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

黑色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当黑色遇上了猫科猛兽,则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都知道,老虎是橘黄色加黑色条纹,狮子是沙黄色,豹子有着漂亮的皮毛,但是这个世界那么大,却也有一些个体或者物种与我们平常所见、所知的不一样。老虎除了常见的以外,也有金色的,狮子也单只有沙黄色,还有白色,而美洲虎、花豹则有黑化的个体。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2)

黑豹


世界上大多数的猫科动物都是夜行性的,它们昼伏夜出,喜欢在晨昏的时候捕猎,也因为这样,所以很多人向我提出了一个疑问:

若按照进化论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往更有利的方向进化,那么基于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是夜行性动物这一现象来说,按理说黑色才是最佳的保护色,非常适合在夜晚伪装,也更容易接近猎物,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猫科动物,外表都比较华丽,即便是有黑化个体,可数量却很稀少呢?

黑色的毛发在夜间的确是最佳的伪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种适应性改变占有优势,就忽略其改变的代价,简单来说不能单单看到黑化变异的好处,而忽略其背后的坏处,或者潜在的缺陷。

这点跟经济学里面的“机会成本”有点类似,比如我们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一些选择,读研还是工作?当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研究生毕业之后所带来的效益。

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是自然界里面知名度最高的一类,尤其是狮、虎这两种动物,是当今体型最大的那一类食肉动物,加上频繁在影视作品里面露脸,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全世界含家猫在内现存一共39种猫科动物,整体可以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猫亚科和豹亚科,豹亚科一共7种,分别是豹属5种:狮、虎、豹、雪豹、美洲豹,和云豹属两种:云豹、马来云豹,其余的猫科动物全部都归属于猫亚科。

这里分享一个不太冷的知识,那就是猫亚科全部的物种都不能像狮虎一样吼叫,就算是猎豹、美洲狮这一类看起来较大型的动物也不能。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3)

现代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几乎占据了食肉界的半壁江山,许多人喜欢它们就是喜欢它们的霸气,不过,更多人的是则是喜欢它们的外表。

猫科动物中除了细腰猫等少数长得较为难看的之外,绝大多数都有着较高的颜值,比如兔狲,整体看上去就如同一团毛球一样,十分可爱,可性格又凶猛,形成强烈的反差萌,又比如雪豹,是人们公认的高颜值动物,一身华丽的皮毛曾给它们带来许多无妄之灾。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4)

兔狲


现在的猫科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食肉类,其中猫形类被认为是所有猫科动物的祖先。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猫形类逐渐演化出几个分支,但只有古猫类存活了下来,接着它又分化了三个分支,分别是真猫类、恐猫类、真剑齿虎类;到了第四纪冰河期时,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相继灭绝,真猫类得以幸存并最终分成猫族也豹族,也就是当今猫亚科和豹亚科的前身。

随着人类世界的崛起,尤其是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多数野生动物都受到了影响,猫科动物也不例外,世界上大多数猫科动物种群生存状态都不乐观。

人类世界的发展,夺取了猫科动物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仅如此,还杀肉取皮,比如前面提到的雪豹,早些年的时候狩猎严重,大量的雪豹被人们捕杀,只为了获取它身上华丽的皮毛,导致种群数量一度减少,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好在后来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雪豹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5)

雪豹


猫科动物全都是食肉动物,即便是小型的黑足猫、虎猫也不例外,常以伏击的方式捕杀其他猎物,是顶级掠食者的代名词。

在所有猫科动物中,狮子最为特殊,它不仅表现出雌雄两态,即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在外形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两种形态,而且还是所有猫科中唯一群居动物,现代狮群大多数由1-4只雄狮及7、8只雌狮及其幼崽组成,它们在草原上昼夜捕食。

为何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是夜行性动物?

猫科动物是很聪明的动物,它们不怎么会冒险去捕捉那些对于自己来说危险性较大的动物,比如狮子不饿的时候不会招惹大象、长颈鹿一类大型的食草动物,老虎也不会打成年公棕熊的主意等。

同时猫科动物也能够根据猎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捕食手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洲豹,被认为是豹属里面的全能手。

它不挑食,啮齿类、有蹄类、爬行类、鱼类都是美洲豹的捕食对象,当捕食陆地有蹄类动物的时候,美洲豹跟老虎、豹子等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都是咬住猎物喉咙,等其窒息或者死亡再进食;而捕食水豚的时候,人们发现美洲豹会采取直接咬穿猎物头骨的方式,更加简单高效;当捕食龟类时,则采取更直接的方式咬碎龟壳。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6)

