勤,疏导交通,纠正不文明出行行为。
前一周的高温闷热天气,让在街头十字路口执勤的巩新蕊体力消耗很大。“多亏了电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爱心驿站,茶艺师调制的凉茶可以免费喝,爱心驿站里有空调可以免费休息。”今年夏季我市的闷热天气持续,巩新蕊和同事在轮岗歇班时来到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爱心驿站喝凉茶、吹凉风,大家交口称赞。
爱心公益长廊是新乡广播电视大学(又名新乡社区大学)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先后建立了“爱心驿站”“学生创客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站”“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诚信公益书屋”“爱心积分银行”“爱心积分超市”等7个爱心公益项目的爱心公益长廊,同时该校与辖区文化街街道党工委合作创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影响社会。
巩新蕊所说的爱心驿站,已经成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进城务工人员小憩的温馨场所,而这样的爱心驿站已有数十座,分布在城市各处。
城市精神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荣光、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其中所蕴含的品位格调是备受市民关注推崇的价值追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市组织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成帮扶对子,成立理论、法律、医疗、科普等10支专家志愿服务小组,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共享。
新乡是一个文明之城、美德之城、模范之城、好人之城,典型辈出、群星灿烂的“新乡先进典型群体现象”,是新乡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我市运用基层巡讲、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模范先进事迹。推动建成中原诚信博物馆,组建“世蕊爱心团队”、见义勇为志愿服务队、诚信志愿服务队等多支民间志愿服务团队,让榜样的热量辐射照亮更多人。依托新乡志愿服务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大力推广志愿服务项目认领制,将志愿服务覆盖到文明创建关键处、市民群众急需处,带动更多群众参与。
优化文明服务供给,促养成
23156、25683、28737、29589……这些数字,不是跑步锻炼的步数,也不是闲暇逛街的步数,而是高新区城市管理执法队员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中每日的“工作指数”,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工作、奋战在城市一线的真实印记。
为打造精致、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高新区应急管理和综合监管执法局组织全体执法队员开展“马路办公、丈量城市”创文行动。执法队员以徒步行走方式,走街串巷,从犄角旮旯里查找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细小“盲区”,建立问题当日发现、当日反馈、跟踪复检机制,以“绣花”功夫做实“美化、细化、规范化”细节。
卫滨区平原镇八里铺村成村于明朝成化年间,现有289户,1338人,共产党员59名。这个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庄,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河南省基层党组织示范村”“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村”“新乡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谈及取得的成绩,村“两委”干部和村民都会自发地说:“以文明为基础,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该村推行“3 N”网格管理模式,探索出两带、两不、两化、一回访的“调解工作法”(带着感情去沟通、带着责任去调解;不放弃一丝矛盾调处的希望、不推诿任何一起矛盾纠纷案件的调解;调解过程中本着不激化矛盾冲突的原则,通过融情、说理、讲法、教育的方式去感化当事人;一次回访实现矛盾纠纷的化解),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真正做到“零上访”,实现“问题在村解决,矛盾在村化解”。
道德规范仅仅依赖于人格魅力和良心权威发挥作用是相当脆弱的,这种内在的柔性动机力量难以承担把道德信仰转化为文明行为之重任,必须借助制度安排才能守住道德底线。
在常态化创建工作中,我市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文明创建问题,改进模式和方法。针对机动车辆违章乱停问题,启动总投资49.88亿元的“智慧停车”项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停车位错峰开放,科学施划慢车道停车位,建立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模式,最大限度释放泊车潜力;针对老旧小区晾晒、破旧家具清理和乱贴乱画等难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小区内划定集中晾晒点、休闲区域和事务公示栏,新增便民晾晒架和便民长椅;针对“飞线”充电问题,由政府统筹主导、社会资源建设、物业服务跟进,实现小区充电桩全覆盖,有效解决群众充电难题,消除“飞线”充电安全隐患;针对公共区域乱扔烟头问题,在人员相对集中区域,更换新增带灭烟器果皮箱930个,为烟头不落地创造便利条件,等等。
通过这些便民利民举措,使文明城市创建更有温度。(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摄影 高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