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织绣品按用途或款式可分为:织物类、服装类、装饰品、欣赏品等。织物是指成片状、未经裁剪的纺织品,它既可以是匹料,也可以是织成的巾帕之类的物件,还可以是衣物残破之后的残片。服装根据服用部位可分为衣、裙、裤、帽、鞋袜等。织绣作为装饰品种类很多,如用于居室的地毯、壁挂等,用于身上的佩携品,还有书画装裱用的丝织品。欣赏品织绣以缂丝为主,另有欣赏性刺绣、像景织物、唐卡等。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1)

南北朝 车马出行图锦残片

北京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收藏近4千件织绣品,南北朝至元代的藏品主要为出土品,文物多为残片,污渍、褪色较为严重。明清时期的藏品大部分是国家调拨过来的传世品,文物品相较好,色彩艳丽。由于织绣文物多为棉、麻、丝、毛有机质地藏品,易腐难存,因此,自1987年艺博建馆以来,对织绣品的保护一直是重中之重。

博物馆对织绣品的日常保管

艺博的库房是古建筑结构,从建馆之初,博物馆就专门为织绣品特设了一间约30平方米的文物珍品库,根据织绣品的大小,定制了4种规格的铝合金屉柜。织绣品的排架按照时代先后分门别类存放。一级品排架时,每个屉柜内放1至2件文物,减轻织绣间的挤压。对织绣品的日常保管,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做到防灰尘、防污染气体、防虫害、防折叠。随着博物馆织绣收藏品的递增与库房条件的改善,至2011年,织绣库房由一间增至两间。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2)

宋代 蓝绢地花卉夹缬片

为防止灰尘,织绣库房专门配备了吸尘器,定期打扫卫生;提取文物时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了呼气和手上汗液接触到文物。为防止污染气体的侵入,在空气不宜的季节,库房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将文物置于屉柜内,免受外界干扰,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紫外线光照对织绣品的破坏;当室外空气适宜时,利用排风扇通风。为了防止织绣的折叠,尽量将其展平放置于柜中;对于面积较大而必须叠放的,则在叠褶的部位放置卷成筒状的棉纸,使织绣减轻压力,避免出现死褶;单片且较宽大、珍贵的织绣,则用卷筒存放。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3)

清光绪 红纱地纳纱绣百子图门帘

影响织绣品保管的诸多因素中,温湿度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因素。2005年之前,艺博织绣库房还没有恒温恒湿设施,保管员采取了每次入库记录温湿度的办法,从记录结果分析库房的月平均温湿度状况,为下一年织绣品的保管提供室内环境数据。从历史资料显示,冬季三九天时,库房内温度平均1〜3℃,相对湿度为35〜45%,在这种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织绣品脱水,纤维会变得细而脆,因此不宜提取或利用。夏季三伏天时,库房内温度平均34℃,相对湿度为55〜56%,此时虽然湿度在织绣品保护的正常范围内,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霉腐微生物的生长;因此,为了保证库房内的通风,库房内加大了排风扇的利用率,使空气流畅。2005年之后,库房逐渐配备了暖气、空调,织绣品的日常保管也逐步走向科学性、合理性。

博物馆对织绣品防虫、防霉的预防性保护

对库房内的织绣品起到关键性破坏的是动物和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细菌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并且会分泌一些有机酸,这些有机酸物质依附在织绣品上,对织绣品产生腐蚀性。艺博对织绣品的预防性保护,采取了药剂防护法、物理防护法、化学防护法。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4)

明代 姜黄地纳纱绣五彩云龙纹上衣

建馆初期,艺博对织绣品仅采用了樟脑驱虫法。最初几年,樟脑防虫效果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樟脑的驱虫性能越来越弱,即使用药量不断加大,库房中还是出现了虫害的情况。究其原因,这是害虫对樟脑产生了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基本无效。1994年,艺博购入了一批植物香草作为驱虫剂放入库房使用,但之后有消息说其有致癌成分,因此停止了使用。1996年,在文物保护专家们的建议下,织绣库房采用了净霸防虫防霉剂密封杀虫,但从下一年的库房状况看,净霸杀虫也不理想,它只能杀死成虫,对虫卵并没有杀伤力。

为了有效防止虫害现象,艺博组织了在京文物保护专家现场调研,制定保护措施。1997年对部分织绣文物,采用了脱氧充氮密封袋保存,以此达到杀死成虫及虫卵的效果。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没有专业的聚乙烯密封袋,国内的材料难以使织绣维持缺氧状态;因此购买的是进口材料,这种保护方法既成本高,也不利于文物的提用。至1998年春季,艺博请到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对织绣珍品库进行了全面消毒,当时选用溴甲烷熏蒸杀虫。溴甲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有甜味,沸点在4.5℃;其蒸气较空气重,有很大的穿透性。熏蒸后残余量少,散气较快。此后库房连续五年未发现虫害。由于溴甲烷为强烈的神经毒物,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否则,防护不当,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5)

修复一件馆藏残料

为了防患于未然,自2003年始,每年惊蛰前后,保管员对织绣库仍然采用传统的驱虫措施,投放樟脑球。2005年5月,保管员检查库房时,发现一“拟裸珠甲”害虫,当时库内温度19℃,相对湿度44%。随后几天发现库房内有个别“皮蠹虫”。造成此虫害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挨着织绣珍品库的瓷器库房从未进行过熏蒸消毒,而瓷器库房的部分囊匣亦有虫蛀现象,时间久了,虫子从库房间缝隙爬过。鉴于以上虫害状况,艺博组织了故宫科技部防治虫害的专家到库房实地查看,并制定防治方案。8月,艺博委托北京东方大地虫害防治有限公司对织绣珍品库房进行了环氧乙烷熏蒸杀虫处理。环氧乙烷沸点是10.7℃,据文献报导,其杀菌功效是溴甲烷的十倍,渗透力强,挥发性好,装入箱内的文物可以不必开箱,药物即可渗入。由于环氧乙烷挥发性强,在熏蒸后的文物上几乎不留任何斑点,而对所灭菌的织绣强度、颜色基本上无不良影响。2010年,为了维持织绣库房的清洁,艺博采用南京博物院文保所研制的丝织物防霉制剂进行保管文物。

纺织和绣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古代织绣品珍贵且脆弱)(6)

明代 金地缂丝灯笼仕女纹袍料

2011年,艺博建立了新的库房,配制了恒温恒湿系统。3月份,在织绣文物整体搬库前,对所有织绣在首都博物馆进行了环氧乙烷熏蒸;至今尚未发现虫害现象。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5期《古代织绣品的保管及预防性保护——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

作者:王淑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