美洲豹捕食水豚


不过无论猫科动物有多少种捕猎方式,但是它们在习性上却是大体类似的,大多数猫科动物具有夜行性,少部分如细腰猫主营白昼生活。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

有人说是因为猫科独居,不像狼群、豺群一样有团队优势,所以夜晚更适合伏击,不过这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大多数猫科动物主要营夜晚生活,是由它们的主要猎物决定的,比如加拿大猞猁最主要的白靴兔是夜间活动的,所以加拿大猞猁也是夜间活动;

非洲野生动物众多,豹子不分昼夜捕食,而马来西亚豹子的食物主要是水鹿等有蹄类,受密林影响,豹子捕食的时间主要放在了白天。

不难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规律在野生动物之间体现地淋漓尽致,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够生存下去。盖伦盖蒂大草原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野生有蹄类动物,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充满生机的地方之一,这里的狮子自然是不缺猎物的,所以它们基本上只捕食肥美的有蹄类,鲜少捕杀其他动物。

而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的狮子,猎物数量较少,体型小且多刺的豪猪也成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即便是冒着被扎满脸刺的危险,狮子也不惜代价捕食它们。

亚洲狮也不例外,在马尔哈里族迁出吉尔森林保护区之后,亚洲狮的食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占比高达75%的牲畜,下降到了只占狮子食物总来源的25%,可见环境、猎物水平对捕食者的影响有多大,所以猫科动物主营夜间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7)

南非一只狮子试图捕食豪猪


哪些猫科动物有黑化的个体?

包含家猫在内全世界已知的39种猫科动物中,被人们发现携带有导致皮毛黑化的基因的一共有15种,分别是豹、美洲豹、细腰猫、薮猫、短尾猫、石纹猫、丛林猫、亚洲金猫、非洲金猫、乔氏虎猫、小斑虎猫、锈斑豹猫、南美林虎猫、野猫、家猫。而这些动物中,黑豹是最具神秘感和力量感的,但是你知道吗?黑豹并不是指某一单一的物种,而是多种黑色猫科动物的统称。

广义上所有黑色的猫科动物都可以称之为黑豹,但是在民间俗称里面,我们一般不会把黑色的薮猫、金猫等称之为黑豹。

最常见的黑豹是黑化的花豹,尤其在马来半岛、缅甸、尼泊尔等密林处,黑色的花豹更加常见,在整个物种范围内,黑化的个体大约占据了11%左右,被记录下来有野生黑豹的亚种分别有:非洲豹、印度花豹、印度支那豹、爪哇豹和斯里兰卡豹;记录下来圈养状态出现黑化个体的豹亚种有远东豹和阿拉伯豹。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8)

黑化的非洲花豹


这里面需要弄清楚的一点就是,在花豹的黑色变异中,也存在有伪黑豹,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正常花豹身上都有黑色的斑纹,而伪黑豹身上的黑色斑纹更密集,就像是融合在了一起,将原有棕黄色的毛发掩盖住了,黑色占据了主体,看起来也像是一种黑豹,不过仔细看的话,纯黑豹身上的斑点几乎看不清了,而伪黑豹仍能够明显看到身上有斑纹。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9)

伪黑豹


美洲豹的黑化个体同样也比较常见,亦被称为黑豹。由于控制其黑色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黑色美洲豹能够生出正常的美洲豹和黑豹,但是双亲都是正常的美洲豹,就绝对生不出黑色的美洲豹。

另外,如果一只黑豹中,其等位基因都是显性基因(如:AA)的话,那么会比只有一个显性基因(Aa)的黑豹颜色更深,将来其无论作为双亲中的哪一方,后代皆为黑豹。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0)


知识延伸:白色变异

与黑色变异一样,白色变异同样也出现在大猫中,尤其是克鲁格狮,更是经常出现白色的个体。白狮由于比正常的狮子更加罕见,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白狮在当地是高贵的象征,所以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有计划的捕捉白狮进行人工培养,并且后面也有计划地将一批健康白狮投入到野外与野生狮子进行交配繁殖,从而增加野生白狮的数量。

这里面可能很多人不解,不是说白狮在野外无法生存吗?实际上并非如此,白狮除了颜色与普通的狮子不一样之外,其余的与普通狮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加上狮子群居,生活的环境大多都是浅色调,白狮生存起来也并非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1)

