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壬午科状元,乃晋江安海(今属福建泉州市)人氏徐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徐公砚鉴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徐公砚鉴定
大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壬午科状元,乃晋江安海(今属福建泉州市)人氏徐晦。
徐晦的少年时代,正是曾担任过宰相的大唐状元常衮主政福建之时。因而,徐晦应是常衮大力发展福建教育事业的受益者之一。徐晦是唐代乃至科举制度创立以来的首位福建籍状元,并且是位大龄状元,夺冠之时已经四十有二。
徐晦还跟山东有些关联。在山东沂南县,有个徐公店村。徐公店村以盛产鲁砚名品“徐公砚”而闻名。当地有个民间传说,称唐代有个姓徐的南方书生,在进京赶考途中路过该地。在村外的山沟中,徐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很好看的奇石。文人就是文人,徐书生在欣赏把玩这些奇石之余,试着把它们打磨成了一方砚台。一用之下,感觉十分趁手,就把它带到了京城的考场上。
在考试过程中,这方色泽瑰丽、图案奇特的砚台,极大地诱发了徐书生的灵感,使得他文思泉涌,佳句迭出,洋洋千言,挥笔立就,从而一举夺魁。这位徐书生,就是大唐状元徐晦。著名的“徐公砚”,也就此问世。此为民间传说,转述在此,权为花絮。
虽然科举之路并不十分顺畅,但徐晦夺得状元桂冠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考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两个制举身份,成了一位三学位状元。徐晦能取得这样优异的科举考试成绩,很是了不起。
踏入官场之后,在大臣杨凭的推荐下,徐晦被任命为栎阳(在今陕西西安市境内)县尉。后来,徐晦奉调进京,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务,还出任过晋州刺史、同州刺史、福建观察使等地方大员。
史载,徐晦“为官守正,不随世态”。也就是说,他为官很讲原则,做事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杨凭在担任京兆尹期间,因为犯事被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从省级地方大员的位子上,一下子被贬成了一个副县级干部(临贺县尉)。这样的降级处理,堪称断崖式。
受到了这样的处理,前去赴任的杨凭,自然很是灰溜溜。树倒猢狲散,是官场之常态。他的那些亲朋好友,没有一个肯去为他送行。有的人是怕受牵连,有的人则属于过河拆桥。只有重情重义的徐晦,孤身一人前去为杨凭送行。此时的徐晦,官职还很低微。
时任宰相的权德舆,原本与杨凭交情极深,此时也避之不迭。徐晦夺得状元之时,主考官就是权德舆。出于对门生的关心,权德舆在得知徐晦为杨凭送行之后,私下里对他说,“你去给杨凭送行,政治风险不小啊,搞不好会受连累的。”徐晦则说,“我受杨先生那么多恩德,如果在他落难之时只考虑自己的得失,连送个行这样的事都不做,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听了徐晦的这番话,权德舆不由自叹不如。
徐晦的举动,不仅令杨凭大受感动,也使很多人大为敬佩,包括杨凭的政敌。比如李夷简,在听说徐晦冒着风险为杨凭送行之后,主动推荐他出任监察御史。有些不明就里的徐晦,专门找到李夷简问道:“我跟您从来没有什么交往,说起来还算是您政敌阵营的人,您为啥还要推荐我升官呢?”李夷简说,“因为你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你既然不肯辜负有恩于你的杨凭,又怎么会辜负更加有恩于你的国家和朝廷呢?”人格的力量,有时连政敌都能够折服。这个李夷简,外举不避仇,不以个人成见定取舍,也是个很有原则的人。
徐晦官终礼部尚书。有点遗憾的是,史籍文献关于徐晦的政绩记述过少,笔者也不好胡编乱造。徐晦也有点小毛病,那就是过于贪恋杯中之物。因为饮酒过度,徐晦晚年因眼疾而失明。白居易有一首题为《吟四虽》的杂言诗,其中有“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这样的句子。徐郎中,指的就是徐晦。可见徐晦在做郎中的时候,眼疾就很严重了。嗜酒伤身,徐晦是为例证。
虽然双目失明,徐晦却比较长寿,享年七十八岁。
徐晦有个同榜进士同学比较有意思。此人名叫许稷,是徐晦的福建老乡。在进士及第数年之前,许稷就进京游学做了“京漂”。有一回,名士欧阳詹召集一帮在京城的福建老乡聚会,许稷也应邀参加。席间,有个名叫林藻的人,已经考取进士十年有余。功成名就的林藻,大约是觉得许稷才学平平、没啥前途,也可能是看不上这个土老帽的言谈举止,因而对他大加奚落挖苦。
受了很大刺激的许稷,一气之下就跑到终南山中隐居去了。在那里,许稷心无旁骛,发奋读书,苦学三年,本科终于金榜题名。可见,别人的轻视冷落,如果处理得当,也会成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所以,当我们被别人瞧不起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暴自弃,只管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