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之旅的嘉宾,基本上是不同领域的“大V”——或许,只有吃是共同的爱好。所以组团的地道风物小姐姐们邀请的时候,都是说“有空没?一起去阳澄湖吃大闸蟹”。

大闸蟹的确鲜美,不过“管饱”地胡吃海塞两天之后,也就失去了号召力。后几天的共同话题,没想到居然是昆曲。

初识昆曲是在巴城的昆曲小镇。就像漫画作者、幽默搞怪的妖妖小精所说,我们都属于“以前不懂戏曲,觉得欣赏不来,就一直不想看也不想了解”的人。去昆曲小镇,是因为行程中安排了,也就勉为其难。

第一站是造访昆曲演员俞玖林的工作室。俞玖林很年轻,得过梅花奖,跟我们讲了成名路上许多前辈的提携,健谈幽默。最后,我们拍出团里的颜值担当、人气极高的国博讲解员河森堡,跟他一起体验昆曲身段。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1)

河森堡的兰花指,指出了一阳指的感觉(摄影/朱锐)

俞玖林的举手投足英俊婉转,而河森堡学习能力超强,模仿得像模像样,不过他那坚持健身练习格斗的身姿充满阳刚之气,楞把兰花指指出了一阳指的气质。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还参观了镇上一家昆曲剧团的后台。演员们正在化妆,其中扮演春香的姑娘是来自台湾的美女,据说偶然接触昆曲被深深吸引,就来到了昆山学昆曲。她们为我们演出了一段牡丹亭,当场圈粉了妖妖小精,虽然完全听不懂,但“目不转睛地看台上的碎步和身姿盈盈、眼波流转,都顾不上看两边电子显示屏上的字幕”。妖妖还说,当时特别希望前面的椅背上就有二维码,可以给演员扫码打钱。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2)

让妖妖小精产生强烈扫码打钱冲动的小姐姐(摄影/朱锐)

每个人的喜好相差很大,比如战研老师最喜欢的是武戏。鲁智深一上场,他就来了精神。坐在台下,能看到鲁智深的神情语态,一连串单脚造型十八罗汉让我们惊叹,其中一段“肚皮舞”更让我们忍俊不禁。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3)

让战研老师兴致盎然的鲁智深(摄影/朱锐)

巴城初识之后,行程中有千灯古镇的小昆班,也就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4)

让家有女儿的我们感觉萌化了的小姑娘(摄影/朱锐)

两个小姑娘一个六年级,一个四年级,利用课余时间来小昆班学习。虽然年纪不大,唱腔稚嫩,但举手投足间已然大家闺秀,言谈举止文雅得体,让我不禁产生出“如果女儿也学这个多好”的代入。

小姑娘唱完一段牡丹亭,还有两位演员演奏苏州评弹。吴侬软语,江南小调,让人顿时进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迷醉。

按照风物之旅的一贯爱好,之后是亲身体验。最强大脑的水哥和博物君小亮现学评弹,博得了阵阵笑声。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5)

学啥像啥的水哥和“玉狐抱火腿”的羞涩博物君小亮(摄影/朱锐)

一群不同领域,对昆曲以及其他传统戏曲几无所知的人,就这样被昆曲圈了粉。在风物之旅结束的那天下午,正值“百戏昆山盛典”开幕。这是一场分三年完成的活动,收集整理了全国348个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每年邀请一百多种到昆山展演。这场堪称国家级的传统文化盛典,居然是由昆山这个县级市作为金主举办的。据说主要原因是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而昆曲是“百戏之祖”。能够拿出这么一笔钱来搞传统文化活动,一方面是昆山不愧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的胸怀和魄力。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6)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会场(摄影/朱锐)

风物之旅结束,我们都已定好机票中午返程。听说有这一盛会的开幕式,被圈粉的这群“大V”们纷纷审视自己的行程。能够晚走的人纷纷改签了机票,行程不能更改的在遗憾中离去。开幕式后的演出精彩纷呈,尤其是昆曲《顾炎武》,用战研老师的话说:“听到第一句四个字‘闲步孝陵’,立刻共鸣起南明苍黄激荡,想起史可法、祁彪佳,想起张煌言、郑成功,想起朱舜水、谈迁,眼泪差点掉下来。”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7)

情节简单,但让人血液激荡的昆曲《顾炎武》

《顾炎武》之后,是一 则淮海戏《夫妻哨》。这是弘扬主旋律的现代戏,故事情节简单,甚至可以称为老套,如果作为小品或者影视剧一定会平淡乏味,但在淮海戏的演绎之下,却让我感到了心底的震动。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8)

弘扬主旋律的《夫妻哨》,现场演绎震动人心

随着现代影视和运动的兴起,人们的休闲娱乐有了更多更广阔的选择。曾经盛行的各种戏曲,也都举步维艰,也就经常有人呼吁“保护传统文化”“拯救传统戏曲”。作为一个“喜新厌旧”的科研人员,我从来认为如果一种传统真的失去了吸引力,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让它存在”而去“保护”和“拯救”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终极目标是愉悦观众。如果它具有审美功能,那么需要的只是把它的魅力展示给观众——让它的魅力为人所知,它也自然就有了生命力。如果它对现代人已经没有了吸引力,那么让它默默地成为历史,也并不可惜。

可惜的是,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去近距离地感受一下传统戏曲。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戏曲是鲁迅笔下的社戏,只留下“咿咿呀呀的唱”——即便是电视屏幕上的“戏曲精品”,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这几个人如此,我们的同龄人,也大抵如此。

然而在现场的小剧场里看过之后,就能理解戏曲的魅力无法通过屏幕传递——至少就目前的戏曲节目而言,再精品的视频也展现不出现场的韵味。近距离看到演员的举手投足、唱腔步态、身段眼神,即便不是“名角儿”的表演,也能够沉浸入演绎的场景中产生共鸣——而这,不就是休闲娱乐的终极目标么?

传统的相声也曾经几乎山穷水尽,现在都说是德云社通过小剧场演出救活了它。我觉得,戏曲的出路或许也在于此。太多的“上电视”,无法吸引观众,反而可能加深了公众的疏离。而在近距离观看、甚至近距离接触演员的过程中,能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就像这批“为了大闸蟹而去昆山的大V们”一样,因为近距离而被吸引,被圈粉。

百戏昆山盛典,是一个大手笔的举措。通过一场大规模的盛会来吸引关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观看现场演出。戏曲需要的不是“挽救”,而是让它们展现魅力,让公众有机会以最适合的方式去接触它们,欣赏它们。

昆山之功,当赞。

昆曲餐厅(风物之旅之被昆曲圈粉的大V吃货团)(9)

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式演员合影

,