白狮


与黑色的美洲豹不同,控制老虎白色形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也就是说白虎的后代不一定是白虎,只有当双亲都携带有控制该形状的隐性基因时,才有可能生出白虎,所以双亲都为白虎时,其后代也只能生出白虎,无法生出普通老虎。

在野生环境下,白虎相当罕见,但是在人工圈养状态下,却很常见,这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的,相对于普通虎,大家更容易被稀有的白虎所吸引,从而导致动物园等大量繁殖,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多数圈养白虎都受到近亲繁殖的影响,从而变得有缺陷或者身体素质较差。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2)

白虎


白虎基本上只见于孟加拉虎,身上的条纹仍为黑色,只是橘黄色的毛发全部变成了白色,除此之外孟加拉虎还有雪白色变种:浑身雪白,身上的条纹淡化,只剩下尾部的条纹比较明显,它是白虎的进一步变异,更罕见;

纯白变种:身上雪白,看不到明显的斑纹,被称为纯白虎;

金色变种:橘黄色的毛发变成了橘金色,黑色条纹变成了棕色,腹部、四肢大面积留白,被称为金虎。

与白狮不同的是,白虎生存能力确实比较低,这不难理解,老虎的捕食场景多发于森林,需要遮蔽物,而白色形状无疑是一个缺点。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3)

其他变异的老虎


黑色变异的利与弊

前面提到过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是夜行性的,借助夜色和遮蔽物的掩护下,猫科动物的捕猎成功率能够提升不少,而在夜间,黑色的皮毛是最佳的伪装之一,不仅能够帮助它们更好地接近猎物,同时也能帮助它们躲避天敌。

试想一下,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究竟是黑豹更容易被发现还是普通豹?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有判断。当然黑色的毛发不仅适合伪装,且还能调节体温,毕竟黑色更吸热。

不过针对于黑色毛发调节体温这件事情上,究竟是好是坏?我的态度模棱两可。在非洲生活的雄狮,有着漂亮的鬃毛,尤其是有着黑色浓密鬃毛的雄狮,更受雌狮的欢迎,同类也更加忌惮,当这种雄狮受到其他雄狮挑战的时候,雌狮甚至会罕见地帮忙,将挑战者赶跑,目的就是为了留住拥有黑色浓密鬃毛的雄狮,因为在它们眼中,雄狮的这种特征往往被认为是强壮的象征。

非洲温度较高,日间太阳大,而浓密的黑色鬃毛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得雄狮体温更高,在这种不利因素下雄狮仍能保持健康,就足以说明身体素质过硬,也难怪会受到雌狮的青睐。

所以我模棱两可的态度正是源于此,黑色的鬃毛对于雄狮本身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可对于其在求偶、社会生活等方面来说,又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该如何取舍?这是一个进化的困境,显然狮子们已经有了答案。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4)

拥有黑色鬃毛的雄狮


黑色变异对于猫科动物在夜晚捕猎和躲避天敌来说的确有好处,但是如果从猫科动物捕猎方式来看,这个好处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大,相反,黑化所带来的优势可以被猫科动物身上的其他优势所代替。

比如有利于伪装进而提高狩猎成功率,但是世界上大多数的猫科动物都生活在森林里面,即便是非洲大草原上的豹等也都生活在有较多树木区域,它们能够利用周遭的环境进行伪装,捕猎方式也有且不限于从岩石后面蹿出,从树上跳下,从灌木丛中跳出等等,我们看看非洲的花豹、狮子,即便是没有黑色的伪装,其狩猎成功率也高达24%和18%,而浑身斑驳的黑足猫,更是高达60%,所以可见不用黑色伪装,猫科动物在大自然中也不会因为捕获不到猎物而被饿死。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5)

夜色下的黑足猫


说到躲避天敌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大型猫科动物成年后无天敌,小型猫科动物大多灵活会爬树,一般的猛兽都奈何不了它们。

况且一些小型的猫科动物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比如欧亚猞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被人们低估了,认为灰狼是它的天敌,猞猁只有靠装死或者爬树才能躲过一劫。可实际上却是反过来,猞猁尤其是成年雄性猞猁,会定期消灭一些弱势的狼,以便达到消除竞争对手的效果。

欧亚猞猁在其生活范围内是不允许有灰狼的存在的,一方面是狼群体捕猎动静太大,会将一定区域内的猎物赶跑,另一个方面则是保证幼崽的安全。

根据白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在纳利波基森林和帕阿泽尔森林的研究数据显示,猞猁是灰狼幼崽的天敌,同时它也能捕杀成年独灰狼,但猞猁从来不会去招惹良群,也未见有成年猞猁被狼杀死过。

另外,在同一生境中,欧亚猞猁幼崽的死亡率比灰狼低2-3倍,甚至是5倍,可见在面对比自己体型大的狼时,猞猁种群发展并没有受到抑制反而能够抑制狼。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6)

欧亚猞猁与狼对峙


同样的,无论是黑足猫还是虎猫等其他小型的猫科动物,由于在其栖息地中并没有多少直接专门捕杀它们的猛兽,它们也能够利用森林、草丛等躲避猛禽的捕食,所以猫科动物也不太需要黑色的体色来躲避天敌。

退一万步讲,虽然成年个体不易受到其他猛兽的捕杀,那么幼崽所承担的风险总要大一些吧?事实上大自然早有安排,大多数动物的幼崽颜色都比成熟个体深,比如猎豹、花豹就是,即便是大草原上最强的食肉动物狮子,其幼崽也长有豹子一样的斑点,适合伪装,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淡化了。

虽说黑色的毛发带来的好处不如想象般大,但苍蝇腿也是肉,既然有好处,那么为什么猫科动物乃至大多数捕食者都很少见纯黑色的个体呢?主要是因为获得这一特征的代价比较高,简单来说就是对比之下不划算。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7)

狮子幼崽身上明显可见斑点


本月18号生物学杂志《PLOS ONE》上一篇报道为我们揭开了猫科动物黑化个体的缺点,那就是有碍于交流。UFSC的生态专家们模拟了猫科动物之间的关联与交流,发现黑色在夜晚的确是不错的伪装,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少白色斑纹,阻碍了个体之间的交流。大多数的猫科动物耳后、尾尖都有白色的毛发,这些特征对其日常生活和种群发展相当重要,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8)

渔猫耳后的白色毛发很明显


生态专家莫里西奥等人的实验证明了黑化个体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其信息传递与交流被限制了,而耳后有明显白色特征的个体,受限制较低,甚至没有受到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夜行性动物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声音和化学信号,视觉信号基本被放弃了,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视觉信号在夜行性动物的交流中,仍占据很大的比重。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19)


大多数动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白色毛发,渔猫、老虎耳后都有,当它们带幼崽行走时,若发现危险能够通过竖起耳朵或者尾巴来警告幼崽。

而狮子虽然身上没有白色的毛发,但是却有着与大多数猫科动物都不一样的簇状尾巴,同样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无论是黑化之后的豹、美洲豹,还是其他小型的猫科动物,都没有类似的特征。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20)

狮子的尾巴


什么影响了黑化个体的数量?

什么能影响野生动物的发展,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环境一定是最大的因素,受环境和猎物的影响,美洲的细腰猫主营白昼生活,能见度很大,黑色个体与亮色个体在信息传递交流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黑色却能够使得它们在夜间或者密林中占有更大的优势,所以世界上大约80%左右的细腰猫都是黑色的,这种比率在猫科动物中是最高的。

环境影响动物的发展,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知识,就拿大象来说,生活在亚洲的森林象,其皮肤褶皱就比非洲草原象少,原因是草原比较热,大象需要更多的褶皱来保持体内温度不会过高。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21)

黑色的细腰猫


可能有人不解,按理说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更容易得到表达,老虎控制白化这一特性的是隐性基因,所以其后代白化个体较少,我们能理解,为何美洲豹控制黑化特性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而其后代是黑豹的个体却依旧占少数呢?

这恰恰是环境的选择,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区域的美洲豹,都是主营夜间生活的,而且它们的捕猎技能很高超,黑色毛发并不能为它们生存带来太大的优势,相反却能阻碍交流。


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厉害(猫科动物几乎都是夜行者)(22)

普通豹与黑豹的分布图


另外我们观察非洲豹与生活在马来半岛一带的花豹时,会发现黑化的个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黑花豹在非洲十分罕见,这是为何呢?原来非洲豹不分昼夜地捕食,黑色毛发并不能给它带来多少好处,而生活在东南亚的豹子,主要在白天活动,情况与细腰猫类似,所以其黑化的概率很高。

总之,动物基本上都是按照适应环境优势进化的,我们在看某一种特征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其中好处,也需要看获取该特征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多数猫科动物的黑化个体偏少了。

(原创用心的作品,喜欢请个赞,关注我,看更多科学、有趣的野生动物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